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微子十八 第7章-6

7-6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白話翻譯〉
想使自身保持高潔,卻是損壞了君臣大倫。君子出來做官,也就是為了實行君臣之義。至於道不能夠實行,這早就知道了。」
〈注釋〉
1. 大倫:謂人倫之大者:指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2. 行其義也:言出仕,所以行君臣之義。

<思惟提綱>
1. 什麼是「大倫」更圓融的解釋?
2. 為什麼「君子之仕,就為行義」?
3. 海瑞的故事給我們什麼啟示?
4. 為什麼說孔子是「知其不可而為其可」的勇士?我想效學孔子什麼樣的精神?
<義理解說>  講師:夢秋 老師 / 11’33”

一、 引用經文
1. 劉寶楠《論語正義》,大倫即指君臣之間的倫理關係。
2. 《論語・先進・26》:「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3. 《大戴禮記・哀公問於孔子・3》孔子侍坐於哀公。哀公曰:「敢問人道誰為大?」孔子愀然作色而對曰:「君及此言也,百姓之德也,固臣敢無辭而對。人道政為大。」
4. 《大戴禮記・哀公問於孔子・4》公曰:「敢問何謂為政?」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君為正,則百姓從政矣。君之所為,百姓之所從也。君所不為,百姓何從?」
5. 《左傳·宣公十二年》:「林父之事君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社稷之衛也,若之何殺之 .
6. 《論語・子罕・11》:顏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
7. 《論語・子張・24》: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踰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踰焉。
8.漢.揚雄《法言.學行》:「視日月而知眾星之蔑也,仰聖人而知眾說之小也。」

二、 重點摘記

<原文>
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注釋 >
1.“大倫”:劉寶楠的《論語正義》上說,即指君臣之間的倫理關係。
2. 子路的意思是 :
自己要保持高潔,隱居起來不為國家做事,就把君臣之間的大倫廢棄了。有德的君子出來作官,是盡他應盡的責任義務。至於天下混亂,政治黑暗,道行不通,我們已經知道了。

(一) 大倫:大孝孝天下
1.有學者提出這個以“君臣關係為大倫”的理解,有悖於孔子所說的倫理關係必須以父子或夫妻為基礎的基本觀。
2.因此,此處的“大倫”更圓融的理解為是
“以孝悌為根基的倫常關係徹底、完滿的實現”。就像孟子所說的大孝孝天下。而以避免對於自身道德的傷害為目的,只保留“愛親”卻廢棄了“事君”,就是看不到君臣倫理本身也是一種更大的向善力量。
3.這種做法在儒家看來,是把自己從“人之為人的倫常系統”中生生剝離出來,這樣人雖然身在江海,得大山林丘之善,也無法真正的圓融,無從立命。

(二) 孔子越是艱難越是挺身而出,正是這種精神挺起我民族的脊梁。
1.孔子曾由衷地讚賞曾點的志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但孔子始終未曾嘗試隱居山野實現自己的願望,越是世事艱難,越是挺身而出。
2.能不能撥亂反正是一回事,盡不盡力則是另一回事。中華文化今天之所以還能流傳下來,就是歷代文人受到孔子這種思想的感召。孟子如此、司馬遷如此。千百年來,正是這種士的精神挺起了我們民族的脊梁。
3.這也提醒我們學習的目的是為什麼?就是為天下蒼生謀得幸福,否則學來何用呢?我們生活在人類的世界,這個世界有國有家,有人做領導、有人做群眾,需要相互配合。
4.可是,我們通常會覺得自己對自己小家裡的父母兄長,妻子兒女是負有責任的,卻真的很少用心去想,我對這個世界、國家甚至自己單位的上級領導也是負有責任的。
5.張岱《四書遇》中說:春秋時期,人們都把出來做官看成是功名之會,故一時高士死心避世,可聖賢提出大綱常來,喚醒丈人輩。“君子之仕,就為行義”,這是聖人為天下的正人君子“高立地步也”。
6.《禮記》上記載哀公曾問孔子一個問題“人道誰為大”,這讓孔子悲欣交集,感嘆萬分,愀然作色而對曰:“君之及此言也,百姓之德也, ”您問這個問題是百姓的福德、幸運啊。“人道政為大”,因此,孔子心中“參與政治”是道援天下最重要的途徑。
7.哀公接著問:“何謂為政?”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君為正,則百姓從政矣……古之為政,愛人為大!”
8.古文有一篇文章叫“為臣不易” ,特別是給昏君服務,真不容易。你看孔子時代,君已不君,但是他恪守臣道,有機會就“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夫子這方面有很多示現,千百年來,給中國的忠臣義士做出了榜樣

(三) 赤膽忠心的海瑞
1.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社會混亂、官場腐敗,根源就在嘉靖皇帝,他二十年不上朝。但滿朝大臣沒有人敢勸諫,因為嘉靖皇帝性格古怪,他當上皇帝是因為前面的皇帝沒兒子,被大臣推上去的,所以他就擔心大臣不重視他,就不願意聽到別人說他,所以嚴嵩當宰相就採取媚上的政策。後來徐階主政,對他也是言聽計從,陪著小心。
2.可當任戶部主事(正六品)的海瑞卻下定決心要勸諫嘉靖。《明史》裡說“海瑞市一棺,訣妻子,待罪於朝,僮僕亦奔散無留者”,他先去市場買了口棺材,遣散了僕從,交代了後事,訣別了妻子,把母親託付給好友,然後抬著個棺材,就把奏疏遞上去了,在辦公室裡等死。這份奏疏《治安疏》又叫《直言天下第一事疏》,他先說你當了四十年的皇帝很不容易,但是皇上就是為百姓為天下負責任的人。
3.接著他批評嘉靖五個毛病。
第一,二十年不上朝修道求長生,說你見過有長生之人嗎?那些方士天天鼓搗長生不老,也死了,你為什麼還求長生呢?
第二,說嘉靖是“薄於父子之情”,因為有方士給嘉靖算命說“二龍不相見”,所以嘉靖皇帝十幾年不和兒子見面。
第三,海瑞說嘉靖“樂西苑而不返薄於夫妻。”說他為修仙長期住在西苑不近女色,對老婆不負責。
第四,說嘉靖“薄於君臣”二十年不視朝,法紀馳矣,還以猜疑誹謗臣下,嘉靖時期有廷杖,古人說“刑不上大夫”,可嘉靖時期大臣犯錯要大庭廣眾下脫了褲子打屁股,有時打得血肉模糊、十分慘烈。
第五,他說嘉靖對天下、百姓、對朝廷不負責:一意修真,竭民脂膏,濫興土木。他歷數了嘉靖主政以來的天災人禍:朝堂上嚴黨亂政,北有俺答入侵,南有倭寇橫行,西南有少數民族暴動,中原有大量流民災民。
末了又說如果“您一旦翻然悔悟,日禦正朝,與宰相、侍從、言官講求天下利害,洗數十年之積誤,就置身於堯、舜、禹、湯、文、武之間了”,“天下何憂不治,萬事何憂不理,就在陛下一振作間而已”。
4.明史記載,嘉靖帝看了大怒,扔掉奏章大喊,命令左右“趣執之,無使得遁”,說趕快去把他抓住,千萬別讓他跑了。當時有一位太監在旁說:“此人素有痴名。聽說他上疏時,自知當死,已經買好了棺材,訣別了妻子,待罪於朝,他是不會逃的”嘉靖帝就沉默了,一會,又把奏章讀了好幾次,最後說“這個人是比干,但我可不想做商紂王”。
5.可是他不解氣,就下令把海瑞關進監獄了。有替海瑞求情的都被下到錦衣衛的詔獄裡,天下人都認為海瑞必死。
6.海瑞罵皇帝是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的春天,沒想到,這一年冬天嘉靖皇帝就死了。京城監獄的看守得知了嘉靖的死訊,就買好飯菜請海瑞吃飯,海瑞以為是斷頭飯,就吃的十分莊嚴。可當他聽守衛高興的告訴他“皇上駕崩了,您很快就能出獄了。”海瑞突然愣了,然後就嚎啕大哭起來,哭得撕心裂肺,喘不過氣,也停不下來,最後一直嘔吐,連黃膽水都吐出來了,看守都看呆住了,不理解這是怎麼回事。現代人很多人也覺得不理解,認為是愚忠。
7.這就是“赤膽忠心”,這種人就是志於道的士,他們的內心經歷了多少煎熬都矢志不移,他們已經不是普通人了。
★、海瑞故事給我們的啟示:
1. 我們聽這樣的故事很感傷,會惋惜嘉靖皇帝的昏庸、不能識得海瑞的真心。其實生命中我們可能很多時候都在自己的緣起點上做著昏君,聽不得別人的勸。
2. 我們又能識得出父母的真心嗎?能識良師善友的真心嗎?父母待我們就是海瑞這樣的心。為讓孩子安康幸福,天下間的父母是死都不怕的。父母待兒女就是赤膽忠心。

(四) 孔子是“知其不可而為其可”的勇士!
1.學習儒家有兩點最難: 
第一是士志於道,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
第二是“孔顏之樂”,飯疏食飲水、簞食瓢飲,不改其樂。
2.儒家的“道”是以愛人為本,希望政治救世、濟民於水火。可是,“得君行道”的體制會對個人的努力存在一種限制,這就是命。
3.在這種限制中,政治生活中“無所遇”就是“君子有窮”,這時候“簞食瓢飲”也不改其樂的“樂”就發揮作用了。這個樂是儒者的“精神家園”,這種“樂”早已超越功利,又因內含著仁愛,所以會憂天下之憂,只要“命有所遇”,就要努力完成“潤澤斯民”的使命。一旦無所遇依然保有“孔顏樂處”,所以聖人可以做到“無可無不可”。
4.其實,隱士看到的世界與孔子看到的世界是一樣的,都看到禮壞樂崩,隱士知道阻止也是枉然,就選擇了遠離,孔子知道阻止也是枉然卻還是力挽狂瀾。他不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愚者,而是“知其不可而為其可”的勇士!這也是為什麼讀論語、讀孔子總是讓人蕩氣迴腸的原因。“道之不行,已知之矣”這句話是道盡了心酸,可是聖人依然栖栖不捨,已近至仁。
5.就因為他已經明了大義,則不見知於人而不尤人,別人不理解,他不尤人;不見佑於天,他也不怨天,這不正是我們尋常人無法企及之處嗎。這就是顏淵所謂的“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就是子貢所謂的“仲尼日月也,無得而踰焉”。隱者是認為道不行,出來無用,孔子認為道不行才更應該出來為仕。視日月而知眾星之蔑,仰聖人而知眾說之小也。

(五) 結攝
1. 孔子和隱士,一個出世一個入世。
孔子為了信仰要周遊列國、到處受苦;
隱士因為信仰就要遠離人群、與鳥獸為伍。
每個選擇都會遇到各種挑戰,都要有各自的承擔。
2. 我們在人生中選擇了什麼?與誰結婚?和誰生子?有怎樣的信仰?怎樣的人生?我們面對於自己的選擇,是不是能不改初心、很好的承擔呢?我的老師說:“走投無路都是有自己的執著,你覺得別人錯了,自己一定錯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