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顏淵十二 第19章-2

19-1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
19-2 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 而民善矣。

<白話>
19-1. 季康子問孔子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說:“如果殺掉無道的人來成全有道的人,怎麼樣?”
19-2. 孔子說:“您治理政事,哪裡用得著殺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會跟著行善。

<文義解釋>
(1). 子:指在上位的人。
(2). 焉:疑問副詞,猶「何」。
(3). 欲善:行善。

<思惟提綱>
1. 蕅益大師認為,就像棵大樹,根本正了,整棵樹就正了;河流源頭清了,
河水也清。那您認為身為人, 什麼是根本?
2. 現在我們都談和諧世界,和諧世界不在外面,在哪?
3. 想想你自己,是怎麼變成現在這樣願意實踐仁道的人?是什麼讓你打從內心
“欲”善呢?

一.引用經文及資料
1. 《論語•顏淵•17》: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2. 《論語•顏淵•18》: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3. 《四書集解釋義》:“殺之為言,豈為人上之語哉?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
   而況於殺乎?”
4.《大學》:“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
5.《古德講》:“ 愚人除境不除心,智人除心不除境 ”

二. 重點摘記
(一)原文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二)譯文
季康子請問孔子為政之道:“如果將無道的惡人殺掉,以成就有道的善人,你以為如何?”孔子回答:“你是一個主政人,何必用殺人的手段呢?你心欲善,民眾就羣向於善了。

 (三)本章銜接前兩章
本章理路完全銜接前兩章
17. 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18. 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四)為何“子為政焉用殺”?
1.錢穆先生認為:“子為政,焉用殺。”在上為政,民所視效,故為政便不須殺。  
他認為教育與政治同理。世風敗壞,責任在君子,不在小人。
2.孔子認為政治責任在上不在下,下有缺失,當由在上者負其責。

(五) 為何 “ 子欲善,而民善矣 ”?
1. “ 子欲善,而民善矣 ”,首先是為政者要從自身做起,自己必須先欲善。
2.這個欲,不是貪欲的慾,前一章談季康子患盜,是因為他有欲,欲財物,
欲權力,他貪這個,所以底下的就來偷他的、盜他的。
3.若上位者能把所欲的對象換成善,能夠行仁、守義、克己復禮,人民自然就
善了。

 (六) 朱熹對本章的注解以身教人民才會跟從  
1.《朱子集注》對這章的解釋,其中一段是引用宋儒尹彥明的話: “殺之言,
豈為人上之語哉?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而況於殺乎?” 他認為上位人
應該講仁厚、講德行,怎麽能談殺?為什麽?他緊接著講出原因,“ 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 ”
2. 以身教人民才會跟從,以言教呢,只會引起爭論,更何況以殺,怎麼會有效
果呢?

 (七) 君子求之於己,不會求於人 
1. 蕅益大師談到,這接續的三章裡面都講了一個 “ 子 ” 字,君子求之於己,
不會求於人。這個求是要求,要求自己做,不是要求別人做。小人反其道,小人求諸人,不能求諸己。
2. 所以季康子來問政於孔子,他問百姓如何才能聽命於我,我如何才能沒有盜
賊?都是要求別人的。
3. 孔子提醒他反求諸己。你自己行正道,自己不貪了,自己欲善、行善了,還
怕國家不能夠治理好嗎?但反之,如果自己的政治不能夠治理好,人民自不
能夠順服、自然會偷盜你的東西?
4. 蕅益大師認為,就像棵大樹,根本正了,整棵樹就正了;河流源頭清了,河
水也清。那什麼是根本?是自己的身為本,心為源。
5.《大學》講:“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現在我們都談諧
世界,和諧世界不在外面,在哪?從我們內心開始,把內心和諧了,心裡有
矛盾、沒有對立、沒有衝突了,這外面世界自然就和諧了,外面的世界是們
心的一個影射而已。
6. 所以古德講得好, “ 愚人除境不除心,智人除心不除境 ” 。關鍵不在於除
去外境,而是在於自己的內心,孔子提醒季康子,要回歸自己的自性。

 (八) 真的是我欲善,民就善嗎?
1. 感謝這麼多古來大德、學者專家幫助我們了解文字義理,義理上我們應該是
懂得了,那放到自己的身心、生活上?真的是我欲善,民就善嗎?我們心會
不會有很多疑問呢?
 2.我是欲善啊,可是對方都快騎到我頭上了,怎麼辦?我真的努力過欲善啊,
可是對方好難改變,依然故我,怎麼辦?我都努力好久了,欲善真的民就善
嗎?但成功怎麼看起來還那麼遙遠?

 (九) 講師分享:為何能堅持做個欲善之人
大家都是經歷長久心靈學習的人,一路行來,一定堅持過當那個先向內調整自心的人,一定深知個中艱辛,我每次生起這樣的疑惑時?
下面的想法總是會鼓勵到我,與大家分享:
 1. 堅持欲善更久、更辛苦的應該不是我吧?孔老夫子堅持一輩子,似乎也沒能
看到具體成果?我的老師不也是這樣一直堅持著的,如果我急於看到成果我
會不會像季康子一樣,不惜手段達到目的,然後急求果報的心會完全蒙蔽自
己,看不見自己根本是在反其道而行。
2. 我是怎麼變成現在這個願意練習實踐仁道的人?是受嚴刑峻罰的脅迫嗎?
是什麼讓我打從內心“欲”善呢?
3.答案就好明顯,是走在我前頭的以生命實踐仁道的前賢、師長,感動、軟了
我,所以我就“民善矣”啊,夫子看不見我的改變,但我的確是因為他而變,
所以在我們眼前那些看似無法改變的人,其實都正走在改變的路上,但成未
必是我們眼前或這生所能看見,但只要我們堅持做那個欲善之人,我們就在
陪伴、鼓勵他繼續向前,以此與大家共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