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先進十一 第14章

子曰:「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白話〉
孔子說:「由(子路)鼓瑟的聲音,那裡算得上是出於我的門下呢?」門人因此不敬重子路。孔子又說:「由的學問,已經達到正大高明的地步,好比走到了廳堂上,還未進入室內罷了。」

〈文義〉
1. 由: 是仲由,即子路。
2. 之瑟: 即鼓瑟。瑟是一種像琴的古樂器。
3. 奚: 是為什麼。(子路好勇喜鬥,所以他彈琴,帶有一種殺伐而無中和的聲音,孔子不以為然)
4. 堂是正廳,室是內房(言子路的學問人品,已到達高明正大的地步,不過未至登峰造極的境界,這正如人進屋內,只到大廳而未入內室。)

〈思維提綱〉
1. 觀察自心,如果自己也是當時夫子的弟子,聽到夫子此言,也會同樣“不敬子路”嗎? 為什麼?
2. 又怎樣可以避免自己落入當時其他“門人”的心態?
3.假若自己有像子路這樣,受師長指點的機會,我們的內心會如何?
4. 由本章夫子前、後對子路的評論,您能體會出夫子哪些用心?

〈義理解說〉  
一、補充資料
1.《白虎通義•卷二•禮樂》瑟者,嗇也,閒也,所以懲忽宮商角則宜。君父有節,臣子有義,然後四時和,四時和然後萬物生,故謂之瑟也。
2.《白虎通義 禮樂》「瑟者,嗇也,閒也,所以懲忿窒欲(平息忿恨,克制情欲),正人之德也。」
3.《論語集解》馬融注:「子路鼓瑟,不合雅頌。」雅頌之音,令人心氣和平。
4《說苑•脩文》: 子路鼓瑟有北鄙之聲,孔子聞之曰:「信矣,由之不才也!」
5.《孔子家語•辯樂解》: 子路鼓琴,孔子聞之,謂冉有曰:「甚矣,由之不才也!夫先王之制音也,奏中聲以為節,入於南,不歸於北。夫南者、生育之鄉,北者、殺伐之城。故君子之音,溫柔居中,以養生育之氣。…
6.《論語點睛》藕益大師:收之。則升堂。揀之。則門外。可參。

7.《論語•子罕•26》子曰:「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8.《孟子•公孫丑上》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於人者。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9.鐘茂森博士簡介:1973年生於中國廣州,曾任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商學院副教授,兼任中國廣州中山大學客座教授。澳大利亞淨宗學院副院長、方東美研究所副所長。1999年獲美國路易士安娜州理工大學金融博士。2011年7月15日(農曆六月十五)在香港圓明寺暢懷老法師座下剃度,法名“定弘”

二、重點摘記
(一) 消文及字義
1.夫子說:“在我門中的仲由啊,彈瑟怎麼會彈出這樣的音調呢?”門人聽了因此不敬子路。夫子說:“由呀,他已經是升堂了,只是未入室!”
2. “瑟”呢是一種古時侯的樂器,《禮記》談到說:“瑟,禁也。”有止的意思,知行知止。《白虎通·禮樂篇》論五聲八音提到說:“的功能。”懲忿窒慾是什麼意思呢,忿是憤怒,欲是慾望。是說瑟這個樂器呢,可以把人的憤怒、慾望調和下來,能夠正人之德,這是瑟這個樂器的特點。

(二) 子路彈瑟
1.他是彈出什麼樣子的境界呢?《論語集解》馬融注提到說:“子路鼓瑟不合雅頌。”那雅頌之音是令人心氣和平,但子路性情剛勇,所以他彈瑟呢欠缺了和平的意味。
2.  《孔子家語》也提到:“子路鼓瑟,有北鄙殺伐之聲。”是指說子路氣質剛勇,不足於中和,然後他彈瑟的時候呢,展現了自己的慷慨的性情,但是沒有辦法表現出瑟處處謹守的內涵。。
  3. 夫子聽到了子路彈瑟的這種狀況,就說:“啊,在我門中的仲由,彈瑟怎麼會彈出這種音調呢?”其他的門人聽了因此不敬子路。但是當夫子知道了其他門人的反映,夫子就以下面的比喻來提醒門人,夫子說:“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三) 升堂入室
1. 其他的門人聽了因此不敬子路。但是當夫子知道了其他門人的反映,夫子就以下面的比喻來提醒門人,夫子說:“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2. 朱熹先生說:升堂入室呢是比喻入道的次第,是指子路的學習其實已經“造乎正大光明之域。”就是已經達到正大光明的程度了,只是呢,就是還沒有辦法做到深入精微。但是,不可以這樣一個缺失而完全地忽視子路的成就。
3.李炳南居士是提到說:孔門弟子求學,那有四個層次的比喻,從入門、上階(上階梯)、到登堂、到入室,由淺入深,程度不等。達到入室程度的弟子,比如說顏回,固然是最難的,但是子路能做到升堂,其實又何嘗容易能夠做得到。
4. 聖人教育,步步引進,子路雖然已經升堂了,但尚未能入室。李炳南居士認為呢,其實孔子是期許他繼續去求更深入。
5. 蕅益大師提到說:“收之,則升堂;揀之,則門外,可參。”他就說:子路呢算孔門弟子當中哪一類弟子呢?算是升了堂的弟子。但是如果真的要鑑別他算不算真正的孔門傳人,那就還不算,他還只是門外漢。

(四) 試著從這篇裡面三個不同人的角度,我們來揣摩他們的心相,那同時揣摩我們自己可以怎麼學習。
1. 夫子的角度。
(1)在《先進》的第一篇,我們就聽到了夫子談說,“ 先進於禮樂,後進於禮樂。”那我們好像是可以從中看到夫子對於弟子學習狀況、特質,那種很清晰的了解,同時也可以體會到夫子對於禮樂的抉擇,其實他是怎麼樣希望兼顧形式和內涵都圓滿,他內心其實有一個最圓滿、致中和的標準。
(2)如果一時無法兼顧的話,夫子也很清楚告訴我們說,優先順序他會如何抉擇。那如果我們透過這樣去揣摩,夫子聽到子路彈瑟的狀況,其實我們好像可以揣摩夫子對於彈瑟可以彈達到的最高境界,以及對於眼前子路的程度,夫子都是了了分明的。
(3)夫子清楚地點出子路目前的程度,是因為他不滿意學生嗎?其實我們好像可以從後面夫子聽到了其他門人對子路的批評,因此對子路不敬的時候,夫子就以入室登堂的比喻去補充說明,我們可以從夫子的這個動作感受到,其實夫子對於子路的那種肯定期許。
(4)夫子應該是已經很肯定子路的努力,他已經從入門、上階、達到了升堂的程度,然後是以夫子並不是因子路達不到入室否定他,反而是他看到子路一路行來的那個努力。充滿關愛地、充滿期許地告訴子路說:“子路啊,還有更高的境界可以追求噢。”
(5)當我們這樣子試著去揣摩夫子的內心的時候啊,大家會不會有一種感覺,就是:“哇,如果我也能夠遇到這樣的師長,該是多麼幸福。只是我有沒有那個條件,能夠體會到師長這一顆心呢?”
2.  子路他有條件嗎?
(1)其實,我們可以一起來想,作為學生,就是能夠被老師這樣很直接地指導容易嗎?就是如果是我,我們承受得起嗎?其實通常老師啊,面對那種剛學的學生,大概都會蠻手下留情的,先給鼓勵,很像呵護小苗一樣希望它慢慢長大。
(2)老師到底對怎樣的學生,才敢這樣指導呢?通常應該是條件比較好的,學了一陣子的,然後,或者是對老師很有信心的弟子。
(3)我們這樣去揣摩,就可以慢慢感受得到,其實子路是一個具備怎麼樣條件的學生。大家應該就很有印象,就是在《論語》的篇章中,其實子路被老師指正過好幾次:
①《子罕篇》夫子誇子路說:“衣敝缊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那子路聽了很高興,終身誦之這樣。但是,夫子馬上說:“是道也,何足以臧?”夫子其實是這樣嚴正地提醒子路不能自滿於此,還要向上。
②子路有一個特質是“聞過則喜”,光聽到他這個特點,內心真的生起很深的崇敬,就是子路他內省學習的境界是這樣的高。
③子路其實是列在孔門四科當中的政事,夫子對於從政的人是怎麼談的?夫子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所以其實我們也可以揣摩,當夫子把子路列為政事的時候,其實夫子對子路的那個評價並不低。
(4) 我們揣摩說:“哇,子路作為一個學生能夠承受得起老師這樣的指導的時候,其實子路是一個怎樣具備好條件的學生?”那其實在這當中,自己就更特別地提醒自己說:“我能嗎?我能夠接受老師這樣教我嗎?
3. 第三個角色是其他的門人。
(1) 鐘茂森博士問:“如果我們是一同學習的一群人,那聽到老師這樣談其他的同學,我會是怎樣的態度?”我自己就會揣摩說:“我會不會像其他門人一樣,也因此就有點輕視了子路,輕視了同學,或者是我會因此覺得很害怕,會不會下次輪到老師修理我,給大家聽。”
(2)其實,就是透過這章的學習呀,我自己是更想起我的師長,我的師長常常提醒我們說:“ 三人行必有我師,感謝別人教我,感謝他透過他犯錯讓我可以學習。 ”我的老師也說:“ 看別人的錯,自己已經不知道錯到哪裡去。 ”

(五)引喻結攝
1.那這樣一路學習《論語》啊,我自己真的覺得自己的生命其實有些不同。這樣在學校啊,就是擔任老師就會比較提醒自己說:“當我在指導學生的時候,我到底那顆心是什麼狀況?我是想要點出他的缺點嗎?告訴他有多差嗎?還是我能夠看到孩子走到這,其實他前面是日日夜夜化了多少努力,他才可以達到現在的狀況,我告訴他是因為我多麼愛他,希望他可以再往前進。”
2.我的內心是不是真的這麼乾淨,就是面對學生啊,就是這個學期其實我剛好有一個轉學生,那他有一些情緒的狀況。
     我記得他有一次就是躺在地上大哭,然後全班都嚇壞了,後來媽媽來,就先暫時把他帶出教室,讓他平靜。可是我記得他離開教室的時候,我問班上孩子說:“你們會怎麼看他?覺得他很糟糕嗎?”然後我就跟他們說,但是我看到這個孩子一直在進步,因為剛開始他大哭的時候,他是會衝出教室,然後我們會手腳大亂地去學校找他。可是現在,他就算情緒來了,他也不會走出教室,他會知道他要留在教室,讓老師放心這樣。然後全班的那個氣氛就會變成:“哇,這個同學真的進步好多噢。”那後來這個孩子他平靜了以後,他想要進教室,然後我就看他在門口猶豫這樣,我就問他說:“你怎麼了?”他說:“我不好意思進去。”然後我馬上感受到他那種覺得自己剛剛用躺在地上的狀況,自己後來也覺得有一點不好意思,我就馬上跟他說:“你放心,其實你剛剛跟著媽媽出去的時候,其實老師跟同學是這樣看你喲,我們看到你怎麼樣在進步。這樣,你不要擔心同學會取笑你。”然後,他就笑咪咪地進教室。
    就是透過這個過程,我真的內心對於自己有機會學《論語》,然後有機會得到老師的教導,真的充滿感恩。然後,也以自己一點點學習的經驗跟大家共勉,希望我們就是朝著這樣子心頭努力的功夫去學習《論語》。謝謝大家!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