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鄉黨第十 第6章-4

非帷裳,必殺之。羔裘玄冠,不以弔。吉月,必朝服而朝。

<白話>
如果不是禮服,一定要加以裁剪。穿著黑色的羊皮衣,戴著玄色的帽子,是不可以去弔喪的。每年的正月第一天,就要穿著朝服去朝拜君主。

<文義>
1. 帷裳:上朝和祭祀時穿的禮服。
2. 殺:裁剪。
3. 羔裘:羔皮衣。古代的羔裘都是黑羊皮,毛皮向外。
4. 玄冠:士階層的常用冠帽。玄,是黑色略帶點紅的顏色。
5. 弔:弔喪。哀悼、祭拜死者。
6. 吉月 : 正月。正月初一。
7. 朝服而朝 : 穿著朝服去朝拜君主。

<思惟提綱>
1. 孔子對服飾禮儀為何如此精熟了解?
2. 不同場合應有不同的穿戴禮儀,其背後的精神為何?
3. 透過本章的學習,讓我們看到孔子的衣冠之道,對您有何啟示或省思?

<義理解釋>
一、引用經文
1.《論語·八佾·4》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2.《論語·子罕·10》 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

二、重點摘記
原文:
非帷裳,必殺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一)文義
1. 非帷裳,必殺之。
(1)“帷裳”:上朝和祭祀時穿的禮服,用整幅布來製作,不加以裁剪。
(2)“殺”: 裁剪的意思。
(3)這句話是說,如果不是禮服,一定要加以裁剪。
(4)這一方面,是遵循禮制;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節省布料。

2. 羔裘玄冠,不以吊。
(1)穿著黑色的羊皮衣,戴著玄色的帽子,是不可以去弔喪的。
(2)因為“喪主素,吉主玄”。
(3)“玄”,是黑裡略帶點紅的顏色,不能用於喪事。
(4)只能穿著素衣,也就是白色的衣服去弔喪。

3. 吉月,必朝服而朝。
(1)“吉月”,就是正月。每年的正月第一天,就要穿著朝服去朝拜君主。
(2) 這是古禮。

(二)本段主旨:夫子對服飾禮儀的把握
1.這一段,突出展現了夫子對於服飾禮儀的精熟瞭解,與靈活把握,確為孟子所讚歎夫子的是“聖之時者也”。
2.對於禮制,夫子的態度是“禮,與其奢也,寧儉。”還說“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由此可見,禮,不是一種教條,一種約束,不是做給人看的;禮,蘊含著深厚的仁愛,蘊含著對他人的關心體貼。因此,禮是非常靈動的,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而變化。
3.在夫子的眼中,只要合乎禮制,對於自己的衣冠用度,當簡則簡;對於他人,則是始終抱持著一顆尊重關愛的心。也就是說,穿什麼衣服,不是為了凸顯自己,而是要觀待他人,關顧他人的感受,不同的場合,要穿不同的衣服。
4. 〈子罕篇〉第十章:“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這充分表現了夫子對於禮儀的尊重,對於他人的關顧和敬重,從著裝上由此就“可見一斑”。

(三)現今中國還是“衣冠上國、禮儀之邦”?
1.我們常說,中國是禮儀之邦,衣冠上國。禮儀在外在的表現,最直接的就是衣冠服飾。
2.現如今的情形怎樣呢?南懷瑾老先生說:“我們看到現在的年輕人,穿衣服不會穿,講話不會講,吃東西不會吃,走路也不會走。才知道《鄉黨》這一篇把孔子的生活形態記下來,的確有道理。”
3.確如南老所言,由於這一百多年來的文化斷層,導致我們中華文化禮儀教育的嚴重缺失。中國人在國外旅遊時的穿衣打扮、行為舉止,風評一向不好。
4.前些天我就聽朋友說,他的一個朋友出國時在過海關的時候被攔下了,原因是她穿得太奇特、太暴露,讓人懷疑她到國外是從事什麼非法的行業,其實她只是一個搞藝術的,平時她就穿成那樣。但是她就從來沒有想過,平時你怎麼穿,怎麼特立獨行,都還好說;去到一個國家,穿成這樣,人家會怎麼看你呢?可見穿衣之道不學,也是不行的呀!

(四)結攝
1.本章的學習,讓我們看到二千多年前夫子對於穿衣之道,已經把握得如此的精細與純熟,在不同的場合、季節,對於所穿著的衣服的顏色、面料、質地、長短、功能等等,彼此之間的相稱協調與搭配,無不是根據當下的因緣,找到最佳的結合點,無不是中道,無不充滿著睿智與溫情。
2.可以說,夫子是將仁禮之道淋漓盡致地展現在世人面前,在現實生活中行“不言之教”。
3.如此寶貴的一筆精神財富,還好有夫子的弟子用心記錄下來,又記錄得如此的詳盡、細緻,讓我們能夠在二千多年後的今天,依然可以遙想夫子當年的衣冠禮儀、風度氣象;讓我們也能夠效學夫子,傳承如此燦爛的中華文化,在穿衣吃飯的尋常日用之間,學習如何與天地相合,與聖賢相應,從而體悟大道,提升生命。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