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八佾第三 第22章 分3天, 第1天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解釋)
孔子說管仲的器很小。有人聽到了就問:「管仲節儉嗎?」孔子說:「管仲有三個公館,替他辦事的官員,都是一個人掌管一個職位,不兼職。這樣怎麼稱得上儉呢?」有人又問:「那麼管仲是不是知禮呢?」孔子說:「國君在宮殿門前樹立了一個屏風,管仲在他的家門前也樹立屏風;國君為了兩君的和好而設宴時,在正堂的兩邊設有放酒杯的坫,管仲宴客也同樣設有放酒杯的坫,管仲如果懂禮,誰不懂禮呢?」

思維題綱  分3天, 第1天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

1. 就這一段的對話,請問孔夫子對管仲的評價為何?
2.在為政篇,子曰:君子不器。請問「不器」和「器小」有何不同?
3.透過對管仲的評價,夫子真正要給弟子們的教誡是什麼?

(一)引用經文
1.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論語‧憲問第十四(17)》
2.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出自《論語‧憲問第十四(18)》
3.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出自《論語‧憲問第十四(31)》
4.「施伯謂魯侯曰,管仲者,天下之賢人也,大器也。」/出自《管子•小匡篇》
5.「器小,是言其不知聖賢大學之道,故局量褊淺、規模卑狹,不能正身修德以致主于王道。」/出自《論語集注》


(二). 重點摘記
 1.管仲是齊桓公時期的宰相,幫助桓公成就了九合諸侯的霸業,被齊桓公尊為仲父。孔子時期,雖然管仲已經去世了,但是齊國依然十分強大,管仲的名氣也很大,很多人認為管仲取得了這樣的事功必然是氣量宏大。

2.本章,孔子與弟子們就針對這種議論而展開了討論。
(1)這一章一開頭,孔子就說:“管仲之器小哉!”,也就是說,孔子認為管仲是器,堪為器,但是稱不上大器。
(2)有人聽了,可能誤以為器小就是儉的意思,於是就問,“管仲儉嗎?”
夫子說,管仲有三個公館,替他辦事的人,都是一個人掌管一個職位,不兼職,這怎麼能說儉呢?那周圍的人就覺得,三座公館是國君所賜,長所賜不敢辭啊,管仲是不是因為知禮,所以才保留三處公館呢?
(3)於是就問了第三個問題,“管仲知禮乎?”孔子說:國君在宮殿門前設了個屏風,管仲也在自家的門前設了屏風。國君為了二君和好,設宴的時候,在正堂的二邊設有放酒杯的坫,管仲宴客也同樣設制了放酒杯的坫,如果說管仲知禮,那誰又不知禮呢?

3.本章圍繞著管仲,展開三個問題的辨別:
(1)器大或器小(2)儉或不儉(3)知禮或不知禮
很明顯,孔子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4.乍聽之下,好像孔子在批評管仲,其實孔子對於管仲的評價是很高的。在《憲問第十四》:
(1)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
子路說管仲不是一個仁者,管仲早年與召忽一起扶助公子糾,當公子糾與齊桓公爭奪皇位而被齊桓公所殺,召忽就自刎而死,而管仲不但沒死還做了齊桓公的宰相。針對這件事,都對管仲頗有不屑的感覺。孔子卻為他辯護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2)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孔子說,如果沒有管仲這個人,我們早就變成蠻夷之人了,中國早就被夷狄侵略,早就滅絕了文化,我們也就披頭散髮,變成了夷狄的子民了。

5.《論語‧憲問第十四(31)》》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孔子對弟子批評別人的時候,都會說,你自己是否完善呢?我是沒有時間批評別人的。夫子不允許弟子隨意地批評別人,如果說自己還帶著大家一起來批評管仲,就不太可能了。這也是孔子德行上的特點。

6.我們可以肯定,孔子不是為了批評管仲而與弟子們展開這段對話。所以,學習這一章,首先要避免的,就是單純地認為夫子在批評管仲。
7.為什麼孔子會談到管仲器小的問題呢?在《管子•小匡篇》說「施伯謂魯侯曰,管仲者,天下之賢人也,大器也。」可見,當時有人認為管仲能夠協助桓公稱霸諸侯,就是堪為大器。但是,不然。

8.夫子覺得管仲是器,也告訴弟子們,要先成器,但是管仲不能算是大器,我們不能只滿足於管仲這樣的器,要不斷地突破,還有向上的空間,成就內聖外王之道,才堪為大器。

9.我們不能從評價管仲的好壞來看待這一章,而是要從教誡弟子如何不斷向上的角度,以及更遼闊的生命格局,來看待這一章。換句話說,管仲是好是壞不重要,重要的是,即便做到了管仲,還是可以再向上突破,這才重要。

10. 所以「管仲之器小哉」並不是批評管仲的閒話,而是孔子師徒對於生命中應該達成的聖賢的標準,進行了又一次再再的檢擇和鑒定。
(1) 夫子強調了管仲一匡天下九合諸侯,對於中華文化的貢獻,肯定了這種才具,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所以孔子說管仲是器。
(2) 指出管仲還有不夠完善的,比如說生命的格局不夠遼闊,再比如說君臣禮節做得不夠好。《論語集注》也說「器小,是言其不知聖賢大學之道,故局量偏淺、規模卑狹,不能正身修德以致主於王道。」

11.本章提出的君臣禮節和儉這兩件事,應該說是區別於霸道,王道精神的一個重要的外在體現。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