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鄉黨第十 第10章

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


<白話>

行鄉飲酒的禮儀結束以後,夫子一定要等老年人都出去了,自己才出去。遇到鄉人舉行儺禮驅鬼的儀式時,他便穿上朝服,立在家廟的東階上。

<文義>

1. 杖者: 老人也。

2. 儺: 逐疫,周禮方相氏掌之。

3. 阼階: 東階。

<思惟提綱>

1. 孔子行鄉飲酒,一定要等老年人都出去了,自己才出去,為什麼?

2.「鄉人儺」,夫子為什麼要「朝服而立於阼階」?

3.思惟夫子發自內心對老人的恭敬,對比自心,您有什麼感覺呢?

4.曾記否,您衣錦還鄉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呢?為什麼 ?

<義理解釋>《論語•鄉黨第十》第10章:

一、引用經文

1.《禮記•王制》:

「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鄉,七十杖於國,八十杖於朝,九十者,天子欲有問焉,則就其室,以珍從。」

2.《禮記• 雜記下》:

子貢觀於蜡。孔子曰:「賜也樂乎?」對曰:「一國之人皆若狂,賜未知其樂也!」子曰:「百日之蜡,一日之澤,非爾所知也。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

 3.《禮記‧列傳》:

建武初,為左馮翊,在郡修典禮,設條教,政化大行。後告歸平陵,望寺門而步。主簿進曰:“明府位尊德重,不宜自輕。”湛曰:《禮》,下公門,軾輅馬。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父母之國,所宜盡禮,何謂輕哉?

4.藕益大師《論語點睛》:亦是愛禮極思。

5.《論語‧八佾‧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
不祭。」

二、重點摘記/

原文: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

(一)文義

1. 這章是記孔子居鄉的事情。

2.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行鄉飲酒的禮儀結束以後呢,夫子一定要等老年人都出去了,自己才出去。

3.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遇到鄉人舉行儺禮驅鬼的儀式時,他便穿上朝服,立在家廟的東階上。

(二)夫子跟鄰里鄉黨聚會行誼;

1.鄉人飲酒, 朱子《集注》上說:“杖者,老人焉,六十杖於鄉。”這是講夫子跟鄰里鄉黨聚會時的行誼。

2.鄉人飲酒,就是古者鄉飲酒之禮。這個禮,大約分成四類,這一章所記的,應該是屬於第四類——黨正蠟祭飲酒,主於敬老。

3.鄉飲酒禮中沒有貴賤尊卑之分,不論官位高低,財富多少,都是按年齡大小坐席,年齡長者坐尊位。

4.鄉人在一起,大家聚會的時候興高采烈,喝酒也有喝醉的,醉的時候難免就會失態。子貢關於蠟曰:“一國之人皆若狂”,說的就是這個情景。喝醉而出的時候,就不會有先後順序。

5.杖者未出而不出:

 (1)夫子與鄉人飲酒,杖者未出不敢先,既出不敢後,這就是恭敬長者的禮儀,以杖者為度。

 (2) 杖者未出而不出,是為了尊敬老人才留下來的;杖者出才出,是說夫子也不貪戀酒食,這樣鄉鄰之情既得,而夫子給人展現出來的威儀也令人肅然起敬。

6.學習這一章,我們不能簡單的理解為,只是在宴席結束時,讓老年人先離開就夠了,而是夫子發自內心地對老人的那種恭敬。

(三) 反觀我自身行誼,應效學古聖賢人:

1. 現代,如果一個人以學問取得成就,或以財富而成名,或以社會地位成名,哪怕只在一個方面,就已經相當了不起。反觀我們重新回到故鄉, 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呢?

2.夫子這樣的聖賢,他居鄉如此恭敬,他就是我們的一面鏡子啊!

3.漢代的張湛,他官職太守,後來他辭職回到家鄉平陵,看到四門就趕緊下車,他的秘書說:“你位尊德重,不宜自輕。”張湛說:“《禮》,下公門,軾輅馬。孔子與鄉黨,循循如也。父母之國,所宜盡禮,何謂輕哉?

4.我們的古人,無論在外面是有多麼響亮的名頭和地位,回到家鄉,他們的謙卑恭敬,表現在一切時處。

5.反觀我們自己,假如在這樣熱鬧的場合下,會怎麼做呢?要不覺得太累,吃飽了早離席;要不就是和自己比較投緣的人去聊天;即使勉強呆在座位上,心思也不知道跑哪裡去了。

 (四)生活實例:

1. 記得去年重陽節的時候,我們有一個奉茶的環節,進行到這個節目的時候,我們有個同學的家長周老爸,70多歲,他因為舞臺上的地方不夠,他就主動坐到台下。

 2.當我看到周老爸坐在下面的時候呢,就勸他上臺,去讓我們晚輩給他奉茶,後來老爸就婉拒了。

 3.但是當活動的總負責人夏偉偉老師看到以後呢,就主動端來一杯茶,跪在地上,給周老爸奉茶。

4.後來周老爸談到這件事情的時候特別感動,我自己內心也受到很大的觸動,一個人的內心是否真的有恭敬心,這是摻不得假的。

5.在這裡,我們也可以反省一下自己,平時我們在與人相處時,是以自己為中心?還是以他人為中心?我們可以常常問問自己的心。

(五)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

 1.這個“儺”呢,就是當時驅除疫鬼的一種風俗。疫是瘟疫,民間都相信,瘟疫是由一種疫鬼,在興風作浪引起的。

2.李炳南老居士引《皇侃論語義疏》說:這個風俗在周朝就開始了,按照周禮由夏官,這種官叫方相氏,他自己化妝,戴著四個眼睛金黃色的,然後披著熊皮,拿著戈,拿著盾,率領一百人,一起作“儺儺”驅鬼神。

3.鄉人儺,這個“儺”字,是個象聲字,是在這種禮儀當中,官人帶著人一起用這種叫聲來驅趕疫鬼。儺雖然是古禮,而且好像近似一個遊戲,那即使如此呢,夫子也一定是穿著朝服而臨之,這也看出來夫子呢,無所不用其誠敬也。

4.朝服而立於阼階:

(1)阼階,是東階,就是大堂前面沿東面的臺階,主人立在這裡歡迎客人。朝服盛裝出行,表示對祭祀誠敬之心。

(2)立於阼階,就是難免有擾雜狎戲不夠莊重之處。盛裝是敬,立階是莊,則儺者呢雖有不莊重的行為,但因為忌憚于主人之前,而不至於大亂。

5.鄉人儺,夫子何以朝服而立於阼階?

(1)根據《邢疏》:“所以朝服者,大夫朝服以祭,故用祭服以依神也。

(2)因為朝服也可以用來做祭祀的禮服,穿著這種禮服呢,令神明依之而安定。同時,夫子在這種驅鬼的儀式上,擔心一驅鬼就驚嚇到自己的祖先,所以他必定是穿著這種祭祀的禮服,站在祖廟的東階上,使先祖神明得到安定。(3)這也可以看出來夫子的一個為孝之心。

(六)總結 :

1.《四書蕅益解》講到這一章的時候,蕅益大師注解為:“亦是愛禮極思。極就是圓滿,夫子這種對於禮的愛敬,可以說是這種心已經圓滿了。

2.連儺戲都不違禮,依禮而行體現在一切的場合。所以夫子提倡以禮治國,自己先做好榜樣。所謂正己而後化人,自己行正了,自然就能夠教化百姓,如果自己行的不正,自己都不守禮,很難有說服力。

3.在鄉人飲酒與儺的活動中,這二個場合,也是常人普遍認為是最輕鬆、最放逸的二個時刻,尤其是鄉人儺,哪怕大家當遊戲,他仍然要穿著朝服,慎重的對待,祭神如神在,夫子表現出那樣恭敬、虔誠之心,令人動容。

4. 夫子所處的時代,禮崩樂壞,在整個社會對禮視而不見的情況下,夫子反而循規蹈矩,居於鄉黨,處處以禮示人,這就是夫子的偉大之處,這也是朝服而立於阼階的偉大之處。

5. 正是這樣的一件件,在我們眼裡看起來的小事,卻真正體現出聖人的偉大。哪怕是這樣的事情,他也不苟且,始終保持那顆誠敬之心。

6. 期待通過一天天的背誦學習,我們也能將夫子的美德,一點點的長養在自己的言行上,讓我們自己也變得越來越謙恭,越來越有德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