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先進十一 第25章-3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白話>
子路就倉卒急忙地回答:「一個擁有千乘兵車的國家,夾在兩個大國之間,這兩個大國有時候會出動軍隊來侵犯它,有戰爭就會導致饑荒。如果讓我治理這麼個國家,三年的時間,可使人人有保衛國家的勇氣,人人有懂得做人處事的道理。」夫子笑了笑。

<文義>
1.率爾:「率」,輕率。率爾,倉卒急忙。
2.攝乎:「攝」,迫蹙。攝乎大國之間,被夾在大國之間。
3.且知方也:「方」,義。
4.哂之:「哂」,微笑。

<思惟提綱>
1. 子路為何搶著第一個回答?
2. 子路怎麼說?
3. 夫子聽了,反應為何?
4. 你可以揣摩夫子「哂之」隱含著對子路的提點嗎?

<義理解釋> 
一、引用經文
1.《論語•公冶長.8》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道。」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
2.《說文》:“笑不壞顏曰弞(哂之異體字)。
3. 朱子《四書集注》: 哂,微笑也。
4.蕅益大師《論語點睛》:子路說的句句不虛。又且高興熱鬧。所以夫子為之撫掌大笑。袁了凡曰。禮雲。笑不至矧。矧。與哂同。露齦大笑也。居喪。則笑不至矧。今言志時。聞此暢談。何妨大笑。若註雲微笑。則成尖酸氣象矣。
5.《論語•顏淵.12》: 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子路無宿諾。
6.《論語•先進.2》:「政事,冉有、季路。」
7.《論語•公冶長.7》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8.《論語•先進.12》“子路,行行如也””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9.《論語•先進.21》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10.《史記•衛康叔世家》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結纓而死。記載子路死前最後一刻,發現他的帽纓斷了,說:「君子死,冠不免。」於是把帽子戴好「結纓而死」。

二、重點摘記
(前言)
今天繼續共學《論語•先進篇》第二十五章。
上一講,我們講到夫子提出問題:“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如果有人賞識我們,我們打算做怎樣的事業呢?今天呢,弟子們就各言其志了。首先是子路,
(原文)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一)整段解釋
1.“子路率爾而對曰”,“率爾”,就是倉卒、急忙的意思。夫子剛問完,子路就倉卒急忙地第一個起來回答。
2.“率爾”這兩個字就把子路爽直的性格,坦率而又匆忙的神態刻畫出來。他第一個回答,一個是因為他年齡最長,第二也是因為他性格使然。
3.子路說了:“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一個擁有千乘兵車的國家,它夾在兩個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這兩個大國有時候會出動軍隊來侵犯它,有戰爭農業就不好,大兵之後必有凶年,有戰爭,有饑荒。
4.子路說了:“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如果讓我治理這麼個國家,三年呢,古時候,周天子三年會派人到各諸侯國考核視察。為什麼三年呢?因為一年時間太短了,政治成績做不出來。子路說到了三年呢,天子派大臣巡查的時候,我可以使這個危難的千乘之國的人民呢,人人有保衛國家的勇氣,人人有懂得做人處事的道理,這就是“有勇知方”。
5.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自己有勇知方就很困難,讓別人有勇知方就更困難了,這需要靠長期的教育才行。

(二) 子路說的實在否
那麼子路說的是不是實際情況呢?
1.《論語•公冶長》孟武伯曾經問過孔子,說:“子路仁乎?”孔子說:“不知道。”但夫子說了:“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由此可見,孔子是認可子路能夠治理千乘之國的政治能力的。
2.孔門弟子中,政事的人才,子路也排在前面。(《論語•先進.2》)
3.《論語》中孔子也說過:“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子路無宿諾。”(〈顏淵.12〉)所以,子路是有管理人民的才幹的。
4.這一段話,也不是子路脫離實際的自我誇耀,而是他力所能及的。
5.子路在談論自己的政治抱負的時候,很有次第。我們看,“足食、足兵,既富矣,再教之”,這和夫子的政治主張是一致的。
6.所以子路搶先說話有點冒失,可說出的話內容並不冒失,他說得很有自信,也很有氣魄。
7.筆者雖然沒有花很多的筆墨描述子路的性格,但就“率爾”這兩個字,就讓我們感覺子路好像一下子跳起來,情緒激昂、慷慨陳詞的神態栩栩如生。

(三)夫子哂之
1.可夫子聽到子路的話之後,“哂之”。
2.《說文》上說:“笑不壞顏曰弞(哂之異體字)。”就是微笑的意思,夫子很有深意地微微一笑。
3.《朱子集注》上說這個微笑,類似於冷笑。
4.蕅益大師的注解不一樣,他說應該是大笑。然後引袁了凡的話說:“禮雲:‘笑不至矧’。”這個“矧”呢,就是“矢志不移”的“矢”,再加一個“引導”的“引”字,說這個“矧”就通這個章節的“哂”。
5.說是,君子的威儀,笑不露牙齦。意思是:露齦大笑。因為子路說得句句不虛啊,而且又高興熱鬧,所以呢,夫子為之撫掌大笑。說:“今言志時,聞此暢談,何妨大笑。”如果注解成微笑呢,則成尖酸氣象矣。
6.總之,夫子聽了子路的志向之後,沒說是對還是不對,好還是不好,只是哂之而已。

(四)總攝
1.總體來說,這段話也表現出了子路是很有政治抱負的。管理一個千乘大國就不容易,“又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這三個不利條件,可以說內憂外患,而子路呢,卻雄心勃勃,勇於自任,說三年就可以讓國民勇敢,講理知義。換句話說,君有君樣,民有民樣。

2.那有一個問題了,既然子路說的是他的實際能力,夫子為什麼哂子路呢?
(1)文章後面有回答,“說哂,只哂其言不讓,哂其態度魯莽。”
(2)前面我們也曾經學到過,說夫子說子路“好勇過我,無所取材”,“子路,行行如也,不得其死然”;前面也講過,說“子路兼人,故退之”;此處又哂其言不讓,哂子路態度魯莽。
(3)那這一些似乎好像都是夫子在提點子路同樣的問題:做事不要著急,遇事多思考,等一等,讓一讓,要三思而後行。
(4)其實一個人的生命最容易遭受的傷害,往往來自於自身最突出的毛病。有幸跟隨師長呢,也一定要仔細看清楚:老師時刻叮嚀自己的到底所謂何事?遇事多思考,讓一讓再做,夫子是在這一點上一直悲心切切提點子路。
(5)我們縱觀子路一生,乃至他生命的結局,雖然是“君子死,而冠不免”,雖然也是英勇就義,可是呢,他死於暴亂之中,被人剁成了肉泥,不可謂不慘烈。
(6)回過頭來再看看《論語》中,夫子對他處處的提點,再細評此處的夫子哂之,就可以知道:師心切切。

3.今天的我們也是一樣,學習儒家,在說話辦事上一定要讓人啊!讓了別人,也就讓出了自己生命的空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