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先進十一 第25章-7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白話>

曾點說:「晚春時節,穿上春天的衣服,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孩子,到沂水河邊洗洗澡,到舞雩台上吹吹風,然後再唱著歌回家。」夫子唉的一聲嘆息說:「我贊成曾點呢!」

<文義>

1. 曰: 曾點說。

2. 莫春者: 晚春時節。

3. 春服既成: 穿上春天的衣服。

4. 冠者五六人: “冠者”,成年人, 五六個大人。

5. 浴乎沂: 沂水河邊洗澡。

6. 風乎舞雩: 舞雩台上吹風。

7. 詠而歸: 唱著歌回家。

8. 夫子喟然歎曰: 引發夫子喟然而歎。

9. 吾與點也!: 曾點的這番話。

<思惟提綱>

1. 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到底曾點說了哪些話 ?

2. 子路、冉有、公西華的志向與曾點有何不同之處?

3. 夫子為什麼會讚歎曾點?

4. 從本章,學習到儒家思想入世與出世的無礙圓融,對您有何啟發?

5. 歷代學者對於曾點的這番話,評點各有不同,共同的是甚麼? 不共的是甚麼 ?

<義理解釋>先進第十一 第25-7章

一 .引用經文

1.《論語•先進.25》: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

2.《論語•公冶長.26》: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 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3.《論語•述而.18》: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4. 《論語•述而.04》: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5. 《朱熹•四書集注》:蓋有以見人欲盡處,天理流行,隨處充滿,無少欠闕。

6.《王陽明》: 中秋月白如晝,先生命侍者設席於碧霞池上,門人在侍者百餘人。酒半酣,歌聲漸動。久之,或投壺聚算,或擊鼓,或泛舟。先生見諸生興劇,退而作詩,有「鏗然舍瑟春風裡,點也雖狂得我情。」

7.《張居正》: 明•張居正:“蓋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窮不失意,達不離道,乃出處之大節也。若負其才能,汲汲然欲以自見於世,則出處之際,必有不能以義命自安,而苟於所就者。子路仕衛輒冉有從季氏,病皆在此,故夫子獨與曾點,以其所見超於三子也。”孔子說:「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動而不括,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動者也。」

8.  《論語•諸儒注疏》: 見道不明,未免有慕於外,以得失為欣戚。

9.《論語•諸儒注疏》: 反身而誠,無所愧怍,此心泰然,則無往而不得其樂,疏食飲水,簞瓢陋巷。
10. 《論語•諸儒注疏》:用於國則安富尊榮,達之天下則老安少懷,施諸後世而親賢樂利。

11. 《論語•諸儒注疏》: 大行不加,窮居不損,用行舍藏,惟其所遇,而我無心焉

     http://www.zhiqiu.net/sishujingwei/rckaxexezgb

12. 《論語•述而.11》: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 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二ヽ重點摘記

原文: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一) 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1.經過夫子的提示,曾點就往下說了:“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2.這幾句話音剛落,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3.有人統計過,說《十三經》中“喟然”這兩個字,只出現過五次。每一次呢,都是人物的情緒產生劇烈波動的時候,這說明曾點的這番話擊中了孔子的心。

4.曾點說:

 (1)晚春時節,春服既成,穿上春天的衣服。

 (2)“冠者五六人”,“冠者”就代表成年人,古人呢,二十歲行加冠禮五六個大人,六七個孩子。

 (3) “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到沂水河邊洗洗澡,到這個舞雩台上吹吹風,然後再唱著歌回家,就這樣一段的談話,卻引發了夫子喟然而歎。

(二) 曾皙刻畫一個場面,描繪一幅情境

 1.我們看,曾皙沒談從政,沒談治國,沒談出仕濟世,沒談自己有什麼長處,更沒有 說自己將來的作為,他只是刻畫了一個場面,描繪了一幅情境。

2.陽光和熙,春回大地,一群性格活潑的青年、孩子說說笑笑,其樂融融,這就是一幅逍遙自在的春遊圖。

3.曾皙描繪得那麼詩意盎然,表達得那麼從容不迫,好像隨時隨地呢都是和樂恬淡,無事旁求。

4.在我們一般人眼裡看來,曾點說的這番話,好像算不上什麼志向。可是配合著曾點的動作,“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再聽他精美的語言,“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就很有氣象。

5.讓我們驚喜,也讓我們從中領略到了曾點性格的灑脫、志趣超然,興奮之中自有真樂,平凡之中呢自有圓融。

(三)曾點表達自己所嚮往的生活

1.可是他所描繪的場景呢,不僅蘊含了他個人的理想,也包含著和諧的社會和我們精神的家園。

2.他表現出了儒家理想禮樂治國的最高境界,這對於當時歷經動亂、飽受擾攘的人民來說呢,正是夢寐以求的盛世景象。

3.這也正是悲天愍人的孔子周遊列國,窮盡一生想要達成的盛世局面,這就是他一直嚮往的“老者安之,少者懷之,朋友信之”的大同世界。

4.曾皙描繪得很簡單,但神韻都被他給說中了,大千世界,萬事萬物各得其所,各遂所願,所以夫子乍聞曾點之志呢,恰好契合他多年的心願,怎麼能不“喟然而歎”。

(四)子路、冉有、公西華的志向與曾點的志向差異之處

 1. 子路、冉有、公西華的志向都是有條件的三個人,皆欲得國而治之,但有所求必有所待。無論是從事政治、軍事還是外交這都得別人給你機會。但是懷才不遇怎麼辦,有志未申的情形在當時的社會也是比比皆是。

2.曾點的志向簡約

 簡約到只要天時、地理、人和,任何時候都可以自得其樂,與其說這是一種志向,不 如說這是一種人生態度,一種生命的情調。

3.人生的理想、志向本就應該包含兩方面:
  一個是內在道德修養的圓融。 一個就是外面利他的事業功德。

4.曾皙的高明在於他所描繪的:

 (1)將政治理想和個人的道德修養完全融為一體了,再出之於春風沂水,一片和熙。

 (2)讓人既可以理解為是政治上的理想,也可以引申為是道德上的追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五)夫子為什麼會讚歎曾點?

 1.後代的學者呢眾說紛紜,人們不能理解。

 2.那位“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勤奮的夫子,此處為什麼會認為最高的快樂是萬物復甦的春天與萬物同遊呢?

3. 讚歎夫子人格浩瀚與完美:

 (1)夫子不再是一個謹言慎行,為王、為民、為家國天下,用中庸之道、仁禮治國的生抱負努力工作的聖人。

 (2) 他變成了一位恣情洋溢,在春天裡,與萬物勃發同喜同樂、追求心靈自由的詩性歌者,是因為掃卻了凡塵的染著、與道同一的聖人。

(3) 今天的我們呢,很難再把這二者統一起來了。但夫子卻是這樣的,這正是夫子人格之浩瀚、之完美。

(六) 驚嘆儒家思想入世與出世的無礙圓融 :

 1.孔子周遊列國,數次被逼入絕境,甚至有人稱他為喪家之犬。

 2. 但他卻一直是具有活潑的生機,充滿著審美情調的生活。

 3.《論語》中這樣的描述有很多,說夫子“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4.而且他的這種生機,不僅局限在人和人之間,還有人與天地萬物、自然萬物之間。

 5.夫子是在內心裡可以和著大自然的韻律自得其樂,任意逍遙;卻也一樣秉承著入世濟世的責任使命,不棄天下蒼生,為推行王道,而四處奔走。

6.夫子可以將身兼重任的責任感,和莫春時節的逍遙遊:
  如此完美地結合,讓我們驚嘆儒家思想入世與出世的無礙圓融,也讓我們看到了夫子的理想之高、責任之重、心態之輕。

(七)簡要把歷代學者對於此處的評點介紹一下:

  1.錢穆先生說:

   (1)曾皙呢乃孔門狂士,他無意於用世,不想出仕做官。

   (2)孔子驟聞其言,有契於其平日的飲水曲肱之樂,有感於浮海居夷之思,所以呢慨然興嘆。

   (3)孔子懷抱行道救世之志,又豈會忘世自樂呢?所以孔子的慨嘆,誠學者細細地玩味。

2.南朝皇侃《義疏》上說:

  所以讚歎曾點,是因為當時“道消世亂,馳競者眾”,有追逐之心的人很多,所以呢“諸弟子兼以仕進為心”,惟獨曾點“獨識時變”,所以才讚歎他。

3.東漢哲學家王充則說:

 (1)曾皙此處所描繪的“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是一種祭祀的儀式叫“雩祭”。

(2)這是春天里人們求雨的祭禮。

 說魯國當時通的是周歷,週曆的四月正好是夏曆的二月,天氣寒冷,是不能沐浴的。“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指的都是雩祭的樂人。祭祀時他們需要涉水,象徵著龍從水中躍出。

4.王充認為:

  (1)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曾點在言志的時候,對古禮雩祭做如此生動地描述來寄託自己的理想,孔子認為十分難得,所以才情不自禁地讚歎。

  (2)前面哂子路,是因為子路非禮,此處讚歎曾皙呢,也是因為他懂禮。

5.有人總結四子之志是一個連貫的政治方略:

 (1)子路、冉有、公西華的志向,分別是強兵、富國和外交,但是國家的強盛最終體現在哪呢?就是人民能安居樂業,就是小民的幸福。

 (2)而曾皙的志向恰恰是著眼於小民的幸福,而非國家的強弱。

 (3)歷代的學者比較普遍的看法則是,曾皙描繪的是孔子心中的理想國,一個形象化的禮樂盛世,所以引發了孔子喟然而歎。

6.也有註解說,這是講教育:

 (1)“春”,是指生機盎然;

 (2)“冠者、童子”是作聖之基,說聖賢都是靠教育而出來的。

 (3)“浴乎沂”呢,就沐浴德行和心靈。

 (4)“風乎舞雩,詠而歸”是內外清淨,養正之道,認為教育好孩子的養正之道,就是國之根本。

 (5)“政化及於一時,教澤流於萬世”,政治辦好,對一時的國民可以帶來好處;然而教育辦好了,才可以饋澤於萬世呀。

 (6) 大同教,大同世界是由教育而得來的。所以因為此章講到了這一點,夫子就讚歎這個曾皙。

7.《朱子集注》中則盛讚曾點:

 (1)“曾點之學,蓋有以見人欲盡處,天理流行,隨處充滿,無少欠闕。

 (2)故其動靜之際,從容如此。

 (3)而其言志,則又不過即其所處的地方,樂其日用之常,其胸次悠然,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

 (4) 相比較而言,看三子的志向,規規於事為之末者,這個氣向不能相等。 所以夫子呢才嘆息而深許之。

8.但是後來又有學者留傳,說朱子晚年很後悔,對此節做了這樣的註釋。

  (1)曾點被稱為孔門狂士,什麼是“狂”呢?《說文》上說,“狂者,蕭蕭然也”。 何為“蕭蕭”,就是思想進取,立志高遠,但有時候言大於行,而且這個行為呢,  不一定完全符合道。

  (2) 我們看曾點,他一邊鼓瑟一邊傾聽,他既觀察到了孔子哂子路,也知道自己的 志向異乎三子者之撰,但是他還是敢想敢說。

  (3)所以在子路被夫子哂笑,其他的師兄弟一個比一個小心謹慎的時候,他不退反進,大談“風乎舞雩,詠而歸”。

  (4) 所以宋代的王陽明就作詩讚嘆他,說:“鏗然舍瑟春風裡,點也雖狂得我情。”

9.兩代帝師張居正註解說:

  (1)“君子藏器於身”,把才華藏在身上,“待時而動,窮不失義,達不離道,乃出處之大節也。”這樣的發心才能立得住大節;如果“負其才能,汲汲然欲以自見於世,則出處之際,必有不能以義命自安,而苟於所就者。

  (2)他還舉例子說,子路仕衛輒,死於亂軍之中;冉有從季氏,為季氏所聚斂,病皆在此。

9.蕅益大師的註解非常有深意:

  (1)他說:“此非與點,乃借點以化三子之執情耳。”就是說夫子所說的“吾與點也”,並不是真正的讚嘆曾點,因為曾點呢也並沒有達到這樣的境界。

  (2)夫子只是用曾點所說的話,來點化子路、冉有、公西華,說出仕濟世固然是儒者該有的志向,但是呢,還要努力涵養心中本自圓融的事境。

10.張居正所說:

  (1 )一個人“見道不明呢,未免有慕於外,以得失為欣戚”,會患得患失,就是一會兒高興一會兒憂杞。

  (2)如果能夠“反身而誠,無所愧怍,此心泰然,則無往而不得其樂”。所以,“疏食飲水,簞瓢陋巷”,這是一種快樂。

  (3)能為人所用,“用於國則安富尊榮,達之天下則老安少懷,施諸後世而親賢樂利”這也是一種快樂。

   (4)所以夫子是藉曾點的志向,引導三子,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樂天知命之心,要和憂民濟世之志並行。“大行不加,窮居不損,用行舍藏,惟其所遇,而我無心。這也才是聖門學術。”

(八)總結 :

   我們不得不讚歎,說孔子是一位早在兩千五百年前,就把人格教育、人才教育乃至人文教育都融為一體,來教導學生的偉大的老師。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轉述:《說文》,與,黨與也。放在兩人之間就是一個連接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