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微子十八 第9章-1

9-1大師摯適齊;亞飯干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
9-2鼓方叔入於河,播鼗武入於漢,少師陽、擊磬襄入於海。 
<白話>
 太師摯逃到了齊國,亞飯樂師干逃到了楚國,
 三飯樂師繚逃到了蔡國,四飯樂師缺逃到了秦國,
 打鼓的方叔入居黃河之濱,搖小鼓的武居於漢水之涯,
 少師陽和擊磬的襄入居海邊。
<文義>
1. 大師、亞飯、三飯、四飯、鼓、播鼗、少師、擊磬,
這些都是樂官的官名,大師是樂官之長,
鼓、播鼗、少師、擊磬,四位各掌不同的樂器;
 亞飯、三飯、四飯,這三位是天子用餐時負責奏樂的樂官。 
<思惟提綱>
1. 天子一日四餐,象徵著什麼意義?
 而天子就餐時要奏樂,又是象徵著什麼意義呢?
2. 為何魯國的樂師們星流雲散了?樂師們紛紛離去意味著什麼? 
3.這一章出現在“微子篇”當中,有何特殊的意義呢?

<讀誦> 魏琳蓁老師 領讀 14分34秒
第9-1章 慢讀10遍、緊讀10遍、背讀10遍
9-1大師摯適齊;亞飯干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
第7-5章〜第9-1章 各章讀誦5遍 串讀 5 遍
7-5子路曰:「不士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
             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
7-6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8-1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
8-2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
8-3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
8-4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
  「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
9-1大師摯適齊;亞飯干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 

<義理解釋> 潘竑老師 7分33秒

一. 引用經文
1.《白虎通•禮樂篇》記載
    依周禮,天子一日四餐,諸侯一日三餐。
    天子一日四餐,象徵著天子平居中央,制御四方。
      天子就餐時要奏樂,象徵著天下太平富饒。
   2.《論語.泰伯.15》
子曰:「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
   3.《孔子家語》記載孔子曾學琴於師襄子, “擊磬襄”。
   4.《論語.子罕.14》
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5.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以詩書禮樂教”
   6. 《周禮•春官》“宗伯”一官職掌禮樂,
       “乃立春官宗伯,使帥其屬而掌邦禮,以和邦國”。
   7.《周禮•春官》有記: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
   8.《周禮•春官》:
     “凡有道有德者,使教焉,死則以為樂祖,祭於瞽宗。”
   9.《論語.衛靈公.6》
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
       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重點摘記

恭誦原文:
大師摯適齊,亞飯干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
鼓方叔入於河,播鼗武入於漢,少師陽、擊磬襄入於海。

(一) 文義內涵
大師、亞飯、三飯、四飯、鼓、播鼗、少師、擊磬,這些都是樂官的官名,大師是樂官之長,鼓、播鼗、少師、擊磬,四位各掌不同的樂器;
亞飯、三飯、四飯,這三位是天子用餐時負責奏樂的樂官。
據《白虎通•禮樂篇》記載,依周禮,天子一日四餐,諸侯一日三餐。
天子一日四餐,象徵著天子平居中央,制御四方;
天子就餐時要奏樂,也是有象徵意義的,就是象徵著天下太平富饒。
本章是說〜太師 摯,逃到了齊國,亞飯樂師 干,逃到了楚國,
      三飯樂師 繚,逃到了蔡國,四飯樂師 缺,逃到了秦國,
打鼓的方叔入居黃河之濱,搖小鼓的武居於漢水之涯,
少師陽和擊磬的襄都入居海邊。
這是怎樣一幅禮崩樂壞,樂人四散,蒼涼淒愴的景象啊!

(二) 這是什麼時代的事情呢?
1.有古注說這八人是殷紂王的樂官,還有說是周平王時代,
  更多的人認為這是魯哀公時的事。

2.因為在《論語》泰伯篇中,曾經出現過夫子對大師摯的評價:
 “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
3.而《孔子家語》當中也曾記載孔子曾學琴於師襄子,
也就是這兒說的“擊磬襄”。
4.大家還記得“子罕篇”第15章吧,說〜
“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5.夫子結束十四年的周遊列國,
  回到魯國後,做的事情主要就是〜刪詩書,定禮樂。
  夫子正樂,大師摯這樣代表周禮古樂的樂師就得到極大的推崇。
  但是好景不長,夫子去世後,魯君更加昏庸無度,三桓僭越更甚,
  秉持古樂傳承、不向非禮勢力妥協的樂師們就紛紛離去,星流雲散了。

(三) 樂師們紛紛離去意味著什麼 
這一章出現在“微子篇”當中,有其特殊的意義。
1.我們知道,儒家之所以別異於諸子百家,
不外乎詩書禮樂的傳承及士人學子的教育。
2.《史記•孔子世家》所謂“孔子以詩書禮樂教”,
    道家、墨家、法家等都沒有顯示出這個明顯的特徵。
    而當我們向較早時代追尋“以詩書禮樂教”這個功能的承擔者時,
    會發現它們大多在樂官的職責範圍之內。
3.《周禮•春官》中“宗伯”一官職掌禮樂,
    所謂“乃立春官宗伯,使帥其屬而掌邦禮,以和邦國”。
    再追溯孔門師徒之前的以教為務者,也以樂師為主。
4.《周禮•春官》有記:
  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其下有大小師、大小胥等輔之。
  所以說春秋戰國時期的樂師是一大批司掌禮樂歌詩的官員,
  他們職掌的範圍相當廣泛,涉及了祭祀、宴樂、各種典禮儀式,
  還擔負著青少年的禮樂教育,甚至還參與征伐、掌管軍樂等
  國家重大事宜,這一點和當今時代的音樂家、音樂人大不相同。
5.《周禮•春官》還說:
  “凡有道有德者,使教焉,死則以為樂祖,祭於瞽宗。”
    把“有道有德”的師長尊為“樂祖”而不是別的什麼加以祭祀,
    而且特別祭祀於以“瞽宗”為名的場所。
  “瞽宗”就是指盲人的先宗,而那時的樂師多為盲人,
    這些盲人樂師不但音樂造詣很高,
    他們的道德學問、政治軍事等各方面的才華修為也相當高超,
    因此,在當時的禮樂祭祀、文化教育上都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6.我們可以想一想〜
 一大批執掌禮樂、負責教育的人物紛紛四散而去,
 這對於一個國家意味著什麼呢?

(四) 結語 〜本章有承上啟下的特殊意義
1.南懷瑾先生曾說:“ 整個歷史時代的光輝或黯淡,都是人的問題。”
 有道之君可以把各方面的人才吸引過來,聚集成一個積極有為的群體,
 而無道之君則是“親小人、遠賢人”,導致德才兼備的人才寧願不出仕,
 成為逸民隱士也不願意留下來。
2.前面我們說過,這一章出現在“微子篇”當中,有其特殊的意義,
 到這裡就初見端倪:
 前八章講的都是古聖先賢們的“進退出處”,
 無論世人、隱者怎樣看,儒家秉持的原則就是“不仕無義”,
 最高境界就是夫子的“無可無不可”;
 而這一章可以說是承上啟下,依然彰顯的是儒家仁人志士〜
“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這種居仁由義,直道而行的救世精神,
  同時,又暗含著對執政者昏庸無度、不重禮樂、不善用人才的一種譴責,
  由此引出後兩章的周公訓示與周有八士〜
  標明唯有君主、領導者的舉賢嘉善,才能感得國家的人才濟濟。
3.除此之外,這一章出現在“微子篇”當中,還有哪些特殊的意義,
 這個我們明天接著再講。
我們可以想一想〜
 一大批執掌禮樂、負責教育的人物 紛紛四散而去,
 這對於一個國家意味著什麼呢?
【 4/10 (六) 全區班長班提升 】
  如吉法師開示〜讚頌即是修行
▲提到讚頌您會想到什麼?
▲身為研討班幹部您是如何推廣讚頌的?
感恩法師提策我們〜是誰去推廣?是夢蓮花基金會的執行長嗎?
                   不,是我來推廣! 從推廣到自己的心中開始。
師父認為讚頌可以解決 修學佛法最難的問題〜 對三寶生起感動……
如果能對三寶生起感動之後就慢慢地對三寶的認知有所決定,
如此,這個修行人就可以在修行的路上勇往直前了。
所以讚頌也是師父上師留給我們的無價之寶呢 !!         
祈願〜正法永住 讚頌常在
      淨化人心的德音雅樂 所呈現的光明與希望 廣弘傳

最後, 好想和大家一起唱首讚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