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鄉黨第十 第8章-6

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

<白話>
(一)吃飯時不說話,睡覺時不說話。即使是粗茶淡飯,飯前也要祭一祭,
      像齋戒一樣嚴肅。

(二)在吃飯的時候,不與別人大聲交談,睡覺的時候,不隨便妨礙別人的
     安寧。於日常飲食,雖然吃的是粗疏的糧食,蔬菜做的羹湯,或普通
     瓜果之類,在飲食以前先祭祀祖先,祭祀的時候,一定顯得嚴肅而敬
     慎的樣子。

<文義>
1.食不語寢不言:吃飯睡覺不說話。
2.疏食:即菜飯。
3.菜羹:以菜為羹;羹是有菜的湯。
4.瓜:瓜果之類。
5.必齊如也: 祭時必然肅敬。

<思惟提綱>
1. 為何「食不語」?
2. 為何「寢不言」?
3. 雖然吃的是粗茶、淡飯,在飲食以前您會先供養或先祭祀祖先嗎?

鄉黨第十 第8章-6
<義理解釋>講師: 黄勇4'47"
一、引用經文
1. 《論語•學而•5 》: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
    使民以時。敬事而信”,
2. 《論語•顏淵•5 》: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
   「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
    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3. 《論語•子路•19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
    狄,不可棄也。」
4.《朱子家訓》:“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
5.《曹操短歌行》:“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釋義:周公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時洗一次頭,吃一頓飯,都曾中斷數次,
   這種傳說當然是太誇張了。不過這個典故用在這裡卻是突出地表現了作者求
   賢若渴的心情。
 
二、重點摘記
原文:
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

(一)食不語,寢不言
1.“食不語,寢不言”是說,吃飯睡覺的時候,都不要說話。
2.“食不語”是儒家非常看重的一個禮儀,過去老一輩都是這麼教育子女的。
3. 為什麼要“食不語”?一是基於健康養生的考慮,邊吃飯邊說話,往往就不
   能好好咀嚼食物,細嚼慢嚥,這樣就會增加胃消化的負擔,現在許多人有胃
   病,與吃飯不能細嚼慢嚥是有關係的。再說吃飯說話,有可能會將食物嗆到
   氣管裡,那就更麻煩了。
4. 當然,如果說話時唾沫星子紛飛,那就既不衛生,也沒禮貌了。
5. 另一方面的考慮,就是儒家對“敬”的重視。《論語》中多處提到“敬”,
   如 “敬事而信”(〈學而•5〉), “君子敬而無失”(〈顏淵•5〉),“居
   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子路•19〉)等等。
6. 君子時時心存敬畏之心,凡事不苟且,不馬虎,自然行為舉止合體有威儀。7. 否則,內心悠悠泛泛,無所用心,行為舉止自然也放蕩散亂。
8. 《朱子家訓》中說,“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所以對食物抱持著敬意,
   專心吃飯,體味食物,不胡思亂想,專注在吃飯的當下,這是多麼從容的生
   命狀態啊!

(二)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1. 有人說,現在的社會中,吃飯往往是大家交流的時刻,不說話怎麼可能?
2. 是的,我們可能無法做到整個吃飯的過程中都不說話,但我們至少可以做到,
   不要在嘴裡有食物時說話,將嘴裡的食物咀嚼咽下去後再說話。
3. 曹操有句詩:“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講周公禮賢下士,吃飯時,有人來
   見,他就將嘴裡的飯吐出來,馬上去接見。這樣一頓飯,三次吐出。如此,
   周公贏得了天下的人心。
4. 可見,不滿嘴飯菜與人交談,也是對他人的尊重。

(三)寢不言
1. 該睡覺的時候不要說話,睡覺要心平氣和。
2. 如果說話太多,思慮太多,就會興奮,影響睡眠。
3. 同樣,現在睡覺時刷手機,也是會影響睡眠的,所以要儘量避免。

(四) 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
1. 是說,雖然吃的是很簡單的“食、菜羹、瓜”,吃之前也要“祭”一下,
   並且“祭”的時候,一定是恭恭敬敬地,就像齋戒一樣。
2. 這裡的“瓜”字,有的版本寫做“必”,“必須”的“必”,意思是“必須
   祭”。那這句就讀作:“雖疏食、菜羹,必祭,必齊如也。”
3.這兩者只是斷句不同,不影響對這句話意思的理解,所以這兩個版本都可以接受。
4. 周朝的風俗,吃飯前,將席上各種食品拿出一點,放在器皿之間,以祭祀古
   時候發明飲食的人,感念先人的恩德,這也是慎終追遠的一種表達。

(五) 本章結攝
1.這一節都是講孔子如何飲食的。
2.從這些點滴生活細節中,我們可以隨處感受到孔子的誠敬之心。
3.讓我們再再體會聖賢,在每一個生活情景中,是如何克己復禮,實踐仁道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