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顏淵十二 第21章-1

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脩慝、辨惑?」
<白話>
樊遲陪孔子到魯國的天壇遊覽。樊遲問:「請問怎樣才能提高品德、改正錯誤、明辨是非?」

<文義>
1. 從遊:跟隨(孔子)遊覽。
2. 舞雩:祭天求雨的土臺。祈雨時有舞者在台上跳舞娛神,祈求上天下雨,平時則是鄉民遊憩之處。
3. 敢問:冒昧的問。
4. 崇德:增高德行。
5. 脩慝:去除自己心中的壞念頭,化惡為善。「脩」同修,治;「慝」,心裡藏著的惡。
6. 辨惑:辨明、解除迷惑。

<思惟提綱>
1. 樊遲跟隨孔子遊覽,問了什麼問題?
2. 問題中” 崇德、脩慝、辨惑”分別是什麼意思?
3. 「敢問」體現樊遲對夫子什麼樣的心?
「敢問」這兩字代表背後什麼樣的意涵?
4. 本章對比第10章,同樣問崇德、辨惑,有什麼異同?
5. 老師認為「樊遲的三問」是孔門心法的什麼?

<義理解釋>

一. 引用經文
1.《論語‧季氏‧8》:「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2.《論語‧顏淵‧10》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祗以異。』」

二、重點摘記

(一) 本章文義
(原文)
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曰:“敢問祟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文義)
1.樊遲隨孔子遊於舞雩台之下,對夫子說:“敢問怎樣崇德、修慝、辨惑?”夫子說:“你問得好。以做事為先,以計較所得為後,不就是崇德嗎?專攻擊自己的過失,莫去攻擊別人的過失,不就是修慝嗎?耐不住一朝的氣忿,忘了自己的生命安危,乃至忘了父母家人,這還不是惑嗎?"
2.舞雩,是魯國祭天祈雨之處,其處有壇有樹,景色怡人。
3. 在這樣一個令人心曠神怡的地方,樊遲向夫子發問討教。

(二) 「敢問」體現樊遲對夫子的敬畏之心
提問時他用了“敢問”這樣一個字眼。
1.敢問,是斗膽的問一下,是一種謙辭,體現了樊遲對夫子的敬畏之心。
2.《論語‧季氏‧8》:「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君子或學做君子的人,有三種敬畏的對象:天命、大人、聖人之言。天命就是天地自然運行的法則,順之則吉,逆之則兇。大人是有德有位之人。聖人之言,是聖人所說的言教。
3.樊遲以“敢問”二字向夫子表達敬畏之心的時候,我們可以體會到,在他心目中,是把夫子擺在聖人、大人這樣一種尊崇的位置上。這就是好學生對師長所秉持的一種心態——滿懷高度的敬意。
4.孔門心法特別重視師道尊嚴,特別強調弟子對師長的恭敬、尊重,視為入道的基礎和根本。夫子的得意弟子都在這個根本上著力用功,由此獲得心法實踐的種種受用和成就。
5.樊遲敬畏二字所體現的尊師重教的精神、好學生的特質,值得我們後學人深思和效學。

(三) 本章對比第10章,同樣問崇德、辨惑,有什麼異同?
樊遲問到三個概念:祟德、修慝、辨惑,在前面章節中,子張也問到:崇德和辨惑。兩章對比一下,我們會發現 :
1.夫子前後的回答側重點略有不同,體現了夫子高超的教學藝術,夫子教人是觀機逗教、應病與藥,同樣一個問題,夫子會針對弟子具體的狀況、具體的程度,給予最精準的、最應機的解答,直指人心,當下轉動弟子的心意。
2.雖說前後側重點不同,但異中有同,前後之間又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繫,夫子之道是一以貫之之道,前後絕不會矛盾。

(四) 樊遲的三問都是孔門心法的關鍵
1.樊遲問到的三個概念,每一個都是孔門心法的關鍵。所以夫子對他提出這樣的問題表示讚許,說“善哉問”,問的好。那麼這個問題到底怎麼個好法呢,令夫子如此誇讚?我們繼續學,學完本章,我們會有更深的體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