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鄉黨第十 第7章

齊(ㄓㄞ),必有明衣,布。齊(ㄓㄞ)必變食,居必遷坐。
<白話>
遇到齋戒的時候,必有特備的浴衣,是用布做的。齋時,必改變日常的飲食,改變日常的居處。
<文義>
1.齊:即是齋。祭祀前,必須齋戒沐浴,祭祀時始有感應。
2.「明衣,布」:依古注,是用布做的親身衣,即浴後所穿的明潔之衣。
3.「齊必變食,居必遷坐」:是說齋戒時變更平常的食物與居處。古注變食,或謂不飲酒、不吃肉。皇疏引范甯云:「遷居齊室」,即是不與妻同房。(李炳南《論語講要》)
4.此即孔子齋戒之相。與佛所說齋戒相同。明衣謂新淨布衣。變食謂不飲酒。不食葷肉。遷坐謂不坐高廣床座。(藕益大師《論語點睛》)

<思惟提綱>
1.此處提到齋戒時,應特別注意的是哪三個方面?
2.祭祀之前,古人為什麼要先做齋戒呢?現代人也需要這麼做嗎?
3.能否得到上天的賜福,是取決於神靈,還是取決於人自己的德行?若取決於自己的德行,只要在齋戒祭祀時特別注重就可以,還是在平日就要努力呢?

<義理解釋>
一、 引用經文和資料
1.《尚書·商書·伊訓》「嗚呼!嗣王祗厥身,念哉!聖謨洋洋,嘉言孔彰。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爾惟德罔小,萬邦惟慶;爾惟不德罔大,墜厥宗。」
2.《論語·述而·34》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禱久矣!」

二、重點摘記
(一)第一句消文
 “齊,必有明衣,布。齊必變食,居必遷坐。”遇到齋戒的時候,必有特備的浴衣,是用布做的。齋時,必改變日常的飲食,改變日常的居處。

(二)祭祀前,先做齋戒的原因
1.這句話講述夫子齋戒時的行誼。古人每當祭祀之前,必先做齋戒。
2.祭祀是向上天、神靈、祖先祈禱以獲得護佑與賜福。
3.祭祀之前的齋戒,是通過專門的儀式使自己的內心淨化,具足虔敬之意,從而能夠更好地領受到上天所賜之福。

(三)齋戒時應注意的三個方面
此處提到齋戒時,所應特別注意的三個方面:
1.沐浴
(1)齋必沐浴,以洗去身體的污穢。浴後所穿的特備的浴衣,一定是非常潔淨的,叫做“明衣”,明是明潔乾淨的意思。
(2)洗去身體的污穢,著以明衣,乃是通過這樣的儀式,提醒策勵齋戒者把內心的污垢去除,恢復本具的明德的光輝。
(3)浴衣清潔,且以布製成,以示對神靈的敬重。
2.飲食
(1)變食,是說要改變日常的飲食,指不飲酒、不吃葷。
(2)酒能亂性,令人頭腦昏聵,故齋戒期間不飲。
(3)不吃葷,一是指不吃肉,以此長養齋戒者的仁愛之心,所謂君子遠庖廚也,即是這種不忍傷害生靈的仁心;同時也指不吃蔥蒜等有刺激性氣味的食品,以示對神靈的恭敬。
3.居處
(1)居必遷坐,指齋戒期間改變平常的居處,不再與眷屬住於內室,而是遷居於外室。
(2)也有將遷坐解作不坐在高大奢華的床座之上。
(3)這兩種解釋都體現了儒家寡欲的精神。

(四)總結
1.總之,齋戒者若能認真地從以上三個方面入手,則內心便會處於一種寡欲、清靜、虔敬、仁愛的狀態,這樣的心態是與神靈的精神境界相應的。
2.以這樣的心去祈禱上天神靈,則自然會感應道交得到上天所賜之福,由此可以看出,在儒家看來,能否得到上天的賜福,其實並不取決於神靈,而是取決於人自己的德行。
3.《尚書》說:“作之善,降之百福,作之不善,降之百殃。”祭祀前的齋戒,只不過是以專門的儀式,在一個相對集中的時段,將人的內心導入善淨的狀態,所以一個人如果平時就能提起誠意正心的功夫,時時淨化私欲,長養仁心,那麼他一定會時時刻刻得到上天的護佑與賜福。
4.當孔子生病,子路勸他向上天祈禱的時候,夫子回答說:“丘之禱久矣”。夫子不僅是齋戒時才去淨化內心的,而是時時刻刻都在克己復禮,安心於仁的。
5.所以,從祈禱獲福的實質來看,夫子一直都在祈禱之中了。想要獲得幸福的我們,應該以夫子為榜樣,從修養自己的道德入手,自求多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