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公冶長第五 第14章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ㄧㄡˋ)聞。

<白話>
子路對於所聽聞的道理,還沒做到,深怕再聽聞、再學新的道理。

<文義>
1.有聞:聽了學問;另一種解釋,有了名譽、名聲。前者比較普通,後者,可以參考。
2.唯恐有聞:「有」通又;「唯恐」是敘述子路的用心,怕再聽到、學到新的東西,恐怕自己做不到,而言行不合一。

<思惟題綱>
1.請問子路的學習心態為何?
2.子路為何「唯恐有聞」?
3.請問所「聞」一定要行嗎?
4.從子路的學習態度,你學到什麼?

<義理解釋> 8:31
(一) 引用經文
1.《孟子.公孫丑章句上(八)》 :「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
2.《孝經》:「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
3.《論語.先進.21》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4.《論語.為政.9》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5.《論語.雍也.2》:「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二) 重點摘記
1.本章解釋
子路一聽到做人處事的道理,就會立即實行,對於聽到的道理還未能夠實踐之前,就害怕自己又聽到新的道理。

2.子路唯恐有聞 是真正好學的人
「聞」,聽聞或說聞名。「唯恐有聞」,子路就怕自己沒有實際的學問,卻出名了,怕自己徒有虛名。無論哪一種解釋,都讓我們對子路這個人十分的敬佩,我們可以看到子路的心志所在,他是一個一心一意,就想改善自己的人,是一個真正好學的人。唯恐又聞,不是怕學的多,而是怕所學不能真正的落實在行為上,怕前面的還沒能做好,再聽到新的道理,就更加來不及做了。

3.「唯恐」二字生動描繪出子路的性格
(1)唯恐這兩個字,把子路描寫得非常可愛也很實在,生動的描繪出子路的性格,積極行道,急行之心,惟日不足。
(2)在孔門弟子中,子路以勇敢著稱,最後死在戰場上。臨死之前,從容地整理衣服戴好帽子,說「君子死,冠不免。」這麼勇敢的人,他害怕的事,居然是聽到道理後不能行動,怕他自己沒真本事,徒有虛名。

4.反觀我們 沒有「唯恐有聞」
我們看這件事,在這個社會來看,根本不值得注意,更不用為此擔心害怕。我們自己也經常是聽到了很多的道理,左耳進、右耳出、全忘了,覺得這也很正常。徒有虛名這件事就更不怕了,現在社會多少個人,都削尖了腦袋,就怕自己不能搏得很大的名聲,就是唯恐自己不能聞名。子路不一樣,聽到什麼馬上去做,專注一事,善始善終。他把握住了學習的重心,做到知行合一。這是儒家學而時習的精神所在。

5.知是為了行而知 行是以知為標準來行
(1)儒家講的是身心性命之學,「知」是為了行而知的、「行」也是以知為標準來行的。但是,修行驗證所聽到的道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時間來練習實踐。
(2)子路的唯恐,還真用對了地方,他對自己預留了時間和空間,讓所學的道理,真正的能夠用在身心上。
(3)學習論語也是一樣,經典只是幫助我們在信解上不斷突破,最後還是要紮實的落實在身心上,才能讓我們有真實的受用。
(4)我的老師說無論你聽到了多深廣的內涵,都要收攝到當下的這一念用心才行。如果說我們學習溫良恭儉讓,卻依然奢侈如故、爭奪如故,那又算得上是什麼學習呢?

6.「子路未之能行,唯恐有聞」是給我們的榜樣
(1)子路未之能行,唯恐有聞,是針對我們在學習中,不能校對改善自己缺點的毛病,聖人給出了子路這個榜樣。
(2)孟子讚歎「子路聞過則喜」。一般人聽到別人說自己不好,不生氣就不錯了;能聽到別人說自己有過錯就高興,這可實在是太不容易了!這標誌著子路內在自我完善的志向是十分堅定的,可以說是守死善道,片刻不離。古來的聖賢大德,都有這麼一個特點,大禹也是聞善則拜,聽到有價值的言論,就會拜謝別人。聖賢大德都是聽到別人說到自己的過錯,馬上歡喜的改善。

7.聽到別人說自己錯,為什麼歡喜呢?
(1)因為別人對我們有所觀察、有所指教,我們才有機會改善。《孝經》:「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歷史上的明君,都會害怕沒有人跟自己講真話,專門設立諍官、言官,請他們提意見,目的就是為了幫助自己改善。
(2)與人互動就是我們學習的機會,聽人講話最重要的,就是要聽出兩件事兒:一是別人做的正確的事,我還做不到,需要努力學習;一是,我有哪些地方做錯了,對照著別人需要怎麼改善的。這一正一反,對我們的生命有極大的意義。子路就是這樣的行動楷模。

8.我們和子路的反差
(1)子路害怕的,我們不怕;我們覺得無關緊要的,恰恰是子路所害怕的,那我們是不是比子路更勇敢更有智慧呢?這種聽了不記、不改、更不擔心的狀態,會讓我們距離學習越來越遙遠。因為沒記住,所以沒實踐;因為沒實踐,所以也沒有辦法改善。
(2)我們會得出一個結論,認為所學的道理沒有用,悄悄的滋生出毀謗對立之心,這也就讓我們未來的學習,更加的困難重重,這樣的障礙,即使我們在聽聞的當下,也沒有辦法動轉心意,變得越來越麻木、遲鈍。這就是為重度的愚癡所覆蓋,無法覺醒的樣子。
(3)子路的唯恐,恰恰讓我們看到,他勇往直前的品格和對行持的重視。

9.改變人生,從改變思想開始;改變思想,從聽聞開始
改變人生,需要從改變思想開始;改變思想,就要從聽聞開始。聽了,卻像沒聽一樣,不動不改,那就是神仙也幫不了我們。反過來,做不到的時候,多聽一些道理,像我們背論語,也不一定馬上就做到,但不斷的重複的聽,可以幫助我們熟悉聖賢的理路。雖然沒有立刻改變心意,但是對到境界的時候,會想起聖賢的方法,清楚自己在抉擇,應該有的正確方向,進而也有機會突破障礙,漸漸地去落實。這都要靠讓我們的心意先動起來,如果既不做又不聽,就真的沒有機會了。

10.子路急於行持,容易行非得時
子路是行動派,急於行持,特別渴望把領悟到的真理付諸行動,這是他的長處。但是這樣的急行,有時容易行非得時。針對他的這個特點,《論語•先進.21》一個公案,子路問孔子說:「聞斯行諸?」夫子告訴他:「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夫子認為子路太著急,就讓他做事前,多徵求一下父兄的意見。可是當冉有去問老師「聞斯行諸」的時候呢,夫子就告訴他,要「聞斯行之」。

11.我是不願意實踐的學生,還是太著急行持的學生
在生活中,我們也要觀察一下自己,如果我們是那種聽了不願意努力實踐的學生,就要學習子路的勇悍;如果我們是太著急行持的學生,就要多去請問師長。最根本的,還是要好好的聽老師的話,老師教我們怎麼做,就怎麼做。

12.效學顏回認真聽聞,不遷怒、不二過
最好的狀態,我們應當學習顏子,聽的時候不違如愚,認真的聽,聽過之後又能不遷怒、不二過。從從容容的對我們的老師說:我雖然不聰慧,但希望老師指導我,我一定努力按照老師的話去做。總體來說,聽聞的目的,是為了指導行為。如果只是聽聞,而不行動,對我的生命也沒有任何意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