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八佾第三 第22章 分3天 第3天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解釋)
管仲(前725年-前645年);孔丘(前551年-前479年)

「管仲之器小哉!」 就因為孔老夫子說管仲的器小了一點,就引出「管仲儉乎?」「管仲不儉。」「管仲知禮乎?」「管仲不知禮。」等等這些探討。

孔老夫子的重點不在批評管仲是好是壞,他是很明確的知道這個人的長處在哪裡、短處在哪裡,每部分都嚴密的抉擇出來以後,讓我們後學曉得怎麼一步一步絲毫無差地走上去。

管仲「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讓齊國成為霸主,讓漢人不被夷狄統治。管仲的功勞真的很大!當我們看到管仲對中華民族的利益,就會忘了王道精神。所以為什麼特別說「儉」跟「禮」,這是有原因的。因為真正要達到對於民族的貢獻,應該用什麼方法?王道。

實際上,管仲並非不用禮,如果不用禮,必動武,管仲卻能「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這是當時國際間的一種禮法。可是禮法的精神何在?是發自於內心的。既是發自於內心,他平常的行為就必須符順於禮,可是管仲平常的行為並不符順於禮,表示內在就欠缺了禮的精神內涵。(王道是內聖外王之道)
(摘自 《日常師父.論語摸象記》)

思惟題綱 :

本章是對管仲展開三個問題的辨別:(1)器大或器小(2)儉或不儉(3)知禮或不知禮。
1. 請試著也對自己檢視這三個問題。
2. 孔老夫子不是批評管仲如何,而是教誡我們後人應該如何做。請問您領會到夫子的美意了嗎?

義理解釋
重點摘記:
1.孔子認為一個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自我的修養是獲得多大事功的根本。
2.管仲的格局不夠大,本身也有諸多的奢侈(不儉)、違禮之處(不知禮),更沒有意識到禮樂的精神對於社會秩序的根本性作用,所以,雖然幫助齊桓公成為一代霸主,齊國雖然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但是根基並不穩固。雖然取得了成功,但依靠的是霸術,不是王道。
3.然而,在管仲和桓公之後的統治者,連管仲和桓公的程度也達不到,卻更加地追求霸術,忽略道德禮制的固國之本。所以,社會也就更加紛亂,更加禮崩樂壞,更加民不聊生。到了孟子時期(戰國時代),就是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
4.本章是夫子對管仲的作為,就事論事,不是簡單地稱讚或是否定,而是教誡弟子,不可以人云亦云,對於任何人、事,都要加以辨析,進而提升、改善自己的生命。
5.我們平時談論一個人,就容易陷入這個人的好壞上,或者只站在一個角度看。比如,覺得一個人好,也不分清是什麼好,模模糊糊地一團,不依循真理的標準,不進行深細的辨別。於是,當你對於個人的修身立德,可能也抉擇不清是非善惡,自然就沒有辦法棄惡存善,不知道什麼該取、什麼該捨,很容易就攻乎異端,沒有辦法一直向前進。
6.所以,透過本章的學習,希望我們面對生命的每一個境遇,都能夠依靠師長和聖賢的教導,明辨事非,懂得取捨,並且能夠不斷地擴大心胸格局,生命才能夠一路向上,不斷地完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