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顏淵十二 第14章

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白話>
子張問如何處理政事。夫子說:「居職位上,心無厭倦。推行一切政事,皆出之以忠心。」
<文義>
1.倦:懈怠或疲倦。倦的古體字是券。
2.居:古注有居家、居官、居心三種講法,都講得通。家有家政,居家以孝友治家,不能懈倦。居在官位,所得的俸祿,都是由人民納稅而來,更不可懈倦。就居心而言,無論治家治國,心都要公正而無倦。
3.居家居官,都要辦事。辦事就是行。無論辦任何事,自始至終,都要把心放在當中,不能偏私。這就是忠。(李炳南《論語講要》)
<思惟提綱>
1.「居」字,古注有「居家」、「居官」、「居心」三種講法,為什麼都講得通呢?本章側重於哪一個說法?
2.一件事情能夠始終如一毫無厭倦的堅持下去,靠的是什麼呢?為政者的心如何方能「無倦」?
3.按說做事不能倦怠,居心要以中正為主,所謂「行無倦,居以忠」,可是夫子為什麼反過來講「居之無倦,行之以忠」呢?
4.反觀自己的為人處事,是否做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在我生命中有沒有過「居無倦,行以忠」的時刻? 

<義理解釋>  
一、引用經文
1.《朱子集注》居,謂存諸心。無倦,則始終如一。行,謂發於事。以忠,則表裡如一。
2.《論語·雍也·9》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3.《史記‧魯周公世家》周公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
4. 藕益大師《論語點睛》不曰行無倦,居以忠。便見合外內之道。
5.《論語·雍也·1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二、重點摘要    
原文: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一)本章消文
1.子張問如何處理政事。夫子說:“居職位上,心無厭倦。推行一切政事,皆出之以忠心。”子張是孔子的弟子,他向孔子'問政',問為政之道。孔子就回答他'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二)「居之無倦」文義之探討
1.這個“居”,到底是居什麼?古注有不同的說法,有的說是居家,有的說是居官,有的說是居心。
2.這三種講法都能講得通:
(1)居官就是做官,做官要知道你是享受著俸祿,因此不能懈怠;
(2)居家以孝悌治家,對於父母,我們的服侍要盡心盡力。
(3)就居心而言,《朱子集注》居,謂存諸心。也就是你的存心,就是你存了一顆什麼樣的心。
3.這一章,側重於居心。比如,我們今天來這裡承擔推廣論語這件事情,首先要問問自己——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這件事情對我的生命究竟有著什麼樣的意義?一旦這個目標確定了,才可以達到無倦,無倦就是始終如一。
4.就像商人,做生意無論多麼累,但為了獲取利潤,就會無倦,這個“倦”就是懈怠、疲倦,一件事情,一份工作,如果不思索清楚這件事情對自己的生命意義,通常做著做著就開始懈怠,最後有可能就半途而廢。這是我們人人都能體會到的。
5.而許多有所成就的人,認定一件事情以後,能夠始終如一的堅持下去,那麼「無倦」靠的是什麼呢?一個人能做成一件事情,背後一定有一個支撐他讓他可以不知疲倦地一輩子做下去理由。
6.比如顏回,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為什麼在他人眼裡這麼窮困潦倒的生活,他會那麼快樂,他不改其樂是因為他有「士志於道」目標和宗旨在,他活著就是為了這個目標,所在才可以達到無倦。
(三)「行之以忠」文義之探討
1.行,就是做事,以忠,忠者,盡己之謂忠。這是孔門的一貫心法。周公就是這樣一位為政者的典範。
2.他為了周王朝的發展“ 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說的是周文王求才若渴,在一次洗澡的時候,聽到有人來投奔,立即握髮不洗出去接見,如此有三次;一飯三吐哺,在吃飯的時候,幾次都把吃到嘴裡的飯吐了出來,對於來求見的人,馬上出來接見,片刻都不會耽擱。就是為了周王朝禮賢下士,害怕失去天下的仁人志士。
(四)「居之無倦」和「行之以忠」二者關係的探討
1.蕅益大師《批註》裡面講,“不曰行無倦,居以忠,便見合外內之道”,蕅益大師把這裡頭的一個精髓的意思講出來了。夫子這裡沒說行無倦,居以忠,其實按說做事不能倦怠,居心要以中正為主,這樣很容易理解。可夫子為什麼反過來講,居之無倦,行之以忠呢?
2.居本來就是居心應該是忠,但是一個人的忠表現在外面是無倦,行是外面顯現的,正是你內心的外顯,所以說行之以忠,正所謂“誠於中而形於外”,你內心是什麼樣的心,自然表現在外面是什麼樣的行為。
3.“便見合外內之道”,就是內外是合的、是一致的,有其內必有其外,有其心必有其行。內外,內為主,外為相。這一章節夫子其實講的是為政者內外的準則。居是內心,行是外相。我們看到以內為主,就是說明儒家以修心為主,心正了,身也就修了。
4.那為政者的心如何方能無倦?《論語•雍也》中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心有所樂才可無倦。那麼下來我們就探究一下我們的心了,到底好什麼? 
5.縱觀古往今來為政者,好德者有之,好利好權術者有之。無論怎樣究其背後,背後都有一個源動力在,不過總結下來不外乎兩種,就是為公還是為私的問題!
6.從外在看,大家都要各自勤勉,特別是為政者,但究竟忙的什麼卻大相徑庭!有人好謀權術如遺臭萬年的秦檜,有人好謀利益美色,如我們現人皆知的一些達官,現金藏了一屋,讓辦案的人都目瞪口呆,當然更有願為天下之憂而憂的忠心義膽者,古者如文天祥,今者如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其人為政,各有所樂,只是君子甘心為君子,留下千古芳名!小人卻是枉為了小人,不但遺臭萬年還牽累後代子孫!
(五)本章總結
1.那麼用夫子的這句話直下承當。反觀對照一下自己,捫心自問,在我們的人生經驗中,認真地想一下,我們為人處事是否做到了居之無倦,行之以忠?我生命中有沒有過居無倦行以忠的時刻?
2.聖人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我無倦是為什麼無倦,就像曾子每天照的三面鏡子一樣,自己為人謀而忠嗎?在我們的習性中,凡事都是為自己考慮,一出發就是先考慮自己,對我有好處我就做,沒有好處,要麼不做,即使做了也馬馬虎虎,涉及到自己利益的時候,想法設法去獲得,去保護,與自己無關的時候,內心有多少忠的成分?
3.我的老師說學《論語》首先會遇自己。所以無論何處,為人處事,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此操存之要也,遇事一有不敬便是心之不存,與人一有不忠便是心之不存。無論有事無事恆端謀無欺斯心。無論有事沒事總是觀察自己的心,總是要不自欺。
4.所以,這一則談的是為政者的準則,也是一個君子為人處事的準則。必須通過一次次歷事練心最終達到圓滿。無論是為政,無論是為人,居之無倦,行之以忠,這都是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品格。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