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吾所禱也。」
( 解釋 )
王孫賈問道:「『與其巴結奧神,不如奉求灶神。』這兩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奧神尊, 灶神卑)」孔子說:「不然。人若得罪上天違背天理,就是祈禱奉求,都是無用的。」
(另一種解釋 /摘自 《日常師父.論語摸象》 )
王孫賈問孔老夫子:「俗語說『與其諂媚於房屋西南角的神,不如諂媚於灶神。』這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不是這樣的。假使做了違背因果道理的事,得罪了上天,無論到什麼地方去禱告祈求,也是沒有用的。」這是一般常用的語譯。這段話對我們現在很用得上,因為處處地方都會出現類似這樣的情況。
一、思惟題綱
1.『與其巴結奧神,不如奉求灶神。』這兩句話王孫賈想暗示孔子什麼?
2. 為什麼做了違背因果道理的事,得罪了上天,無論到什麼地方去禱告祈求,也是沒有用?
3. 想想我有每天多次省察自己: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一)引用經文及資料
1.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出自 《論語‧ 學而第一(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2. “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出自《中庸 第十四章 之一》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3. “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出自 《論語‧八佾第三(第十八章)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4. “人不知而不慍” /出自《論語‧ 學而第一第1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二)重點摘記
1.孔子周遊列國,在衛國呆了很多年,衛國當時的國君是衛靈公,他給孔子的待遇非常好,但心存疑慮,一直沒有起用孔子,孔子希望在衛國能夠當官,推行仁政,所以,也一直沒有遂願。
2.王孫賈是衛國的大夫,孔子曾贊他治軍有方,他是當時的一個權臣。“與其媚于奧,甯媚於灶。”也是那時的一句俗語。“媚”就是親順、討好、巴結的意思。“奧”是奧神,“灶”是灶神,奧神和灶神都是家裡的神。灶神,我們比較熟悉,是管廚房的。奧神,據說是在屋子的西南角,居於尊位,地位要比灶神來得高。這句俗話的意思是說,與其去討好奧神,不如去討好灶神。前者地位雖高,但不如灶神來得實惠,能管吃管喝,也就是說縣官不如現管,找縣官不如去找現管。
3.王孫賈說這句話給孔子聽,是想暗示孔子,“你去結好國君,不如去討好權臣,有這些權臣幫你使勁,說不定你就當上官了,這個道理你還不懂嗎?”孔子回答得很堅決,說:“不然”,不是這樣。一個人得罪了上天,祈禱誰都沒有用,不要說祈禱灶神,就是祈禱奧神也沒有用,因為天最大。孔子所謂的天,是指天理,其實就是宇宙間的因果法則。
4.不從改善自身下手,做人做錯了,違背了因果的法則,靠誰都沒有用。所以我們不要將自己的吉凶禍福,命運的升沉苦樂,寄望於別人,或者其他外在的因素,而不從自己的起心動念上去把握,斷惡修善,如果自己做錯了,找誰也幫不上忙。
5.那麼怎樣觀察我有沒有獲罪於天呢?那就是看自己每天有沒有內懷仁心、依禮行事。比如:有沒有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以及像曾子那樣,“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如果這些都做到了,你就對得起天,久而久之,自然人人都信任你、尊重你、喜歡你,你要去求什麼,也都容易求得到。即使條件不成熟,沒得到,也不算失敗,因為你的美德本身,就是最大的成功。你擁有了這些德行,自身就處在快樂之中,外在事情的成敗與否,對你影響並不大。所謂“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6.還有一點值得一提。孔子既然都是在求不獲罪於天,那為什麼王孫賈之流,還會覺得孔子在媚於奧呢?在本篇第十八章,孔子說他自己“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7.孔子處處內懷仁心、待人以禮,自然會以事君之禮對待衛國君主,常人只知道尊禮的形式,但並不知道內在求仁之心,所以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為孔子跟自己一樣,對衛靈公巴結、阿附,以求得好處,所以會用“媚”這個字,來形容孔子。其實孔子是“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他克己復禮、表裡如一,而且“人不知而不慍”,這豈是常人能想到的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