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顏淵死,門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
10.2 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白話>
顏淵過世,孔子的弟子,也就是顏淵的師兄弟。他們要以厚禮葬他。
孔子不許可,但未能阻止,因此感歎說:回,待我如父,而我不得
待你如子,使你的喪葬不合禮,這不是我,而是你的師兄弟所使然。
<文義>
1. 二三子:孔子的弟子們
<思惟提綱>
1.孔子認為厚葬顏回並不是個好方式,所以夫子有怎樣的感嘆呢?
2.在判別好壞的標準上,一般人與聖人有什麼不同呢?
3.聖人重視 “ 道 ” ,那聖人有沒有 “ 情 ” 呢?
<義理解釋> 講師:趙 軍 2分 33秒
一. 引用經文
1.《論語‧里仁‧8》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最美的師生之情 ( 孔子〜顏淵 )
1.《論語•述而•10》: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
2.《論語˙公冶長˙9》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
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3.《論語˙為政˙9》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4.《論語•先進•3》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
5.《論語˙子罕˙10》顏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
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6.《論語˙公冶長˙9》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7.《論語•雍也•2》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
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8.《論語•先進•6》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9.《論語˙子罕˙20》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10.《論語•先進•2》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
11.《論語•雍也•9》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12.《論語•雍也•5》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13.《論語•先進•8》 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
14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
<思惟提綱>
1.孔子認為厚葬顏回並不是個好方式,所以夫子有怎樣的感嘆呢?
2.在判別好壞的標準上,一般人與聖人有什麼不同呢?
3.聖人重視 “ 道 ” ,那聖人有沒有 “ 情 ” 呢?
<義理解釋> 講師:趙 軍 2分 33秒
一. 引用經文
1.《論語‧里仁‧8》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二. 重點摘記
(原文)
10.1 顏淵死,門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
10.2 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一) 孔子的感歎
1.孔子雖不同意厚葬顏回,可是門人們執意這樣做了。孔子就感嘆道,
他不能夠像對待兒子那樣對待顏回。
2.我們知道,父母對待自己的愛子,一定會用最好的方式。現在顏回被
厚葬,這於禮不符。孔子認為這並不是個好方式,所以才有這樣的感嘆。
(二)孔子重視道,門人重視情
1.那些門人執意要這樣做,代表他們認為這是最好的。
2.顯然,在判別好壞的標準上,他們與孔子有很大的不同,
這其實也是一般人,與聖人的不同。
3. 孔子說: “朝聞道,夕死可矣。 ” 聖人重視的是“ 道”,
“ 道”值得拿命去換;而一般人重視的是“ 情” 。
(三) 孔子之情是大情大愛
1.聖人重視“ 道 ”,那聖人有沒有“ 情 ”呢?
當然有。就像前幾章描述的,顏回一死,孔子傷心得不得了。
2.這個 “ 情 ” 與常情不同〜
常情是圍繞自我、親朋等所產生的喜怒哀樂;
聖人之情,則是圍繞學道和弘道建立的大愛。
3.這個就是“ 仁 ”的內涵,“ 仁 ”就是愛人之心。
它不是針對一人一事一時一地,而是針對芸芸眾生的長遠福祉。
4.要針對眾生的長遠福祉,就不能陷於常情常理,而要克己復禮。
(四)孔子說不可就是不可以違禮
1.“禮” 是規範社會人倫的章法。如果人人都克己復禮,各安其位,
則家齊、國治、天下平,眾生就能安樂幸福。
2. 孔子說:“ 不可。 ”其實就是說:“ 不可以違禮。 ”
3. 如果孔門一邊自稱要克己復禮,卻還帶頭違禮,那又指望誰
去重建禮制社會呢?
4. 所以孔子之情是大情,門人之情是小情。
以道攝情是大情,因情昧禮是小情。
門人雖然有幸遇到聖人親自勸導,卻不肯放棄自己的執著,
甘居小情不能進步,這值得我們後學深思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