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八佾第三 第20章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解釋)
孔子說:「〈關睢〉這篇詩的內涵,給人的感覺,雖然很快樂卻不淫穢,雖然悲哀卻不傷痛。」

(說明)
總說:《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集,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詩經》的詩是古時候的聖明王等了不起的一些人,立下來的教誡,感發我們的良知良能,引導我們的性情。讓我們唸了,善心增上;聽了,警告我們不要做壞事。它不斷用正面、反面幫我們提升,目標只有一個:使我們倒邪歸正。所以,《詩經》不外乎兩件事—勸善、戒惡。/摘自《日常師父•論語淺釋》

別說:《關睢》是詩經的首篇 :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有人說:「這首詩描寫了抒情主人公對一位少女邂逅、追求、相思並同她完婚的全過程。」

蔣勳說 : 大自然中,鳥有求偶的叫聲,而人有追求的歌聲。以「關關」來形容水鳥叫聲,從而引出田中勞動的男女彼此表露情意與喜悅。愛情的朝思暮想,從鳥的鳴叫到琴瑟鐘鼓之聲,猶如聽到婚禮的樂聲,圓滿而美好。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所以,《關睢》不是單純的描寫愛情的詩歌。它強調的是情感的抒發,樂但是不至於淫,哀但是不至於傷。

在我們平常生活當中,六根對境的時候,非淫即傷,非傷即淫,不是那邊過分,便是這邊過分;以佛法來說,不是貪就是瞋,不是瞋就是貪,再不然就是癡。
現在妙不可言,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來說是禮,從內心的感受上面來說則是樂,關鍵就在這裡,也就是從內心來說,他有一個真正的操守,這個操守的基本精神是仁和易。假定把握住仁跟易的基本精神,那麼永遠會無窮無盡的向上的;否則遇「樂」之境時好像向上,實際上也是墮落,「哀」更是不用談。由於他內在有一種非常強盛的推動力量,所以遇見好的境界,他也會樂,但是不會過分,始終覺得是一種鼓勵;遇到不如意的時候,他也會哀,但是不會消沉。就如《廣論》告訴我們的,「數數火燒,數數水洗」,樂是火燒,哀是水洗,它就有這種力量。(摘自 日常師父 論語摸象記(三十一))
思惟題綱
1.本章說「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難道我們不能盡情抒發情感嗎?有什麼過患嗎?
2.「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我們到底怎麼在現實生活中去實踐它?

義理講解

引用經文及資料

1.朱子《集注》:「《關雎》之詩,言后妃之德,宜配君子。」
2.朱子《集注》:「淫者,樂之過而失其正者也;傷者,哀之過而害於和者也。」
3.《格言聯壁》: 「天將降禍於斯人也,必先以微福驕之。」
(明代洪應明《菜根譚》: 「天欲福人,先以微禍儆之;天欲禍人,先以微福驕之。」)
4.《黃帝內經》: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
5.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第二(2)》
6.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論語.陽貨第十七(9)》
7.「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出自《中庸》第一章


重點摘記

1.孔子說《關雎》這首詩,表達情感,快樂卻不過分沉溺,悲哀卻又不至於傷痛。所以,學習本章的重點,不在於詩的具體內容,是在於《關雎》這首詩的人心人性和情感的表達。
2.《關雎》是《詩經•國風》中的第一篇,是周文王想要求得一位賢淑美德的夫人來幫助自己。朱子說:「《關雎》之詩,言後妃之德,宜配君子。」求之未得,雖寤寐思服,輾轉反側,雖有難過,但不至於傷害自己;求得了之後,高興快樂也是止於琴瑟有之,鐘鼓悅之,都能夠依禮而不超越界限。夫子稱讚,這首詩表達情感「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這也是夫子學詩的獨到之處。
3.學詩,就是要以詩來修身。人都會有情緒情感,都會有喜怒哀樂,但是要學會克己自律,不能過頭,因為過頭就容易對身心產生偏害。《朱子集注》:「淫者,樂之過而失其正者也;傷者,哀之過而害於和者也。」高興過分,沉迷其中不能適可而止,就失去正了;哀傷過分,也會傷害身體,以及情緒情感的內在和諧。這首詩,就是要讓我們學習其中的性情溫柔敦厚,讓我們學會調整自己。高興的時候,不可以得意忘形;難過的時候,也不要怨天憂人。
4.「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界定了表達感情的方式,上限是樂,樂到淫的程度就不行了;下限就是哀,哀到傷害自己也不可以。換句話說,情緒情感,是需要理性的節制和疏導,要控制,要練習,使它保持在中道的狀態。
5.夫子所稱許的情感的表達方式,和很多人的方式恰恰相反。很多人都認為,要樂就樂個痛快,哭也要哭個痛快,如果連快樂和痛苦都要節制,活著不是太累了。所以就不加以節制,導致現在的人很容易沉浸在各種情緒當中,不能自拔。喜歡玩遊戲,就整天整夜地玩,玩到坐著死去;開車被超車,有人能氣得動手打人;戀愛失戀了,也有人自殺;考不上大學,或者失業了,也可以去跳河;一點意料之外,就無法控制情緒;一有無法改變的外在力量襲來的時候,就深陷其中。面對各種境界是非淫即傷,非傷即淫!結果生活就變得更苦,更累了。
6.憂傷的情緒需要疏導,難道快樂還需要疏導嗎?有一句成語「樂極生悲」。
(1)首先從感受上來講,我們都有這種感受,和朋友聚會,極度的歡樂過後,往往會有一種極度的空虛和憂傷的感覺。
(2)其次從事情發展的角度來看,快樂得過了頭,就容易疏忽,一有疏忽,就容易遭遇到不好的事。所以快樂的情緒也不可以過分。
(3)有些快樂的事,表面上生命的方向是向上的,可是如果我們不能善巧地把握,在一種有覺察的、省思的狀態當中,很多生命的狀態實則是向下滑落的。
(4)比如說,有很多人,他不發財還好,能平平安安地生活,可是一發財,反而落得個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在《格言聯壁》中有這樣一句話,說“天將降禍於斯人也,必先以微福驕之。”說老天,如果想要降禍事給一個人的話,就先給他一些有福氣的好事,讓他高興、驕傲。
所以說,如果不能妥善地處理生命中的福事和樂事,樂極則生悲。
7.失去情緒、情感的中和,對於我們的身體也是非常沒有好處的。
(1)《黃帝內經》上也有很多地方講了各種情緒對人體有很大的傷害。譬如說,喜怒不節則傷肝,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
(2)醫學界也越來越重視情緒與癌症的發病關係,認為不良的情緒是癌症的主因之一。
所以控制情緒而非任意失控地回應自己的情緒,非常重要。
8.情緒不僅會對我們的身體產生極大的影響,也會影響我們一生所能取得的成就。每個人內在的情緒,都是一股很大的能量,如果能善用的話,就可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9.美國EQ的測試機構進行了一項研究,抽樣一百萬以上的人作觀察,發現在各方面有成就的人,90%的都是可以駕馭自己情緒,不做情緒化判斷的人。如果忽視了這股力量,沒有學習駕馭疏導情緒的方法,一直地向身外的世界追逐,反而會讓我們對自己非常陌生,當有無法改變的力量襲來的時候,就容易身陷其中,無法脫。一旦生命遇到了大的坎坷,就會對我們造成重創,讓我們輕易地就陷入絕望和悲傷,傷害自己。
10.有一個故事,一個小男孩脾氣很壞,總是無法控制自己。那一天他的父親給了他一袋釘子,告訴他:“你生氣時就釘一根釘子在後院的圍牆上。”那第一天他就釘了四十根。慢慢地,他可以控制他的情緒了,不再亂發脾氣。他父親就告訴他,“每當你能控制情緒的時候,你就去院子裡把從前釘的釘子拔一根出來。”終於有一天,小孩高興地告訴他的爸爸,說我把所有的釘子都拔出來了,他的父親就拉著他的手,走到後院告訴他:“你做得很好,可是,你看那圍牆上的坑坑洞洞,永遠也不可能回到原來的樣子了。”這個故事就說明,當我們情緒失控,生氣時所說的那些話,就像釘子一樣會給自己和他人留下難以彌補的傷痕。
11.我們雖然不是小孩子了,可是面對自己情緒的管控,可能都不曾做過那個孩子那樣的練習,那我們在生活中,究竟釘了多少個釘子在別人的心裡呢?有沒有拔出來呢?有沒有去彌補那些傷痕呢?所以理性地管理自己的情緒,也是與人相處,達成和諧、和樂的一個重要條件。
12.《為政篇》講了為政以德之後,馬上就講「詩,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說為政要引導人們的思想歸於正。用現在的話來說,一切的社會問題都是思想問題。古時候我們的祖先就教了我們要疏導情緒思想的走向,用的,就是詩的教育。古代的官員,很多都是詩人,人人都有詩的修養,那麼他們從事政治,與人交往碰到困難,不論是什麼無法化解的情緒和煩惱,退朝回家詩一讀,這個經一誦,把胸中的煩惱就都解決了,迅速地調整自己,又重新準備著開始出發。
13.《論語》中,孔子也告訴弟子們,說“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說學詩,可以抒發情感,引發心志,可以學習到很多道理,受到很多啟發,又能以文會友,相互切磋,就連有所抱怨的時候,都能夠以此尚政,使聽聞到的人用來警誡自己。所以《詩經》就是孔子用來教誡弟子的重要的一個教材,透過學《詩》,可以幫助弟子們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態,調節性情。
14.既然情感情緒的調節對我們如此重要,那怎樣才能做到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保持思想情感的中正的狀態?
第一:要樹立正確的認知,要克己復禮,不做情緒的奴隸,掌控情緒的走向,對我們的生命是極有意義的一件事,要有這樣的見解。
第二:要樹立崇高的目標、遠大的理想,這樣就不會在小得小失的面前呢裹足不前,不耽著於眼前的小境界,或喜或樂,而是會不斷地向上向前。
第三:要去練習實踐,對人對事的時候,經常要觀察自己內心的狀態,照著禮樂的精神來做,時常練習自己,要克己復禮。
這樣在大事發生的時候,就有了基本功去應對,不會在倡狂失錯的過程中忘卻了生命的方向。
15.無論是工作、學習還是休閒娛樂,我們也都要謹慎地選擇對我們自己的生命情緒比較有好處的的方式。《中庸》上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說明了根本在中,從喜怒哀樂開始,克己復禮,實踐禮樂的精神,再進一步一步步地走上達道。我的老師說,我們人生真正的價值就在這裡。
16.我們不可能沒有思想情緒,但任隨情緒的支配,活在情緒中的生命,顯然是生命成長比較低級的階段。要學會引導控制自己的思想情緒,使思想情感不走歪曲的路、偏邪的路,只有把握住內在的情緒情感的和諧中正,才能夠理性地面對他人、面對世界、面對自己的未來。
17.我們一定要成為可以以禮而克制自己的人。

1 則留言:

Tseng 提到...

聽一位已故教授講,正是哀而不傷,所以並沒有樂得佳偶。所謂琴瑟友之,鐘鼓樂之,只是作者想像情境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