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先進十一 第25章-2

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白話>

你們平時總說: 『沒有人了解我呀!』 「假如有人了解你們,那你們要怎樣去做呢? 」

<文義>

1. 曾皙:名點,字子皙,曾參的父親 , 也是孔子的學生。

2. 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 我年齡比你們大一些,而不敢說話 。

3.居:平日。

4. 則何以哉: 何以為用。

 <思惟提綱>

1. 夫子如何善巧引導弟子們從「不吾知也 」的狀態,到「如或知爾,則何以哉?」的角度上來思考 ?

2.請思惟如果有人賞識而舉用,您準備好了怎樣的才能?

3.聖賢的心事,出不出來做事,都是為天下萬民,學了這章您的志向差異處何在?

<義理解釋>先進第十一 第25章1-2
 
一、引用經文
 
1.《禮記•學記.18》: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

2.《鳴沙石室佚書•太公家教》:弟子事師,敬同於父,習其道也,學其言語。

3.《荀子•大略》: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

4.《四書經緯•郭慕庸•理學獎評》:以展其生平之蘊?請試為我言,待用之具何如?

5.《論語•學而.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 《論語•里仁.14》: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二ヽ重點摘記

原文:

25.1-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論語•先進•25.1-2》

(一) 這一章,主要圍繞人生志向展開話題:

《論語•先進篇》第二十五章。這一章是整部《論語》最長的一篇,有300 多個字,所記的人物形像生動、動作傳神、性格鮮明。記錄者,筆法簡單自然,但是寓意深刻,被稱為是《論語》中文學性最強的文章,它代表了論語的文學高度。這一章呢,篇幅很長,主要圍繞著人生志向展開的話題。

(二)這一章分為三個大部分:

1. 第一部分, “問志”:

從文章的開頭,一直到'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這一部分就是“問志”,夫子對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提出了問題,說:“如果有人賞識你們,你們要做怎樣的事業呢?

2. 第二部分,“各言其志”:

就是從“子路率爾而對曰”到“吾與點也”,這一部分就講子路、冉有、公西華、曾皙這四個人分別回答了孔子的提問,這是“各言其志”的部分。

3. 第三部分,孔子對子路、冉有、公西華的志向作評價:

就從“三子者出”到結尾,就講子路、冉有、公西華走了之後,孔子面對曾皙的提問呢,又對這三個弟子的志向,作出了評價。

(三) “問志”的文義:

  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1.文章一開頭,直接列出了孔門四大弟子,子路、冉有、公西華、還有曾皙。他們排列,由大到小,長幼有序。

2. “侍”:安立他們之間的師生關係。
  《說文》上說:“侍:就是承也。承者,奉也,受也,就是恭敬承奉的意思。

 (1)這就點出了中國文化要尊師重道。打開任何一個有中國文化內涵的家庭,你會發現裡面,秩序井然,父親有父親的慈愛尊嚴,兒子有兒子的孝悌和順,各安其 位,相生相宜。這不僅是中國文化的禮儀,更是搭建好了的教育的通道。

(2) 反過來呢,走進一戶人家,兒女不敬父母,父不像父,子不像子,這樣的家庭裡面呢,教育和經驗也不容易被傳遞下去。

 3.《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記載,說子路小孔子九歲,冉有小孔子 29 歲,公西華 小孔子 42 歲,曾皙雖然沒有年齡的記載,但他的座次排在子路的下面,所以應該比子路小。

 4. 所以本章開篇就說出了兩個問題:

     第一、中國文化強調長幼有序;

     第二、中國文化強調要尊師重道。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文章一開頭,筆者就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幅秩 序井然的中國畫,一幅“群賢論誌圖”,再伴隨著曾點的彈琴鼓瑟之聲,這就是 當時夫子的課堂,一個非正式的聚會。

 5. “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 :

   (1)夫子開口講話,他並沒有直接讓弟子們各言其志,而是先說了一段話作為鋪陳,“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

   (2)第一個“以”字就是因為的意思,說你們不要因為我年齡比你們大一些,就感到拘束不說話了。

   (3)張居正說,夫子想要讓弟子們“盡言以觀其志”,所以先開誘導,因為人群若拘泥於長幼之分的時候,則心生畏意不展抒,不能暢言。老師雖然想知道弟子們心裡存了什麼志向,卻不容易知道。

   (4)所以這一段話就是夫子大教育家的風範,問志於弟子呢,卻先從自己的年齡談
      起,“毋吾以也”以引導弟子,一定要暢所欲言。

   (5)《論語集注》上說:“聖人的和氣謙德,於此亦可見矣。

6.有一個問題,我們要想一想:

  (1)現在我們和自己老師在一起的時候,還能不能聽到老師這樣對我們講話,為什麼? 

  (2)面對老師,在我們的內心是否還有長少之分、是否還能心生畏意呢?

  (3)所以說,夫子的弟子們啊,真的是非常了不起。任何時候,他們走到老師之處,那就是為了受教而來。

  (4)所以我們說,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呢,是為我們顯現了在中國教育史上最美的師生 關係。學生對老師極度的信任、尊敬,親如父子。

  (5)那也正是因為這樣,才成功地建設出了傳承,讓儒家教法傳承了幾千年。

7.所以這個“侍”字呢,就是中國的師道。

  師道,應該包涵兩方面的意義:師者模範和師道尊嚴。
  那我們不能只要求師者模範,而忽略了師道尊嚴這一點。在社會日趨複雜的今天呢,
  也有為人師者,道德示範。那我們就看到很多學生和家長辱罵毆打老師的事件也經
  常發生。

(四) “春坊庶子李希賢,授諸王經訓”故事:

  1.在《明史演義》中有這樣一段記錄,說“春坊庶子李希賢,授諸王經訓”。
   他給皇子們上課,他呢用筆管擊傷了王額。

 2.我們想想看,在皇權至高無上的年代,他把皇子的額頭都打破了,皇子的爹呢就是殺人如麻的朱元璋啊。

 3.可這時候馬皇后卻說了:“譬如使人織錦,只可任他剪裁”,而不應該為了孩子而責備老師。那我們看在師道面前,即便是帝王,也是敬而重之的。

(五) 面對老師,最需要的是具有“侍坐”之心:

  1.動輒家長為了孩子和老師大打出手,那真是比朱元璋都厲害。

  2.現在我們面對老師,最需要的就是要具有“侍坐”之心。因為良好的師生關係, 對於學習成果的傳遞是非常重要的。

  3.這不僅是一種文化,一種禮儀,他更關係到我們自己的人生是否能夠真的學有所成,是一個要竅所在。

(六)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

 1.在《學記》上說:“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
   習的時候最難的就是敬師,敬師呢你才會尊道,尊敬老師你才會尊敬老師所傳的知
   識道理。

 2.尊道呢,你才會去努力學習。師和道本就是一體的兩面,那這一點早在西周的時候
   《太公家教》中就說了:“弟子事師,敬同於父,習其道也,學其言語。一日為師,
   終身為父。

 3.《荀子•大略》中也說:“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
   所以我們說,早在二千多年前呢,天地君親師的尊奉,就是我們中國文化獨有的深
   刻認識。


25-2 義理 :

(七) “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1.接著夫子繼續說:“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夫子說,閒居
   的時候,你們常說沒人了解我,沒人賞識我。

2.我們看,這就反映出夫子對弟子們平日的言談心理呢,是有深細觀察的,他知道弟
  子們有一種狀態,就是“居則曰:'不吾知也!'”這個“不吾知也”呢,就是懷才不遇的言論。

3.張居正說:“平居之時,皆有自負。”經常會有一種自負,認為“吾之才,本足以為世用,但人莫能知我耳。”而這也是人之常情。

4.但是呢,大教育家夫子記住了,並且在此處提了出來,又用假設和疑問呢在後面點出了談話的中心。

5.“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假如有人請你們做事,你們要做怎樣的事業呢?如果有人知你,舉而用之,則汝將何所設施?

6.有怎樣的才俊“以展其生平之蘊呢?請試為我言,待用之具何如?”說說看,你們準備好了怎樣的才能啊?

7.所以我們說夫子真的很厲害,他善巧地把弟子們從“不吾知也”的那種“患人不知己”的這個狀態,引導到了“不患無位,患所以立”的這個角度上來思考。

8.《論語》中夫子多次提到說,“不要患人之不己知,要患不知人;不要患無位,要患所以立。”多次教誡弟子不要擔心位子,要擔心自己的才能不夠。

9.那麼此處,他讓弟子們言“待用之具”,就是要讓弟子們把目光關注到考核自己的真才實學上來。

(八) 懷才不遇的問題,先問自己:

有一個問題,懷才不遇的言論我們也常發,所以我們也就這個問題問一下自己:

1.如果有人賞識我們,願意請我們,我們又打算做怎樣的事業呢?
我們有怎麼樣的志向呢?

身上準備好了怎樣的才能?

2.平時我們都覺得自己不錯,自己高明深遠,做什麼都對,錯的都是別人,經常覺得自己懷才不遇,沒法施展,那如果真的讓我們去做利益人民的事業,我們又能做些什麼呢?

(九)總結:

1.儒家講的為政,那就是管理眾人的事務,換句話說,就是為人民服務。我們可以為人民做些什麼呢?

我們心裡又是否真的裝著對天下人民的心意呢?
一個人活著的意義最終被落實在——我們為我們所生存的世界作出怎樣的努力和改善?

2.最差,我們也得把自己過得優游自在、喜悅恬淡;最差,也不能和別人常起矛盾紛爭,或者傷害他人吧。

3.所以審問自己:我們是不是獨獨活成了那種自私自利、牢騷抱怨、提不起、又放不下的那種人生呢?

4.所以不要憂煩,不要擔心別人不了解我們,要擔心一下自己到底有什麼德行被人賞識,到底有什麼本領能夠幫助他人。

5.夫子的憂慮是什麼?是“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

(1)我們再看,這一章談話發生的時代背景,那個時候天下大亂,諸侯國互相爭奪,以大欺小。

(2)夫子想行王道,辦政治,周遊列國,吃盡了辛苦,卻都沒有被國君所接納,這種狀況下,他和學生們回到家裡,隱居教學。

(3)但他們的隱和一般的隱士不一樣,他教弟子們在道德修養、辦事能力方面一直好好地做好準備,修身以待。

7.蕅益大師在此處有一段註解十分感人,他說:“聖賢心事,雖隱居求志,而未嘗置天下於度外。”說聖人的心裡呀,他雖然隱居鄉野,但是他心心念念絲毫不忘天下萬民,未嘗置天下人於度外,一直修身以待。

8.“雖遑遑汲汲,而未嘗橫經濟於胸中。”聖人呢雖然周遊列國,做很多的事奔波啊,但他們絲毫沒有把他們自己的生計和名利放在心中啊。

9.“識得此意,方知禹稷顏子,易地皆然。”知道了這一點,我們就知道大禹治水也好,后稷種田也罷,包括顏子,他雖然沒有做任何事,可他們的心思都是一樣的,這就是聖賢的心事,出不出來做事,都是為了天下萬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