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宰問于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
<白話>
太宰問子貢:「老師是聖人嗎?為什麽如此多才多藝?」
<文義>
1. 大宰:“大”讀“太”,“大宰”是官名,職位就相當於宰相。
2. 與:同「歟」。太宰蓋以多能即為聖。
3. 能:即技藝。
<思惟提綱>
1.大宰和子貢認為的聖人有何差異?
2.什麼是聖人?儒家所承許的聖人具備什麼條件?
3.一般人容易被才能所迷惑,會出現甚麼失誤呢?
4.司馬光的用人之道,說: 如果得不到聖人、君子,與其選用小人,還不如選用一個愚人。為什麼司馬光會這麼說?
<義理解釋> 7分20秒 講師:夢秋老師
一. 引用經文
1.《孔子家語辨物第十六》孔子在陳,陳惠公賓之於上館。時有隼集陳侯之庭而死,楛矢貫之石砮,其長尺有咫,惠公使人持隼如孔子館而問焉。
孔子曰:“隼之來遠矣,此肅慎氏之矢。昔武王克商,通道於九夷百蠻,使各以其方賄來貢,而無忘職業。於是肅慎氏貢楛矢石砮,其長尺有咫。
2.《論語.先進.12》閔子侍側,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論語.季氏.2》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4.《史記》中的《孔子世家》,与《孔子家语》:「夏,鲁桓厘庙燔,南宫敬叔救火。孔子在陳,闻之,曰:『災必及於桓、釐之廟乎?』已而果然。」
5.程樹德氏論語集釋引李中孚《四書反身錄》:說:「元人謂宋徽宗詩文字畫諸事皆能,但不能為君耳。」
6.《資治通鑒》:“才與德異,而世俗莫之能辨”
“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
而德勝才呢,謂之君子; 才勝於德呢,就稱之為小人。”
<義理解釋> 7分20秒 講師:夢秋老師
重點摘記
(原文)
大宰問于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一) 文義解釋
按照背誦的進度,今天我們先來學習第一句:
大宰問于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
1.這個“大”字,就讀作“太”,“大宰”是官名,過去在魯宋吳陳都有這麼一個官位,職位就相當於後來的宰相。也有人說,此處的大宰是魯國的大宰。
2.大宰問子貢,說:“孔子是聖人嗎?怎麼這麼多才多藝呢?”子貢說了:“這是上天讓他成為聖人,又使他多才多藝。”
3.子貢用了一個“又”字,把聖與多能分開了,他暗示大宰:“多能”和“聖”是兩碼事。
(二) 孔子多才多藝學識廣博
我們都知道,孔子具備很多種能力,他可以做老師,教弟子學習六藝;還會管理政事,做財務;會辦喪事;還會經營畜牧業;還能應對國之外交,等等,學識非常廣博。
1.《國語》記載孔子學識廣博的事例
孔子在陳國的時候,有一隻隼掉落在陳國宮庭的庭院裡死了,身上呢還帶著一支一尺八寸長的箭,這個箭呢非常奇特,用楛木做的箭竿,石頭做的箭頭,誰都不知道出處哪裡,陳惠公呢就派人到孔子住的驛館去問〜
孔子就肯定地說:“這個隼呢是來自很遙遠的地方,身上的箭是肅慎氏的箭。 (《孔子家語辨物第十六》)
過去武王滅商建立周朝的時候,有一個民族叫肅慎氏,他們進貢過一種楛矢石砮,周武王在箭的末端呢還刻上‘肅慎氏之貢’這幾個字。後來,周武王的長女嫁給了陳國這個國君,這個貢矢就被當作賞賜帶到了陳國。夫子還說:如果到存放古物的倉庫裡找一找,也許還能找到。結果他們在陳國的倉庫裡果然找到了相同的箭。
2.夫子可以精準預判未知的事情
更神奇的是,夫子還可以對很多未知的事情進行精準的預判。
(1) 《論語.先進.12》
夫子對他弟子的命運的預測都非常地準確,他說過子路“行行如也,不得其死然。”結果子路死得真的不是很好。
(2) 《論語.季氏.2》
他對時運的判斷也非常地精確,他說過,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十世不失其國的就少了;自大夫出的時候,五世不失其家的就稀有了;而當大夫的家臣把持國家政令的時候,三世不失去的就少了。並且呢他以此推測三桓的子孫就要衰微了,歷史都證明他說的是對的。
(3) 《孔子世家》
如果說這是因為夫子熟悉歷史,那麼在《左傳》當中記載的一件事就很神奇了,說是孔子在陳國的時候,魯國著火了,夫子就說:災必及於桓、釐之廟。說這個大火一定會燒到這個魯桓公、魯釐公的廟,結果就真的燒到了。我們也不知道夫子是如何準確地推測出這個火災的。
但是這些記載都非常真實,有典籍可查。
(三)大宰認為“多能”就是聖人
大宰認為這些事,非常神奇,不是尋常的人能辦到的,那這些就是聖人的表現,並且根據這些,認為夫子就應該是聖人吧!所以他就問子貢:“夫子是聖人嗎?”
我們由此可見,大宰認為多才多能、見聞廣博,有很多神奇的本領,這就是聖人了。
(四) 子貢認為聖人的本質在道德
子貢回答“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說夫子本來就是天所成就的聖人,而且又多能。子貢認為不能以多能為聖人,聖人雖然必定多能,但多能並不是聖人的本質所在,道德才是成為聖人的必要條件。
(五) 儒家承許的是內聖外王的聖人
1.到底什麼是聖人?現在也有很多被稱為聖的人,比如,詩聖杜甫、茶聖陸羽、書聖王曦之,等等,他們都非常地有才能。
2.儒家所承許的聖人,並不是這樣的,而是像堯舜、商湯、周文王、周公等等,再到孔子,這些人向內開發出性德,對外可以治世以利天下,是內聖外王的道德聖人。
3.以多能不多能來分辨是否為聖人,是很大的誤解。聖人是無所不通的,多能乃其一事。
4. 僅有多能不是聖人
(1)《四書反身錄》說:“元人謂宋徽宗詩文字畫諸事兼能,但不能為君耳。”說宋徽宗很有才能,但當不了君主。
(2)“做個詞人真絕代,可惜薄命做君主”的李煜,還有隋煬帝,等等,他們都非常有才華,讓人欣賞,但是他們德行不夠,不能服於天下。
5. 才與德異,世俗莫能辨。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對這個問題有過一段非常精彩的論辯。他說:“才與德異,而世俗莫之能辨。”才能和德行是不同的,但是一般人,卻難於辨別,通通謂之賢人,所以就看錯了人,所以就容易失人。
(六) 一般人容易被才能所迷惑
大宰的問題,就是我們一般人的問題,我們一般人看到人有才能,就覺得羡慕很耀眼,很容易被一些外在的,所謂的一些聖跡所迷惑。被一些所謂的才華所炫目,反而忽視了評價判斷這個人最重要的標準實際上是道德。而依循這樣錯誤的認知,尋找老師也好,結交朋友也罷,乃至選用人才也好,人生就會出現很大的失誤。
(七)總結
1. 用人之道
司馬光最終提出來用人之道,說:“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就稱之為小人。”
說如果得不到聖人、君子來用的話,與其得到小人,那還不如去得到一個愚人來運用。因為愚人就算是作惡,他能力不夠,而且容易被制伏;可是一旦才華橫溢的小人發揮邪惡的能力,力量是足以逞兇施暴,就像是兇惡的老虎長了翅膀,危害實在是太大了。
2. 任用才有餘德不足的人,會導致亡國亡家
自古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嚴重的都是那種才有餘而德不足的人,他們最後都導致亡國、亡家,在歷史上也是數不勝數。
因為君子有才,他會挾才以為善;而小人有才,就容易挾才以為惡了。所以如果不瞭解能力和德行的差別,直接認為有能力的人就是可以信賴的、可以依賴的人,而不去觀察他的品德,那麼這樣的見解,對我們的傷害實在是太大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