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先進十一 第16章

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白話>

季氏比周朝的公侯還富有,而冉求還幫他搜刮人民錢財來增加他的財富。
孔子說:「冉求不是我的學生了,同學們可以敲鑼打鼓去聲討他!」

<文義>

1. 周公:周公旦的次子 。

2.季氏富於周公:季氏比周朝的公侯還要富有。

3. 聚斂:積聚和收集錢財,即搜刮。

4. 附益:附在舊有財產上,使之更加增多。

<思惟提綱>

1. 季氏已經「富於周公」 ,他用什麼方法讓自己更有錢?

2. 冉求為何幫季氏「聚斂而附益之」?

3.「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夫子反應為何如此劇烈 ?

4. 冉求從政的種種過失,遭到夫子的批評,他如何因應老師教誨?

<義理解釋> 

一、引用經文

1. 《孟子.告子章句下》:孟子曰:「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

2.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非吾徒. ,絕之也。小子鳴鼓而攻之,使門人聲其罪以責之也。聖人之惡黨惡而害民也如此。然師嚴而友親,故已絕之,而猶使門人正之。又見其愛人之無已也。」

3.《論語.雍也.10》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4.《論語.子路.14》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對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

5. 《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

二、重點摘記

(原文)

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一)本章解釋

季氏比周天子王朝的周公還要富有,而冉求還替他聚斂附益。夫子說:“這個人不是我的門徒啊,小子們,你們都可以打起鼓去聲討他。

(二) 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

1. 按照錢穆先生的解釋,此處的周公指的是周公旦的次子,世襲為周公而留於之王朝者。

2. 季氏是魯國的權臣,是諸侯的“卿”這一級的官員,顯然,季氏要比周公的地位要低很多,按照常理,季氏應該比周公的財富要少才對,然而事實卻是,季氏既然比周公還要富有。

3. 張居正先生據此推斷說:季氏顯然是在正常收入之外,還有吞沒公財,盤剝百姓的不正當的斂財渠道。

4. 冉求作為季氏宰,季氏家的行政總監,不但不加以勸諫,反而還替他去聚斂財富,令其財富更加增長,所謂附益之,由此引起夫子強烈的不滿。說:“這個人不是我的門徒。”而且還鼓勵其他弟子說:“小子們,你們可以打起鼓去聲討他了。

(三) 夫子對弟子有溫情又嚴厲

1. 夫子對於弟子們既有溫情的一面,又有嚴厲的一面,對弟子的錯誤從來是不姑息的:

例:如 :

(1) 批評宰我晝寢的懶。

(2) 子路出言不遜的野。

(3) 對冉求的批評,卻是最嚴厲的,已經到了要逐出師門的程度了。

2.  夫子的反應為何如此的劇烈呢?

我們知道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夫子的仁德修養已到了圓滿的程度,真的是愛民如子,冉求幫季氏聚斂,直接傷害到了百姓,這是夫子所無法容忍的,所以夫子才如此疾言厲色地予以痛斥。

3. 夫子仁德圓滿,固然是愛民如子,對犯了錯誤的弟子也一樣是仁愛有加的。

(四) “冉求非吾徒也”是對弟子的另一種調教方式

1. 夫子說:“冉求非吾徒也。”似乎是要棄絕之意,其實這種痛斥,是對弟子的另一種調教方式。

2. 這就是孟子所說的不教之教,“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 (《孟子.告子章句下》)也就是用反面激勵的方式,警醒弟子,幫助弟子懸崖勒馬,及時醒悟。

3. 夫子讓弟子們去聲討冉求,其用意也是想通過善友的力量幫助冉求改過。所以朱子說: “然師嚴而友親,故己絕之,而猶使門人正之,又見其愛人之無已也。” (朱子《四書章句集注》)夫子對於弟子的關愛從來沒有停止過。

4. 做弟子的要善於體察師心,特別是當師長表現出金剛怒目的一面的時候,更要學會透過表看到師長對自己的關愛,對自己的良苦用心,即便一時還不能聽從師長的教導,但也絕不因為師長痛斥了自己,而失去對師長的敬意,甚至捨棄了師長,這才是一個有智慧、有良心的弟子。

(五) 冉求屢遭夫子批評,卻始終不離不棄、恭敬承事

1. 《論語》的相關章節中,我們可以看出冉求在這方面做得還是 相當不錯的。

2. 當他做不到夫子所教的道理時,就說: “非不悅子之道也,力不足也。” (《論語.雍也.10》)自己做不到,起碼不會詆毀說老師教得不好,而是歸因於自己的能力不足。

3. 在為季氏宰的這些年中,因為從政的種種過失,冉求沒少遭到夫子的批評,然而我們發現他一如既往地承事夫子,經常是一下班就去探望老師。

4. 如中記載,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論語.子路.14》)夫子問他今天怎麼退朝這麼晚啊,這說明即便下班晚了,冉求也依然不忘去探望老師。

5. 夫子晚年能夠回到魯國,是冉求積極努力的結果,夫子晚年能夠安心地刪定《六經》、編定《春秋》,也與冉求一直提供生活上的照顧有很大的關係,這些都說明冉求固然有他的缺點和不足,甚至有時夫子的話不一定完全聽得進去,但是作為一名弟子,他對師長終其一生都是恭敬承事,不離不棄的。

(六) 結攝 : 冉求對後學者有正反兩面的啟發

1. 所謂師徒如父子,作為弟子,冉求對夫子的孝,雖然不像不違如愚的顏回那樣圓滿,但是能夠做到始終恭敬,特別是對師長痛斥仍然不離不棄,說明也還是有相當的水準。

2. 《孝經》中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冉求能夠位列孔門四科的政事科之首,能夠才藝過人,能夠被後人尊為孔門十四哲之一,我想其根本原因也許就在於此吧。

3.當然,如果他能夠在恭敬忠誠的基礎上,像顏回那樣地對師長的教導遵從無違的話,他的成就就一定會更加的不可限量。

4.冉求對於我們後學者正反兩方面的啟發,都是很值得深思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