論語 雍也第六 第28章-2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白話>
子貢欲從事功求仁,問孔子說:「假如有人能廣博地施予恩惠給人民,而且能救濟大眾的疾苦,普利群生,這樣的行為怎麼樣?可以算是仁道嗎?」孔子回答說:「豈止是仁道,那一定是聖德了!即使堯、舜那樣的聖人,恐怕還愁做不到呢!說到仁道,是要推己及人;自己要能安身立命,也要培植扶持他人能安身立命;自己要能明德達道,也要循誘善導他人亦能明德達道;能夠就近以己身為譬喻,設想他人也和自己一樣,可以說這就是求得仁道的方法了。」

<文義>
1.何事於仁:
朱注:「言此何止於仁。」是「事」做「止」解。
劉氏論語正義則云:「事,猶為也。言博施濟眾,何為於仁言之,明非仁者所能也。」
2.其猶病諸:
其,「他」,指堯、舜。猶,惑詞,「恐怕」的意思。
病,心有所不足於此,即內心憂愁做不到的意思。諸,語助詞,猶「乎」。





<思惟題綱>
1. 什麼是立?什麼是達?什麼是夫子所說的“立”與“達”呢?
2. 夫子認為甚麼才是人人應該追求的東西?
3. 從本章的學習,是否更觀察到儒家講的”仁”的特質?
4. 要是有了一顆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的心,會讓我們得到甚麼好處呢?

<義理解釋>雍也第六 第28-2章 
一  引用經文
1.《論語‧為政‧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2.《論語‧述而‧6》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3.《論語‧顏淵‧20》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 」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4.《論語‧里仁‧5》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5.《大學》:「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6.《中庸‧第13章》:「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二  重點摘記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28-2》

(一) 前言
子貢以博施濟眾這個高標準來問仁,夫子則以切近的下手處,來幫助子貢認識什麼是仁?如何求仁、行仁?夫子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句話我們都耳熟能詳,什麼是立?什麼是達?什麼是夫子所說的“立”與“達”呢?這個可能還要從《論語》的其它章節當中找到答案。

(二) 何謂立?
1.“立”,我們一般會認為是成家立業,在社會上立足,但是立的內涵應不僅止於此。
2.錢穆先生認為,這是指三十而立的立,也就是在確立了志於學這樣的人生志向之後,於誌有得有守,確有所立,不退不轉。
3.李炳南老先生擴而充之,又將“立”解為“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
4.有人說,“立”是立於禮的立,透過學禮、行禮,讓生命得以挺立。

(三) 何謂達?
1.“達”,不只是我們一般人所認為的事業通達。
2.錢穆先生說,“達”是《論語‧顏淵‧20》:「是聞非達」的達,“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人只要具備了質直、好義、善待他人、誠心謙讓,這些美好的德性,行走在人世間,則無往而不利,無所不達。
3.夫子眼中的立與達,重點都是放在心性、德行的歷練和培養上。一旦這個根本把握住了,一個人就必定能在人中挺立,也必定能夠做到事事通達。

(四) 立與達是富與貴的因,是我們該努力的
1.活在這個世間上,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有很多慾望的。我們很難想到,在所有的這些慾望當中,有兩個慾望是我們應該努力去達成的,那就是立與達。
2.我們一般人都不會這麼看,這就是我們和聖賢之間的差距所在。我們會覺得“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夫子卻指出如何得到富與貴的關鍵,其因就在於立與達,在於確立正確的人生目標,與培養美好的心性德行,夫子認為,這個才應該是人人應該追求的東西。
3.我們一般人只知去求富與貴的果,卻不知要求富與貴的因。


(五) 想要與人分享立與達,就是仁者
1.一旦我們了知其中的妙義,得到了這把通向人生幸福的鑰匙,就要和身邊的人一起分享,就要讓所有的人都擁有它,大家覺得這樣的立與達如何呢?
2.如此美好的人生狀態,是不是我們每個人都想要的呢?是不是我們每個人日思夜想所渴盼擁有的呢?所以夫子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3.你只要把這顆想要和人分享快樂和幸福的心生起來,就是仁了。這顆仁愛之心生起的關鍵,還是在於這個“欲”字。
4.立與達,是我想要的,也是他人想要的,我只要從心裡發出一個願望--我要讓自己和他人都擁有立與達,一旦生起了這個欲心,就是仁了。

(六)夫子展現聖人氣象
1.說到這兒,我們可以和子貢以“博施濟眾”這個外在的事功標準來求仁,比較一下,我們就可以看到聖人和一般人的差距所在。
2.可以看到,夫子的道大德宏,仰之彌高,鑽之彌堅,是怎樣的一種氣象!同時,他又能夠循循善誘,引人入勝!這個是夫子的偉大之處啊!

(七)對發心成為仁者,我是畏懼的
1.之前對於發起一顆想要推己及人、利益大眾的仁愛之心,自己是很有畏難情緒的。
2.常常會想,這顆仁愛之心固然美好,但是也太高、太難了吧,我連自己都立不起來,怎麼可能去幫別人立呢?
3.還會想說,和人相處,幫別人忙,實在是太辛苦、太麻煩了,還是少接觸點人,活得輕鬆自在一些。


(八)老師如何引導我,發心成為仁者
我的老師引導說:
1.儒家講的仁,是人字旁,旁邊加兩橫,表示人生在世間,不是一個人,是要和他人彼此互相依存的,整個世間,整個人生,就是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中推展開來的,人與人之間有任何一環不好的話,都會互相影響,有好的也會互相增長。 ”
2.儒家所確立的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基本法則,既不忽視我自己,也不忽視別人,而是把自他作等量齊觀,都放在心裡。當我們真正能夠對所有的人都等量齊觀、放在心裡的時候,我們就能夠真正恰如其分地,找到彼此之間如何相處的正確方法,仁的特點也就在這兒了。
3.我們平時的習性,只想自己不想別人。現在社會最大的毛病,也就是只管自己,不管別人。實際上真正為自己好,還必須要顧及別人,肯代人著想,把別人看成是和我自己一樣。
4.《大學》、《中庸》裡常說的絜矩之道,“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你要想讓子女孝順你,你就要先去孝順自己的父母;你要想讓下屬怎麼對待你,你就要以同樣的心去對待你的上級;你希望兄弟、姐妹、朋友怎麼對待自己,你就要先以這樣的心去對待他們。
5.也就是說,當我能夠多代別人考慮,那麼,大家呢也就會代我考慮,由此推展,社會風氣呢將自然地敦厚。反之,如果大家都只為自己的話,整個社會呢也將會變得非常的澆薄。
6.為何我無法代別人考慮?原因到底是什麼?
老師說:“這是因為我們被以自我為中心,這個私慾所控制了。而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就是對這種對他人的苦樂漠不關心、麻木不仁,這種狀態的一個正對治。

(九)以自我為中心的過患
1.以自我為中心,會讓我們活得非常的痛苦,因為只看自己,不看別人,就無法看清世間的真相,無法增長人生的智慧。
2.以自我為中心,還會讓我們特別在意自己的感受,活在自己的感受中,特別害怕受傷害,一點點外在的打擊,就難以承受。
3.可以說,“我”字越重,活得越累,內心越苦。學會以己及人,待人如己,我們就會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自己人生的困境呢,反而也會輕鬆跨越。

(十)利他心的勝利
1.我的老師還說過這樣一段,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話,他說:“應該花很多時間,去靠近那些很陌生的、很稀奇古怪的、很讓你費解的那些心,然後也許某一個瞬間,你突然就理解他了,你找到了他非這樣做的理由,而且這個理由你可以接受,你可以理解,那麼,你們倆的對立就消失了,因為你完全可以理解,他為什麼要這麼做,他為什麼要堅持這麼做。
2.這段話,讓我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儘管錯綜複雜,人心也最難琢磨,但是有了一顆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的心,會讓我們從自我的藩籬中跳脫出來,讓我們更有勇氣,更有智慧地靠近他人的心。
3.有了這顆仁愛之心,就好像在暗夜中點了一盞燈,不但照亮自己,也照亮了他人。
4.當這顆仁愛之心,經過不斷地歷練,不斷地向四周散發出溫暖與光明時,我們心中也將迸發出一種稀有的快樂,一種因由他人的生命提升而感受到的快樂,一種欣喜如大海般源源不斷、綿綿不絕的快樂。
5.這種快樂,也將拉動我們的人生不斷向上、向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