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八佾第三 第12章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解釋)

祭拜祖先有如祖先就在面前;祭拜神明有如神明就在面前。
孔老夫子說:「祭祀的時候,如果我沒有參加祭禮,就會覺得沒有做這件事情。」

補充說明: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是孔門弟子對老師的觀察而做的紀錄。
孔夫子不管祭鬼神或祖先,雖然看不見被祭者,都把他們當作就在面前,就像他們在場一樣。祭祀的時候,孔夫子一定要親自參與,因為他說「吾不與祭,如不祭。如果我沒有參加祭禮,就會覺得沒有做這件事情。」
(參考師父論語摸象)

一、思惟題綱                                                                                                                               

1.「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是怎樣的一種狀態呢?
2.如何達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狀態?
3.古代天子非常重視禘祭,攸關治國,意義重大;一般人應該重視祭拜祖先,因為在修身齊家上,有其重大意義。
(1)你有重視祭拜祖先嗎?
(2)省察一下,你怎麼祭祖的?
(3)說說看: 為何一個人的祭祖攸關到他的修身齊家?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二、義理講解

八佾第三第12章

(一)  引用經文及資料
1.古禮于祭祀父母前七日不御不樂不吊,謂之“散齋”。齊,后多作“齋”。《禮記•祭義》:“致齊於內,散齊於外。” 鄭玄注:“散齊,七日不御不樂不弔耳。”《禮記•祭統》:“散齊七日以定之,致齊三日以齊之。”又封建王朝皇帝祭社稷太歲等壇,行散齋,即在宮中齋戒,以別于祭天地等之行致齋。
(原文網址:http://www.chinesewords.org/dict/142379-438.html)
2.朱熹《集注》:「言己當祭之時,或有故不得與而使他人攝之,則不得致其如在之誠,故雖已祭,而此心缺然如未嘗祭也。」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culture/5a39ra6.html)
3.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出自《論語‧為政第二(5)》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4.「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出自《大學傳十之六》釋誠意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二) 重點摘記

八佾第三第12章義理講解

1.「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第一個祭,是指祭先祖;第二個祭,是指祭外神。孔門弟子觀察孔子祭祀先祖時,孝心誠篤,就如同先祖在上一般,故寫下「祭如在」的記錄。觀祭孔子祭拜神明時,敬信專一,就如神明在上一般,故寫下「祭神如神在」。
2.孔子親自說:「吾不與祭,如不祭。」意思是,對於祭祀,我一定親自參與,如不得已而使人代之,就好像沒有祭祀一樣。
3.「祭神如神在」是怎樣的狀態?如何才能達到這種狀態?《禮記》記載,依照周禮,祭祀之前要齋戒七日,然後,再齋三日,然後再行祭祀之禮。齋七日,是要在前七日不御:就是不騎馬、射箭;不樂:不奏樂、聽音樂;不吊:約束自己的身體,擺脫外物的糾纏。七日以後,還要齊三日,整齊的齊,就是在前七天,收攝心性的前提下,打開全部的感覺去思念已經逝去的親人。思念什麼呢?思念他曾經的處所,思念他的音容笑貌,思念他有什麼志向、心願,思念他所歡喜的。思念到什麼程度呢?如見其形,如聞其聲,鮮明生動,如在眼前,就我們思念到我們曾經的親人,就好像真的在我面前一樣。如果依照這樣的次第去做,我們或許可以達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狀態。
4.瞭解了周禮祭祀前行準備的內涵,我們就比較容易理解,為什麼孔夫子可以做到這樣祭祀至誠的狀態,也可以理解,為什麼他會說,如果不能親自參加祭祀,就好像沒有祭祀一樣。因為祭祀的形式,雖然可以替代,但是那種憶念祖先如在眼前的至誠,那顆與祖先心性相通的那顆心,是別人無法替代的。《朱熹集注》:「故雖已祭,然此心缺然,如未嘗祭也。」就是那顆至誠的心缺了,就等同沒有祭祀。
5.上一章討論禘禮,禘禮是天子非常重視的大型祭祀,對於整個國家的治理有著意義重大。 曾子曰 , 慎終追遠 , 民德歸厚矣 , 同樣的,祭祀對我們普通人而言,在修身、齊家的意義上也非同小可。那我們都知道,我們修身、齊家一定離不開行孝道,怎樣行孝?孔夫子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這’三件事都能依禮而行,就是行孝。
6.對於祭祀之禮的真實內涵,現代人都很難體會,依然保留祭祀儀式的並不多,或許一些鄉村,還保有祭祖和祭神的習俗。
7.誠一老師分享他的家鄉及家人的祭祀。
(1)每逢重要的節氣和祭日,大家都會鄭重的舉行祭祀儀式。
(2)父親對家裡的祭祀特別重視。每逢祭祖,父親總準備豐盛祭品,非常認真的給列祖列宗們擺上碗、筷、酒杯,擺放得很整齊,就像真的要請客一樣。然後,端上熱騰騰的飯菜,恭敬的斟滿酒水,一切準備妥當,在行祭祀的時候,會跟祖先們說幾句話,講講家裡的情況。最深刻的是父親叩拜的時候,都是緩緩的叩下去,又緩緩的起身,顯得特別的莊重,特別的認真。所以,父親祭拜的背影一直刻在我的腦海裡。
(3)最讓我震撼的是,有一次爺爺的忌日,家裡只有我和父親兩個人,但父親依然認真的準備了祭祀爺爺的酒菜。我們一起祭拜、叩拜,起身的時候,我突然發現父親竟然是淚流滿面,這是從小到大我很難看到的畫面,父親對爺爺的懷念、思念之情,讓我非常的感動。那天下午,父親對我整整講了一個下午,爺爺的點點滴滴,講到最後--爺爺在父親懷裡過世。以前並不太明白,對於祭祀,父親為什麼那麼認真,從那次以後,我仿佛有一些明白。
(4)後來學習傳統文化,懂得了祭祀的意義,影腦海中每每浮現父親至誠叩拜的身影,總是令我感動。父親誠敬的祭祀,對我心性成長有重要的影響,越來越感恩父親這樣的身教傳遞。
8.祭祀,是一種禮樂的形式、儀式。禮樂,是外在的顯現,表達的是內心的誠敬。所以,祭祀的整個過程,要顯現對於死者應該有的誠敬。
9.對於生者身邊的親人、朋友,我們就更應該以真誠相待,表裡一致。其實一個人的修養,或者我們對人、對事,都應該有這種「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心理。
10.我很尊敬的一位師長,他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大德,他每次在收到別人信件的時候,都會非常仔細地看信封上的每一個字,看完以後,才會迎著信封原本的封口,小心仔細地打開信封,再認真地去讀信件的內容。這樣的處理一封信,至誠恭敬,就是「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精神。
11.《大學》:「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不要說祭祀祖先,就是別人站在自己面前,我們都不懂得如何真誠相待!實在是慚愧!所謂「誠於中,形於外」,內心的真實一定會表現到外表上。我們即使騙得了自己,也騙不了別人,所以我們應該真實的修行自己,真誠的面對身邊的每一個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