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顏淵十二 第17章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白話>
季康子向孔子問為政治國的道理。孔子回答說:「政,就是『正』的意思。如果你能首先奉行正道,做臣民的表率,那麼在下的人,還有誰敢不遵循正道呢?」
<思惟提綱>
1.季康子問政,孔子怎麼回答?
2.在我們傳統文化中,從政有何意義和作用呢?
3.孔子對「政」賦予什麼樣的內涵?
4.為政者自己不能自正,而能夠正他人嗎?為什麼?
5.孔子將為政之道的密意,毫無保留地告訴季康子,季康子是否完全領納?

(一) 文義
1. 季康子是魯國三家大夫之一,實際上他掌握著魯國的朝政。季康子不知道如何治理好國家,就來問孔子。
2. 孔子回答他: “政者,正也”,所謂“政”,就是公正無私的意思。
3. 孔子怕他不理解,又作進一步解釋:“就是您老人家如果能夠做出表率,帶頭公正無私,有誰還敢行不正之道呢?”
4.. 有關為政之道,在《論語》中有非常精彩和廣泛的論述。
5.錢穆先生說: “政治乃群眾事”,就是眾人之事。所以,為政,就是講如何治理好國家、如何管理好人民等“眾人之事”。

(二) 在傳統中,從政的意義和作用
1.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從政有什麼意義和作用?作為個人為什麼要去從政呢?
2. 古人有一個傳統,或者說偉大理想,就是“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
(1)就是讀書人有一個基本的理想,當讀書讀得很好,具備條件了,就是“優”,“優”的意思是“有餘力”,這個時候,如果國家政治清明,你就要去“仕”,就是當官,為國家效勞。也就是這裡說的“為政”。
(2)為政,從社會意義上說,是讀書人報效國家;從內涵上看,是讀書人將學到的文章典籍,在政治實踐中運用、提升。
(3) 所以還有下面一句“仕而優則學”,即做官有體會、有餘力以後,還要不斷地去學。這就是“學”與“習”之間的不斷輾轉增上。
3. 這體現了從修身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一個必然次第,也體現了從自利到利他的過程。

(三) 孔子對“政” 賦予的內涵                                              1. 孔子對 “政”又賦予了更加廣泛的內涵,就是不一定你親自去當官才算是為政,透由你的行為能夠影響到當官的人,也算是另外一種為政。         
2.《論語•為政篇》中說到: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 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就是有人對孔子說:“先生為什麼不從政呀?”孔子說:“《尚書》上說:孝啊,就是孝順父母,友愛兄弟,並把這種風尚影響到當官的那兒去。這也算從政了啊,為什麼一定要做了官才算是從政了呢?”

(四 ) 讀書人如何為政,利益天下
1. 讀書人雖然讀了很多很好的書,但是能否當官從政,要看每個人的福德因緣。
2. 例如,當“邦無道”的時候,正直的讀書人不一定出來當官,以另一種方式來“為政”,利益天下。
3. 最典型的就是孔子,一生沒有當過幾回官,大多數時間在周遊列國,宣傳政治主張,晚年又開始從事教育,整理文化典籍。雖然如此,孔子對當時乃至對後人的治國理政思想產生了深遠影響。
4. 《雍也篇》第一章講到“雍也,可使南面”,可使南面的意思是,冉雍有德有才可以擔任諸侯,即他有內在的德行可以在聖人之位,向明而治。但冉雍能否當官,還得看其是否具有福德因緣。
5. 總之,為政的形式,可以有直接當官,或間接不當官但可以影響到當官的人兩種方式。
6.不管以何種方式,都是透由“自正、正他”的次第,以自己的德行來影響、感化、治理天下。
7. 所以《為政篇》第一章就說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就是以德行來治理政事,就好像天上的北斗星,坐在那個位置上,群星都環繞著它。

(五) 為政者在“自正”的基礎上,才可以“正他
1.  但在從政當官的實踐中,我們可能容易忘記初心,將“修齊治平”的發心和理想拋至腦後。
2.最突出的就是,將政事和人民安立在與自己身心無關的客觀外境上,如此容易產生一個巨大的錯覺,即把管好外境,視為為政的根本目標。
3.如此也容易導致為政思想上的短視和功利主義,以“政”和“刑”為根本手段管理政事。
4.到了現代,也會錯誤地理解“法制精神”,忽略法制背後有更深一層、更高要求的倫理道德的支撐和需求。
5.《為政篇》第三章孔子講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1)意思是用政策、禁令來引導、管理百姓,用刑罰來整治、約束百姓,百姓只求免於受罰,心中並沒有恥辱的感覺;
(2)用德行來引導、管理百姓,用禮制來整治、約束百姓,百姓不僅有恥辱之心,而且內心會自覺地認同歸依。
(3)不用 “政”和“刑”,而是用“德”和“禮”來管理政事,就會涉及到,這個“德”與“禮”是靠誰來傳遞?
6.一定是為政者的“自正”,在“自正”的基礎上,才可以“正他”。
7. 朱熹《集注》引用范氏:“未有己不正而能正人者。”
8.自己不能自正,而能夠正他人的話,是一件不可能發生的事。
9.明朝張居正說:季康子問孔子什麼是為政之道,孔子回答:“子欲知為政之方,先須識政字之義。蓋政之為言,所以正人之不正以歸於正也。然必先自正其身,而後可以正人之不正。”
(1).意思是,你要知道為政的方法,先要知道這個“政”字是什麼意義。
(2)“政”的意思,就是正別人之不正,使之歸於正。但是,必須先自正其身,然後才可正別人之不正。
(六) “正”的最高境界就是效法天地德性
1.  那麼什麼是“正”呢?錢穆先生說:“正,猶言正道”;
2.李炳南老先生說:“正,是公正無私”。
3.所謂正道或者公正無私,其最高境界就是效法天地之德性。
5.所以古代臣民稱聖王為“天子”,就是天之子,老天的長子。
6.《禮記》中說到:“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
(1)要像天一樣覆蓋大地而沒有私心,像大地一樣載育萬物而沒有私心,像日月一樣普照萬物而沒有私心。
(2)因為天地日月無一點點私心,才使天地、日月、四時有序運行,無有差錯。
(3)天地之無私品德,也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理想,就是“配天”,完美的道德應當與天地相媲美。
7.天地之德性的人格化,就是人從自私自利,邁向完全利益別人,就是佛教上說的,從“我愛執”到“他愛執。
(七) 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1. 與天地之德性相配的公正無私,它是一種巨大的善的力量。
(1)人性本具光明、本具良知,即使是一個普通的百姓或者說凡夫,當被善的力量感染的時候,一定會顯發他本具的光明和良知。
(2)故人人可以成為與天地相配的公正無私的聖王。而在上位的人,如果能夠自正的話,猶如北極星,對別人影響力量尤其強大。
2.在本篇接下來的十九章,季康子又來請教孔子,並問到:“假若殺掉惡人來成就善道,怎麼樣?“孔子回答他說:“您治理國家,為什麼一定要用殺呢?只要您想行善,百姓也一定會跟著行善。”
3.接下來說了一句很知名的話:“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1)就是君子(上位)的品德像風,小人(下位)的品德如草,風在草上吹,草必定隨風而倒。
(2)當一種力量蓋過另一種力量的時候,一定是如同風吹小草般,草隨風倒。
(3)為政之道亦復如是!不過這種力量不是外在的強力,而是內在的善的力量。
4.孔子將為政之道的密意,毫無保留地告訴了季康子,不知季康子能否完全領納?
(八) 收攝
1. 用自己的善業感染他人,用自己的德行感化他人,用自利的功德成就他人,這是為政之根本意趣。“政者,正也”,正,又從自正到正他。
2. 儒家教育、教化的方便包含在一切的事業中。為政之意趣,其實也是儒家教化之意趣。講為政之道,實質是在講教化之道。
3. 由此可知,不僅僅是當政者在行為政之道,我們每一個普普通通的人,都是一個為政者,既是在被別人教化,又是在教化別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