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白話>
孔子說:「審判訟案,我也和別人一樣。我以為最好的是,能夠使人世間永遠沒
有訟事!」
<文義>
1.聽訟:聽他的訟辭,判斷是非。
2.吾猶人也:我和別人沒有差別。
3.使無訟:使人民不會有訟事。
<思惟提綱>
1.在前一章,孔子如何稱讚子路斷獄的能力?
2.一樣聽訟,子路和孔子最大的不同處是什麼?
3.怎樣做,才可以達到「無訟乎」?
<義理解釋>
一、引用經文及資料
1.南懷瑾《論語別裁.顏淵》
在禪宗有這樣一個笑話,……。
2.朱熹《四書集注.論語.顏淵》
范氏曰:「聽訟者,治其末,塞其流也。正其本,清其源,則無訟矣。」
二、重點摘記
(一)前言
上一章,我們學習了孔子的弟子子路,可以做到片言折獄,我們也做了分析,主要源於子路的忠信、明斷。我們也特別好奇,孔老夫子的聽訟又是怎樣的境界呢?
(二) 《顏淵篇》第 13章及其文義
(原文)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1.聽訟,審案件。猶人也,和別人一樣。無訟,沒有訴訟。
2.孔老夫子說:“審理案件,我沒什麼特別,和別人一樣,聽取雙方訟詞,然後明辨是非。如果一定要說不同的地方呢,就是我有一個目標:讓天下沒有訴訟。”
(三) 關於“聽訟”,子路和孔子的不同
1.關於聽訟這件事,子路的狀態是片言折獄,三言兩語,乾淨俐落,目標是折獄,就是了結,快速了斷。
2.孔子的聽訟與弟子最大的不同在於提出以 “無訟”為目標,“必也使無訟乎”。
3.不是聖人,講不出這樣的話,老師和弟子的差異,在這裡高下立見!
(四) “吾猶人也”怎麼理解
1.通常的解釋是,我和別人一樣。
2.南懷瑾老師的解釋,意涵非常深遠。
南老說:我常常引用孔子的“聽訟,吾猶人也。”這句話。聽誰的話,就變成了誰,因為很難嚴格的說誰對誰錯。真正的意思是,不要有主觀,聽原告的話時,自己就站在原告的立場。聽被告的話時,自己就站在被告的立場。簡言之就是,學會換位思考。
(五)禪宗公案
1.禪宗裡,有這樣一則笑話,說一個老和尚,有三個徒弟,有一天老和尚叫他們來對一件事提看法。
2.首先老和尚聽了大徒弟的報告,說,你說的對;後來二徒弟又做了報告,剛好和大徒弟說的相反,老和尚聽了,說,你說的也對;最小的徒弟感到奇怪,就問老和尚:大師兄這樣說,你說對,二師兄那樣說,你也說對,那究竟誰的對呢?老和尚對小徒弟說,你說的更對。
3.這則笑話,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世間的事,很多時候並無對錯之分,所謂的對錯,只是站在不同立場,產生了不同見解。
(六)片言折獄vs無訟乎
1.如果聽訟的人,能完全站在雙方的角度,去理解,那真的是一種很高的境界,其效果一定遠超子路的片言折獄,很可能就導向了孔子希望的“無訟乎”。
2.很多時候,我們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判斷是非之前先有自己的成見,難以做到絕對的公正、客觀。
3.有時候,是非曲直並不是最重要的,給別人表達想法的機會,恰恰是最難得的。
(七) 本章重點:必也使無訟乎
本章的重點應該是 “必也使無訟乎”,我們可以從兩個層次去理解:
1.第一個層次:對於案件本身的處置要達到的目標—無訟
(1)子路的明斷是非,是一種方式,效果很好,但是問題的解決未必圓滿、徹底。即使你再高的決斷能力,也未必能斷清楚所有的是非曲直。鑑於對於聽訟者德行信服,可能會一時退讓,讓事件暫時得到解決,但事件背後的矛盾並不能完全化解,事情當事人的心,也並不一定能完全和順。
(2) 所以,孔子提出,必也使無訟乎。孔子聽訟的目標不僅要解決當下的爭執,而且要化解爭執背後的矛盾,調和背後糾結的心,化干戈為玉帛,從此不再有爭訟。此之謂無訟。
(3)要達成孔子提出的“無訟”的目標,大概就不是子路“片言折獄”可以實現的了!
(4)現在法院打官司,正式開庭之前,法官也總是有庭前調解的程序,反復勸誡雙方盡量和解,大概也是受了孔子“無訟”思想的影響吧!
2.第二個層次: “必也使無訟”反映孔子以德教治理天下的從政理念
(1)無訟就是指社會和諧,民用和睦、上下無怨的狀態。
(2)怎樣能實現呢?
《朱子集注》裡講,“聽訟者,治其末,塞其流也。正其本,清其源,則無訟矣。”說聽訟、斷案,這是“治其末,塞其流” ,有了問題,有了訴訟,然後我們再去治理,去解決糾紛,這是治末,沒有治本,這是塞其流。
(3)比如說,河流氾濫了,我們把缺口堵上,把堤壩建高,是可以解決一時的問題,就如大禹的父親治水,他就是塞其流,拼命堵,最後堵不住了。
(4)我們真正要學習的,是大禹的治水方法,用引導疏通的辦法,自然就把水治理好了,這就是所謂的正本清源,以德育教化人心,先解決人心的問題,才是根本的解決問題之道,治國之道。
(5)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特別重視教育。他覺得之所以有訴訟案件發生,是因為民風還沒有歸於淳厚,而民風沒有歸於淳厚,又是因為教化沒有大行於當世。在孔子看來,明察善斷固然必要,但通過教化減少爭端,才是使社會達到和諧的最重要途徑。正本清源,才能真正實現使民無訟。
(八) 法制是治其末,教化才是根本之道
1.現代社會特別崇尚法制,很多人認為出現種種的社會問題,是法制不健全造成的,實則不然。
2.法治當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法治終究是“治其末、塞其流”的工作,“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如果只用法治,不可能實現“使民無訟”。
3.我們國家現在正致力於恢復很多優秀傳統習俗,家道的傳承,大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正是符順正本清源的根本教化之道,我相信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的中國夢指日可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