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公冶長第五 第10章下半段

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白話>

「孔子說:起初我對於人,我是聽了他說的話便相信他的行為;現在我對於人,聽了他講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是否能真正做到。我是怎麼改變的呢?就是因為看到了宰我 , 改變了觀察人的方法。」

<文義>

1.「行」,去聲。宰予能言而行不逮,故孔子自言於予之事而改此失,亦以重警之也。

2.聽言觀行,聖人不待是而後能,亦非緣此而盡疑學者。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謹於言而敏於行耳。

<思惟題綱>

1.從本章中,好像孔聖人現在才知道聽其言還要觀其行 !? 是嗎 ?

2.孔聖人會因為宰予,就開始對所有人講的話,抱不信任的態度嗎?

3.孔聖人不過是以宰予的事情為例,教育大家,要求自己多做少說,言行要一致。 對於別人,我們不僅要聽他怎樣說,而且還要觀察他怎樣做。記得在《為政篇》第10章的子曰嗎? 孔夫子也教我們,對人要「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二. 義理講解

(一) 引用經文

1.《論語.八佾.14》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2.《論語.雍也.14》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3.《論語.陽貨.21》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穀既沒,新穀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4.《中庸.釋義.8 》子曰:「回之為人也 :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5.《論語.為政.9》:「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

6.《論語.先進.3》: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


(二)重點摘記

1. 第10章後半段 解釋 :

夫子說:以前我聽到別人說什麼,就相信這個人了;現在呢,我聽見別人說什麼,就會觀察他是否能真正做到。我是怎麼改變的呢?就是因為看到了宰我,才發生的改變。

2.宰我的示現,對我的意義 :

任何一個做弟子的聽了老師這麼說,都會感到非常的不安。做弟子的在言語和行持上的差異,改變了老師觀察別人的方法。宰我是最精通於語言的弟子,在《論語》當中卻得到了“朽木糞牆”,這個最嚴厲的批評,正是給我們深刻的思考。

3. 宰我在《論語》的形象 :

這個章節的註解,眾說紛紜。我們單從《論語》來梳理宰我的形象。

(1)《論語.八佾.14》

宰我向哀公勸諫“使民戰栗,讓人民產生恐懼之心。夫子說他“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認為他的勸諫,非常不合時宜。

(2)《論語.公冶長.10》

宰我白天睡覺,夫子批評他“朽木糞牆”,夫子因為他改變了“聽其言而信其行”的觀察別人的方法。

(3) 《論語.雍也.14》

宰我問老師:“一個有仁德的人,假如有人告訴他,井裡掉下去人了,他是否要跟著跳到井裡去呢?

◎宰我的提問,將仁德和愚昧放在一起比較,似乎跳下去救人,成就了仁德,就是愚味;如果不跳下去救人,就是不仁。任取一個角度回答,都沒有辦法兩全。

◎夫子沒有直接回答他,反問他:“君子為什麼要這樣做呢?你為什麼要這樣問呢?君子是自己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但是不可以落入別人的陷阱;君子是可以因為仁慈,而接受別人的欺騙,但不可以因為自己糊塗,而受到別人的欺騙和愚弄。”

◎宰我是否真的在生活中,遇到了類似的難題,來請教夫子,幫助他抉擇怎麼做?

4.以上宰我的示現,帶給我們的省思 :

(1)我的提問是真心請教?還是質疑對立?

生活中,我們也經常遇到問題,或者向父母、向師長提問。我們觀察一下自己,是真心實意地要請教父母和老師,還是表面的問題裡,實際上裹夾著對父母、師長滿滿的質疑,堂而皇之的對立呢?

(2)生命就兩件事-自利利他

生命中沒有什麼比完善自身和幫助他人,更重要、更實在的事了。幫助不了別人,就去完善自己;能幫助別人,就投入地去幫助別人。成就之路,就這兩件事——自利和利他。

(3)憑著利口問難尊長,“朽木糞土”當之無愧

拋開自己的完善和學習,憑藉著利口善辯,設置問題去問難別人,尤其是自己的老師,真的對自己有百害而無一利,也會讓父母和老師感到非常的傷心。可是,我們卻總會順著習氣,犯著這樣的毛病,在完善自己的機會面前,放棄了自我的完善,利用自己能言善辯、善於思考等等的優點,去質疑最想讓我們成就的師長和父母,從這個角度來說,“朽木糞土”我們真的是當之無愧。

(4) 父母說要努力學習,我卻質疑而反駁

小時候,父母苦口婆心地告訴我們:一定要努力學習,長大了才會快樂。我們問父母說:“你說學習讓我未來得到快樂,那現在的學習,就讓我感到不快樂!為了快樂,我到底該怎樣抉擇呢?”
這樣的問題,我們有需要父母給答案嗎?真實的情況是,我們照著父母的話去做,就會少吃虧。這一點,通常在我們做了父母之後,才能理解和懂得。

(5) 依著尊長教誡,最有利;質疑問難尊長,增加學習障礙

面對聖賢經典、師長的教授,依著去做,你就會少吃虧,這也是對我們最實際、最有利的事。所以,面對父母和老師,忽略他們對我們的深切用心和關愛之情,就質疑、問難他們的教誡方法,這只能算是一種對自我完善的放棄,也更增加了自己未來學習的障礙和難度。

5. (續) 宰我在《論語》的形象 :

(4)《論語.陽貨.21》

宰我質疑三年的守喪之禮,說:“三年不習禮,禮就會生疏,三年不習樂,樂就忘記掉了。”他的結論是:守孝,應該一年就可以了。

◎宰我以要保護和練習禮樂為名,意圖不守三年之喪禮。可見他是多麼的聰明,能言善辯。

◎夫子沒正面回答,問他:“如果你父母去世了,你很快就穿上了華美的衣服,吃著珍饈美味,宴飲聽樂的,你的心安嗎?”宰我硬著頭皮說:“心安。”好像一副不在意的樣子。夫子說:“安
心,你就去做吧。”


6. 宰我的示現,帶給我們的省思(續) :

(1)面對宰我這樣的學生和兒女,我能施展怎樣的教育?

(2)宰我是夫子第一批弟子,他說出的語言那麼優美,夫子一定是寄予厚望,面對宰我在言語和行為上出現的巨大落差,一定非常的惋惜,極為失望。

(3)想想我們自己,雖然不善於言語,可生命中又有多少時刻,依然運用自己的語言,為各種不善的行為狡辯,又有多少言行不一、表裡不一的行為,讓一心想要幫助我們的父母和老師千古神傷呢!

7. 與宰我反差的顏回 得一善則拳拳服膺 :

對比夫子最為讚歎的弟子顏回“得一善,而拳拳服膺”的學習精神。夫子說:“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顏回可以一整天聽夫子的教誡,看上去傻傻的,就像什麼都不懂一樣。顏回的學習
態度,受教精神,以及他對老師的信心,和宰我在此處形成強烈的反差。

8.夫子的教育方式採取對弟子最有利的方便:

宰我那麼聰明,在世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可是,夫子對於弟子的教育目標是:成就君子,成就聖賢。這一切的基礎,皆以修身為本的,以你的內心究竟成就多少仁德為目標的。有人說,夫子喜歡弟子好學,不喜歡弟子有反叛的精神,這跟夫子的喜好沒關係,而是怎麼做,才是對弟子最有好處的抉擇有關係。

9.夫子掌握生命宗旨  轉過患為功德 :

聖人對於生命內在離苦得樂的方向,以及究竟帶領弟子達成怎樣的目標,都是有著清晰而準確的方向,面對不違如愚的顏回,夫子何教授都能夠欣然接受,夫子說過,“回也,非助我者也。”顏回不是幫助我的人,因為他聽到我說的任何話,都很快樂;反過頭來再看宰我,倒是宰我讓夫子學會了與人相處,要聽其言而觀其行。

10.經典道理知了要行之:

(1)宰我以辭雅而聞著稱,想必讀了很多的經典和文獻。儒家強調,將經典內在所蘊含的道理與實踐相結合,不斷努力,最終要達到生命止於至善的率性的境界。如果只是望文生義,忽略個人的修正和實踐,反而會生出與經典精神相違背的理解或者行為。

(2)如果我們給人的感覺是勤奮好學,見到人就一副努力學習,不斷詢問的樣子;而實際的行為又是偷閒懶惰,那就不知道,我們想騙誰了。

(3)我的老師有一次特別感慨地說:“有人問我問題,問的當下,好像他生命全部的難題,都卡在那兒了。我回去認真地思考,反覆琢磨,幫他尋找答案,可是隔一段時間再見到那個人,很興奮地跟他談到他問的那個問題時,那個人都不記得他問過這個問題了。”

(4)我們是要認真地觀察一下自己,真的想改善自己嗎?說話、提問,是為了真實的修正自己嗎?自己說的,到底有沒有做?空負大志、常好大言、志大行疏,這是修行人引以為恥的,也必然會耽誤自己的一生。

11. 修齊治平達道,根本在修身 重實踐 :

夫子教學,修齊、治平,乃至最後通達道,這一切的根本在於修身,重在實踐,在於對於自我堅持不懈地完善,和深度學習的生命態度。夫子雖然教授語言,那也是為了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以文載道。

12.宰予這個人,仍有爭議與猜測 :

記載《論語》的,都是夫子的弟子、曾子的弟子、有子的弟子,都是宰我的後輩,按道理,不應該直呼其名宰予,而是應該稱呼宰我。可是本章,就直呼其名,後面的內容,也是在《論語》當
中比較嚴厲的措詞。所以對於這一章,到底有怎樣的解讀?宰我這個人,又有怎樣的歷史背景?古來的學者們一直是有很大的爭議,種種的猜測。

13.本章小結-“朽木糞牆”的啟示 :

這一章最通於言語的弟子宰我,他卻得到了在《論語》當中“朽木糞牆”這個最嚴厲的批評,真的是帶給了我們很多深刻的啟示。希望我們能夠以此為策勵,在言行的次第權衡上,在文章與道德的關係,對儒家也能有更深刻的認識。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