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顏淵十二 第18章

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白話>
季康子苦於盜賊,問孔子怎麼辦? 孔子回答說: 「如果你自己不貪財聚斂,即使獎賞百姓竊盜,百姓也不會去竊盜。」 

<文義>
1.患盜:「患」,憂患、苦惱。「盜」,偷竊。為盜賊之事而苦惱。
2.苟子之不欲:「苟」,如果。「子」,你,泛言在上位的人。「欲」,欲望,指對一切財貨等。
3.賞之不竊:「賞」,獎賞。「之」,指人民。「竊」,盜取、偷。賞民為盜,民亦知恥而不偷竊。

<思惟提綱>
1.季康子為了什麼事在苦惱?
2.孔子如何回答季康子的請問?
3.從孔子的回答,你可以猜出季康子是什麼樣的人嗎?
4.為何「上位者的貪欲」跟「人民的偷竊」有極大的關係?
5.本章帶給我什麼啟發?

<義理解釋>  
一、引用經文及資料
1. 《論語•顏淵•17》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2. 《論語•顏淵•19》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
3. 《論語 •先進•16》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
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二、重點摘記
 (一)原文
今天要學習的是《顏淵》第十八章 --“ 季康子患盜 ” 章。
我們現在恭讀原文一遍:
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二)譯文
白話翻譯是這樣子的:
季康子苦於盜賊,問孔子怎麼辦?孔子回答說: “如果你自己不貪財聚斂,百姓都被你感化了,即使獎賞百姓為盜賊,百姓也會知恥而不去做盜賊的事。 ”

(三)時代背景
我們現在對這一章進行解說。
1.春秋時代魯國的國君並沒有實際的權力,權力都集中在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三家,其中又以季孫氏的權力最大。
2.季康子是季孫死後繼承大夫的兒子。
3.孔子周遊列國的後期,是季康子招募孔子回國,按理季康子應該重用孔子。可惜,季康子只用了孔子的一些年輕的弟子,像有軍事天份的冉求,孔子只是被尊而不用而已。

(四)季康子不是一個以身作則的人
1.我們從《顏淵篇》這第十七、十八、十九連續三章的問答看來,顯然季康子不是一個以身作則的人。
2.第十七章面對季康子問政,孔子答以:“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3.第十八章則出現盜賊為患的問題,孔子這裡答以:“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可見季康子又是一個貪財聚斂的人。

(五)為何盜賊會多
1.我們從這個問答應可以知道,一個國家如果出現盜賊很多,表示治安不好,治安不好表示老百姓生活非常困苦,才會鋌而走險做盜賊等不法的事情。
2.《論語 •先進篇》有一章說: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而這一章的意思是說:季氏比周公還富有,然而冉求,就是孔子的弟子,還在幫他搜刮錢財。那孔子說:“冉求不是我的學生,同學們可以敲鑼打鼓去聲討他!”
3. 可見當時魯國是一個政府富有,百姓卻很貧窮的國家,卻又常加賦稅在老百姓身上。如果連老百姓生活都過不去了,不去當盜賊,怎麼過活呢?

(六)本章總結&帶給我的啟發
接著我們來對境練習,回歸自心。今天我們讀了這一章,可以給我們什麼啟發呢?
1.這一章主要凸顯盜賊及貪婪的問題。其實這兩個是同一件事情。
2.盜賊,是做了不是自己的東西,用不合法或不合理的方式變成為自己的東西;而貪婪,也有這種情況,把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因你的貪婪而成為自己的東西。強盜還偷偷摸摸,貪婪呢則反而會光明正大,常自我欺騙,認為貪得合理、貪得合法。
3.我們常犯的貪婪的具體事情如:貪名、貪利、貪色、貪吃等,一天裡不知犯了多少這些事情,想到這樣,我們自己又比季康子好多少呢?貪不到就會嗔怒;而明知瞋怒不好,又老是瞋怒,這不是愚癡嗎?所以貪、瞋、痴是一體的。
4.可見貪會引發我們人內心許多不當的慾望,如果沒有好好對治,一生都犯在貪的世界裡打滾,那人生就毀在這個貪字。古今中外,許多貪官污吏搞到身敗名裂的下場,足以使我們警惕。
5.例如每次我自己常受邀去講課或演講,特別是講聖賢經典的時候,我常要提醒自己,我是講我的道理呢?還是講聖賢的道理?如果是來講我的道理,那也是犯了貪的行相,因為貪名,還洋洋得意。這樣久而久之,聖賢道理會離我越來越遠。
6.後來為了避免這樣貪的行相,每次準備教案或演講前,我都先不忘記要向孔老夫子祈求一下,希望今天要傳達的儒家道理能掌握孔老夫子您的意思,不要讓我講錯了,以免誤人子弟,罪過不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