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鄉黨第十 第8章-1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

〈白話〉
1.飯食儘量精,肉類儘量細。變質的東西不吃 。
   飯食魚肉是養生主食,自宜求其精美細軟。飯爛而有異味及魚肉腐壞了的
   不 吃。
 
2.飯不因為精緻而飽食,肉類菜肴不因為烹調的細致味美就吃得很多。凡是
   飯因久放,味道變了,魚爛了,肉腐敗了,都不要吃。 
   
〈文義〉
1.食音ㄙˋ,指飯。膾音ㄎㄨㄞˋ,切細的牛、羊、魚等肉類 
2.不厭精、細: 不求其精細而飽,意為聖人食無精粗皆可以飽腹。(依《說文》解)
3.饐音ㄧˋ陳舊。食物放置時間長了。 餲音ㄞˋ 變味了。  都是指不新鮮,走味的食物。
4.餒 :形容腐爛的魚肉 ;敗也是腐爛的肉的意思。

〈思維提綱〉
1.注意到第八章都是在介紹什麼?
2.觀察自己對飲食的態度如何?有何要求原則?
3. 揣摩夫子對飯菜食物的食用態度,有何想法?給您什麼樣的啟示?

〈義理解說〉 
一、補充資料
1.《論語•述而•15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2.《論語•里仁•9》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3.《大學•經一章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4.《中庸•14 》: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5. 《孝經•開宗明義•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6.《孝經•聖治•九 》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 …..  《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不忒。』」

二、重點摘記
  (一)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句義辨析
1.“食”,是飯,也就是主食
2.牛羊魚肉細細地切過之後,叫做“膾”。
3.對於“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理解,歷來有不同的角度。
4.錢穆先生認為: 厭”字是饜足的意思,“不厭”就是不飽食之義。
5. 夫子不會因為食膾之精細,而特別地多吃,吃得過飽,這是儒家輕物欲、重心靈的精神的體現。
6. 這一精神孔子屢有述及。比如他說,“疏食飲水,樂在其中”;又說“士恥惡食,不足與議”等等。
7.儒家之所以如此重視對物欲的格除,那是因為貪著物欲,就無法入道的緣故。儒家追求的是“明明德,止於至善”的高尚的心靈境界。如果貪著於物欲,則有關心靈提升的道理,就會無法入心,那更談不上去身體力行了。所以慕道之士,首先一定要格除物欲。
8. 當珍饈美味擺在面前的時候,我們要能夠提醒自己:我的生命宗旨是什麼?我真正追求的是什麼?是口腹之欲,還是更高的生命境界。
9. 不貪著美食,也並不是說要我們故意地去吃糠咽菜。《中庸》裡面講:“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有好的,就吃好的;沒有好的,那就不妨吃差的。關鍵是內心對於自己的生命宗旨的把握,要非常的明確和篤定。
(二) “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 句義辨析
 1. “饐”,是食物被濕熱所損壞的意思; “餲”,是變味的意思。
 2.  “餒”,是爛的意思;“敗”,是腐敗的意思。
  3. 食物如果被濕熱損壞而變味,魚和肉腐敗了,那都會傷害身體,有損健康。所以夫子,就不會去吃。此處我們可以看到,儒家是很重視養生的。
 (三) 儒家重視養生的原因
   1. 儒家重視養生,一是為了圓滿孝道。《孝經》中講“身體髮膚,受之父母,
 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儒家愛惜身體,重視養生,首先是從孝道的角度著
 眼的。因為要孝敬我的父母,所以我要愛護好我的身體。如果我不愛護我
 的身體,是會讓父母擔憂傷心的,是對不起父母的,是與孝道有虧的。
 2.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萬物雖然都秉賦了天地之性,但唯有人有恢復至善本性的能力。能賦性,即是“明明德”,即是成聖成賢。所以《孝經》中說,“天地之性,人為貴”。而人要恢復至善的本性,就要以身體作為道德實踐的工具,所以對於此工具就不能不加以愛惜,所以要養生。
(四)養生之道
1. 人的生命可以分為身心兩個方面。儒家養生的方法,乃是以養心為本,兼顧養身,雙管齊下。養心,就是涵養道德,調適性情。
2. 心是生命的主宰,做人能夠做到宅心仁厚,心態平和,則會心安理得,吃得飽,睡得香。即便粗茶淡飯,也會身體健康。
3. 夫子說,“智者樂,仁者壽”。若心性涵養不夠,被私欲外物所侵,憂思恐懼,寢食難安,即便吃各種補品,也難保健康。所以儒家呢,以養心為本。
4. 在養心為本的前提下,對於合理的飲食起居,良好的衛生習慣,儒家也並不忽視。比如此處夫子的行儀便教導我們,要注意飲食衛生,腐爛變質的食物不能吃。夫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行誼中,其實也蘊含著養生之道。
5.一般人遇到美味就會忍不住多吃,吃得過飽。那其實很多的疾病呢都與貪吃的這種不良習慣有關。去除對飲食的貪著,不但可以兼顧成聖成賢的生命宗旨,而且還有益身體的健康。所以這是我們所應當去留意、注意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