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先進十一 第23章-1

季子然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
子曰:「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 
23-2.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
23-3.曰:「然則從之者與?」子曰:「弒父與君,亦不從也。」

<白話>
季子然問孔子,仲由、冉求,可以說是大臣嗎? 孔子先不答可不可,
但說:「我以為你是來問什麼特別的事,乃問由、求二人而已。
原來只是問子路、冉求這兩個小子呀! 」

<文義>
1. 季子然:季氏的子弟,子然是名字。
2. 仲由:子路。
3. 冉求:冉有。
4. 異: 非常也。
5. 曾: 猶乃也。

<思惟提綱>
1.這章是很有意思的一段對話〜
 (1)季子然 為什麼 問孔子:“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
 (2)為什麼孔子先不回答,而是說:“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
2.孔子為什麼故意貶低子路、冉有兩個人呢?”
3.這一段對話,您看到夫子那些悲智力的功德?對您有何啟發呢?”
<義理解釋> 講師:黃 勇老師 /  5分06秒
一. 引用經文
1.《論語•八佾•1》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2.《論語•為政•20》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
  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3.《論語•顏淵•17》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
                  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4.《論語•顏淵•18》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 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
雖賞之不竊。」
5.《論語•顏淵•19》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二.重點摘記       講師:黃 勇
 (原文):
季子然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
子曰:“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
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
曰:“然則從之者與?”子曰:“弒父與君,亦不從也。”

(一)前言
這是很有意思的一段對話,對話的一方當然還是孔子,另一方卻不像本章其他節是孔子的弟子提問,這裡是叫季子然的人,此人在《論語》中只出現了這一次,在其它的史書、古籍中也幾乎沒有,所以其人的生平事蹟不詳,但是從其名字來看,過去的各種註釋大多認為此人是季氏的子弟。

(二)時代背景
1. 季氏違反禮樂制度
我們知道在孔子的時代,魯國的執政大權由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把持,魯國國君只是個名義擺設,並沒有實權。
季氏,也就是季孫氏,在三家中實力最強,也更加的無禮專權。
在〈八佾篇〉中孔子談到季氏違反禮樂制度,“八佾舞於庭”,就表示了強烈的不滿,說:“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對季氏三家的專權是非常反對的,所以季氏也不願意孔子從政。
2. 季氏向孔子請教為政之道
但是季氏也深知孔子的德行能力,所以多次向孔子請教為政之道,孔子也會藉機多次規勸季氏守禮樂、行仁政,這在《論語》中有很多的記錄。
比如:〈為政篇〉中,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又如:〈顏淵篇〉中,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還有: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又如: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3. 季氏用子路、冉有為家臣
季氏雖然不能用孔子,但對孔門弟子的才幹、德行也是十分看重的,所以他任用了很多孔子的弟子為官,如子路、冉有等。這一則對話的背景就是在子路、冉有為季氏家臣的時候。

(三)本章意涵
1.季子然,是季氏子弟,看到孔子的兩個主要弟子子路、冉有都做了
  季氏的家臣,當然有些得意,所以他跑來問孔子:“仲由、冉求,
  可謂大臣與? ”仲由,也就是子路,冉求,也就是冉有〜
  說:“他們兩個人算不算得上大臣呢?”
2.他期待孔子好好誇獎一下這兩個得意弟子,從而顯示出季氏的德行望,
  這麼厲害的人都為季氏做家臣了,當然季氏也就更加的厲害了。
3.但是孔老夫子是不會著了他的圈套的,所以他先不回答,而是特別說:“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
  說:“你來找我,我還以為要問什麼特別的事情呢,原來只是問子路、
  冉求這兩個小子呀。”
4.孔子故意貶低子路、冉有兩人,就是為了特別打壓一下季子然
  得意的性子。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