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 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白話〉
至於聞名,那只是表面上裝得像一個仁人,而做出來的事,卻都與仁德相違背:自己以仁人自居,絲毫也不疑惑;這種專求外表、事務虛名的人,在諸侯之國,能使人人曉得他;在卿大夫之家,也能使人人曉得他。雖然博得了一些虛浮的名聲,但完全不切實際,與德行通達的道理,相距太遠了。
〈文義〉
1.色取仁而行違:臉色裝成仁人一樣,而所行則與仁相反。
(行:[名詞]ㄒㄧㄥˋ ,行為舉止。如:「品行」、「操行」、「獸行」、「德行」。)
2. 居之不疑:自以為仁者而不疑。
〈思維提綱〉
1.夫子對「聞」的看法為何?
2.「聞」與「達」二者有什麼不同? 完全沒有關係嗎?
3.這章我們應該學習的重點您認為是什麼?對您有何啟發?
〈義理解說〉
一、補充資料
1. 《漢書‧王莽傳下 》贊曰:王莽始起外戚,折節力行,以要名譽,宗族稱孝,師友歸仁。 及其居位輔政,成、哀之際,勤勞國家,直道而行,動見稱述。豈所謂「在家必聞,在國必聞」,「色取仁而行違」者邪?
2. 王莽 : 西漢後期重要外戚是元帝皇后王政君的王氏家 ,王莽的伯父王鳳是當時的大司馬 ,皇后王政君則是王莽的姑姑 。成帝之後,哀帝、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王莽稱「安漢公」。四年,稱「宰衡」。五年,毒殺平帝,另立一個兩歲小兒劉嬰為帝,號「孺子」,史稱孺子嬰;自為「假皇帝」,過了三年,他又廢掉孺子嬰,逼太皇太后王政君交出國璽,正式當了皇帝,改國號「新」。
3. 金庸 : 查良鏞 筆名,武俠小說泰斗 。《書劍恩仇錄》 開始至 《鹿鼎記》封筆,金庸共創作十五部小說, 約856萬字! 讀初中三年級的他與同學合編了一本指導學生升初中的參考書——《給投考初中者》。22歲赴上海東吳大學法學院插班修習國際法課程兩年畢業 ,81歲的金庸離開香港,往英國劍橋大學深造,取得歷史碩士學位 ,五年後完成博士論文《唐代盛世繼承皇位制度》,取得劍橋大學博士學位 。
二、重點摘記
(一)念文
先一起恭誦原文: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二)說明
1.昨天談到,孔子指出,真正的達人具備幾個品質:“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今天我們繼續探討一下“聞”是什麼。
2. 孔子說,“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聞就是名聞、名望。“色取仁”,外表採取仁,就是裝作仁者的樣子。“行違”,但是行為不是仁者,恰恰與偽裝的樣子相反。“居之不疑”,處在偽裝仁者的狀態卻毫不疑惑,自以為就是仁者。
3. 如此為求名望,到處沽名釣譽,爭名奪利,自然“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到處都有名聞了。總之一句話,所謂的“聞人”就是裝,裝模作樣的偽君子
(三) 舉例說明
1. 這種有名望的偽君子是不少見的,金庸小說《笑傲江湖》中的君子劍岳不群就是個典型。
2. 在歷史上,第一聞人當首推西漢的王莽,他是歷史上靠名望起家,以名望得天下的唯一一人。班固在《漢書-王莽傳》中點評說,“王莽始起外戚,折節力行,以要名譽,宗族稱孝,師友歸仁。及其居位輔政,成、哀之際,勤勞國家,直道而行,動見稱述。豈所謂'在家必聞,在國必聞','色取仁而行違'者邪?”
3. 王莽一生沽名釣譽,開始博得了天下的讚譽,甚至因此做了皇帝,名望到頂了,但是其內在既無愛人之仁,又無知人之智,德不配位,結果僅僅作了15年皇帝,就天下大亂,身死於亂軍之中。他建立的新朝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短命的朝代之一。所以班固引用孔子的這幾句話給王莽蓋棺定論,實在是很恰當的。王莽的生平成為孔子這句教誨的實際驗證,為後世很多追名逐利的人敲響了警鐘。
4.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別裁》中講了一個現代版聞人的故事,也頗值得玩味。南先生說,以前某名都有一位先生,非常非常有名,凡是各種慈善募捐,都一定請他去。他每次去都拿起筆在募捐冊上第一個寫,每次一寫,都是一筆很大很大的數字,至少相當於現在幾十、幾百萬元,每次都是如此大手筆。可是真的有人拿著募捐冊找他收取捐款時,他卻說,“我寫這樣多,是為你們作個倡導。別人看我寫了這麼多,自然都會多寫一點。”他這個做法就是“色取仁而行違”。表面上做的都是善事,態度取的是仁,可真正的行為根本不是。並且“居之不疑”,他這樣做久了,自己都不覺得有什麼不對。一個人到這種地步就實在太可悲了。
(四)總結
孔子對子張的當頭棒喝,也是對我們每一個人的。一旦失去對自身內在成長的努力,只專注於外在目標的追求,就會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不知不覺走上錯路,更可怕的是還沒有覺察,就一條路走到黑,寶貴的人生就白白浪費了。怎麼能不警惕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