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先進十一 第13章

魯人為長府。閔子騫曰:「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白話>
魯國的國君要擴建宮內的府庫。閔子騫說:「維持原來的樣子就好了?怎麼樣?何必要大興土木去改建呢?」。孔子說:「閔子騫不講話則已,一講話就非常合乎中道,非常契合時宜。」
<文義>
1.魯人:古注有很多不同的說法,這裡採用的是指魯國的國君,當時在位的是魯昭公。
2.為:造、作。此處是改建或擴建。
3.長「府」:就是指倉庫,專門收藏聚集財貨,包括武器、兵械的處所。一般來講,魯國的國君在其宮內都有一個府庫。
4.「仍」舊貫:因也,因襲,沿襲。
5.仍舊「貫」:事也,事情,事例。
6.「仍舊貫」,沿襲舊例,按慣例行事。成語「一仍舊貫」即典出於此。
7.「如之何」,根據上下文和語境,此處意為「怎麼樣」。
8.何必改作:何必要大興土木去改建呢?
9.「夫」人:唸ㄈㄨˊ,相當於「這」或「那」。夫人是指閔子騫。
10.言必有中:指他能夠合乎中道,而且切中要害的來講話。
<思惟提綱>
1.當時魯國的國君,為什麼要擴建宮內的府庫呢?
2.閔子騫為什麼不贊成魯君擴建宮內的府庫呢?他內心有什麼想法?
3.孔子說:「閔子騫不講話則已,一講話就非常合乎中道,非常契合時宜。」,孔子為什麼會這樣讚美閔子騫?
4. 如果你是魯昭公,你會用什麼方法去收復三家的權勢?去保有你的江山,還有你的朝政呢?

<義理解釋> 
一、引用經文 
1.《左傳·魯昭公.25年》「公居於長府.九月.戊戌.伐季氏.殺公之於門」
2.元朝郭居正《廿四孝》「周閔損,字子騫,早喪母。父娶後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損,衣以蘆花。父令損禦車,體寒,失纼。父查知故,欲出後母。損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母聞,悔改。」
3.《論語·學而·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4.《孝經·開宗明義章1》「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5.《論語・八佾・21》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6.《大學.經1章》「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7.《論語.為政·3》「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二ヽ重點摘記 
(原文)
魯人為長府。閔子騫曰:“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我們分成三個小段,來做文義的解釋以及義理的討論。
(一)第一小段--魯人為長府
1.“魯人”,古注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我們這裡採用的是指魯國的國君,當時在位的是魯昭公。
2.“為”,就是改建或者擴建的意思。
3.“長府”,就是指倉庫,專門收藏聚集財貨,包括武器、兵械的處所。一般來講,魯國的國君在其宮內都有一個府庫。
4.“魯人為長府”的意思是:就是說魯國的國君準備擴建國庫。這個擴建國庫的舉動,並不是單純的修建房屋,而是別有企圖、另有目的的。
5.因為當年的魯國一直以來,朝政都有三家專政:魯國的大夫孟孫、叔孫以及季孫。其中季氏的權利非常非常的大,把持朝政,奪權勢、奪民心,已經很久很久了。魯君如果想要把他的權利收回來,絕對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更何況想由武力來製約季氏,更是時機未成熟。魯昭公擴建國庫,就是為了要討伐季氏,或者說便於季氏作亂時有所防備。
6.《左傳》曾經這樣記載說:“魯昭公居長府以攻季氏。” 可見擴建國庫,除了代表著要增加稅收讓人民傷財以外,更是意味著魯昭公和三家之間的權利爭奪將會越來越厲害,也越來越頻繁。所以老百姓所受的動亂將更多,傷害將更大,痛苦也當然也就會更深了。

(二)第二小段--閔子騫曰:“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
1.閔子騫最有名的兩點:孝順ヽ德行
第一個:他很孝順,他是二十四孝裡的“單衣順母”故事的主角。
第二個:他是孔門十哲之一,德行科中的第二名,和顏回、仲弓、冉伯牛,共稱為德行四人。
所以他的孝順、他的德行,是非常非常有名的。
2.《單衣順母》的閔子騫
閔子騫幼年的時候就失去了母親,父親娶了後母,生了兩位弟弟。有一年冬天,父親要他拉車,可是因為太冷了,拉不動,父親就用皮鞭抽打他,沒有想到他的衣服就被抽破了,就露出了稻草,那父親一看非常非常的生氣,也非常非常的難過,沒有想到後母居然虐待閔子騫,然後想要休掉後母。
沒有想到這時候閔子騫跪下來要求,跟他爸爸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意思就是說:如果母親還在的時候,只有我一個人受到寒冷的痛苦;但是如果母親被休掉了,就包括我、還有兩位弟弟,三子都會很孤單。父親很感動,後母也很感動,所以他的孝順從小就開始。
3.以經來解讀閔子騫的孝順和德行
(1)《論語》有講“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所以閔子騫是充滿了仁愛之心的一位孝順的人。
(2)《孝經》上講“夫孝,德之本也。”所以他的德行也是相當優良、相當可觀的。
(3)《孝經》:“夫孝,教之所由生也。”所有美好的教育的傳遞,就是父母親、長輩、以及老師,能不能夠把他們的一些學習的德行教給我們、傳遞給我們,都是靠他的孝子心。
(4)所以“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仁之本是孝悌;“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德行的根本也是孝悌。所有美好的教育的內涵的傳遞也都靠孝悌而產生。
(5)閔子騫就是一個這樣的一個人,這樣的有仁愛之心、有德行之心、有智慧。因為他受了很好的教育,他就非常的有智慧,所以他特別特別地容易為別人想,他不但為魯君想,更為魯國的老百姓想。所以,他才能夠講出這樣的話。
4. 閔子騫具有三種人格特點
第一個:他有偉大的目標。他一心要完成他仁德的修養,仁道的道德修養。第二個:他是一個很會掌握根本的人。所以他所有所做的事情都是先以根本做起,然後根本建立了,道就有了。
第三個:他對於眼前的現在的整個狀況他特別的在意,縱觀全局的能力以及權衡局勢的能力非常的強,所以他知道那個時候魯國是不適合討伐的,不適合用武力來想要收回三家的權勢的。
5. 閔子騫的主張—仍舊貫
(1)當閔子騫知道魯君要擴建國庫的時候,他提出了怎樣的主張?三個字,“ 仍舊貫。 ”什麼叫“仍舊貫”呢?“仍”就是維持原樣的意思。“舊貫”就是舊事的意思。所以“仍舊貫”的意思,其實就是他覺得維持原樣就好了,何必要大做文章,大興土木呢?何必要去改呢?不要再去大改了。
(2)所以他用“如之何?何必改作?”為什麼一定要這樣做呢?這樣子做為什麼一定要重新擴建呢?這有什麼不可以呢?他就這樣子提出了這樣的疑問。
(3)他主要的就是要勸諫魯君,維持原樣,不輕舉妄動,不要再去大改了。言下之意就是說,應該還有更好地、能夠真實地做到改善的方法。
6.第二段的意思
 第二小段就是在講,閔子騫聽到了魯君要擴建國庫的時候,他提出了勸諫之言。他最主要就是維持原樣,不輕舉妄動,應該可以再去想還有什麼改善的方法。

(三)第三小段--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1.“夫”是一個語氣的助詞。“人”,就是指閔子騫。孔子聽到閔子騫講“仍舊貫”的那句話以後,他就讚美他說:“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說閔子騫不講話則已,一講話就非常合乎中道,非常契合時宜。
2.他特別特別的讚美,剛剛提出的閔子騫的三個特質:
第一個,立志長遠的目標,實施仁道;
第二個,掌握根本;
第三個,權衡局勢,縱觀全局。
3.“言必有中”,就是指他能夠合乎中道,而且切中要害的來講話。
(1)因為那個時候魯昭君伐季氏,事實上他伐季氏的時候是沒有成功的,不但沒有成功,反而被季氏逐出魯國,魯君就被迫逃亡齊國,而且後來死在齊國。
(2)魯君死在齊國以後,反而使得魯國三家更是心目中沒有魯君,非常非常的跋扈,這都是一種僭禮,不合乎禮的行為。後來魯定公繼位,就是魯昭公的弟弟繼位,定公之後哀公繼位,三家的權利越來越大、越來越大,魯定公、魯哀公幾乎越來越難以忍受這三家的大夫。
(3)所以昭公之後的定公、哀公,他們其實都很想討伐三家,擯除三家,但都不成功。所以我們在《八佾篇》有學過“哀公問社於宰我”。
(4)閔子騫對於整個時代的局勢的權衡,他看到那個時候魯昭公兵敗,死於齊國,然後魯定公繼位、魯哀公繼位,三家權力越來越大、越來越大。所以魯君的一舉一動根本就是被三家監視著,如果輕舉妄動,不但舉事還不成,反而更為窘迫。
(5)所以他才會建議說維持原狀,不要輕舉妄動,維持現狀就好。其實他這樣的建議,不但保護了魯君,而且也使魯國免於禍亂,否則會越來越亂,這是孔子特別讚美他的原因。

(四)反觀自省
 1.最後我想提出一個思考的題目:如果你是魯昭公、魯哀公、魯定公,你會怎麼樣子、用什麼方法去收復三家的權勢?就是你會怎麼樣子去保有你的江山,還有你的朝政呢?
 2.你們可以用第二章《為政篇》來思考,也可以用《大學》:“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修身為根本。”《為政篇》裡面講:“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3.真正能夠拿回來的就是用德、用禮,所以加強禮教,加強樂教,不要用武力去強攻他,用禮教跟樂教讓大家能夠回歸到倫理、道德,還有仁愛,“仁、 智、禮、義、信”的這條道路來,就可以了。所以自己本身要修身,然後對他人要教育他,對他人要以教學為先,不要只用武力。
 4.所以我剛剛出的題目說:如果你是魯昭公、魯哀公,你應該用什麼方法去收復三家的權勢回來呢?
5.那我們也可以把這個題目擴大來看說,我們的人際互動,上下之間的關係要怎麼做?“上下”,就代表著君跟臣的關係, 還有老闆跟屬下的關係,還有師生的關係,親子的關係。換句話說,整個國家的領導人,應該怎麼來領導這些老百姓,來保住我們的江山,享我們人生的幸福呢?
6.其實,我們古老的文化早就教我們了,就是自己修身為本;對他人以教育為優先,教導他,幫助他。那至於這裡面的內涵,我們以後有機會可以再談,今天就說到這裡為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