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子路十三 第11章

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

<白話>
孔子說:「古人說:『如果由善人相繼治理國家長達一百年,也就可以把殘暴的人化為好人,可以廢除殺人的刑罰了。』這話說得實在不錯啊!」

<文義>
1. 善人:天資仁厚者。
2. 為邦百年:相繼治理國政百年之久。
3.  勝殘:勝殘,感化殘暴的人,使其不再為惡。
4. 去殺:去,除掉。去殺,廢除砍頭的刑罰。

<思惟提綱>
1. 本章的子曰,夫子為何有此言說?
2. 為何說「善人為邦百年」,可以「勝殘去殺」?
3. 一個國家、一個團隊治理之效,主要取決於誰?
4. 省思一下,我對從屬於我的人,我負責任嗎?我給他苦還是樂?善還是不善?


一、重點摘記
(原文)
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

(一) 何謂善人
善人是指天資仁厚者。他雖然天資仁厚,但是其胸襟和智慧不一定達到聖賢的高度。

(二) 本章譯釋
孔子說:古人有言,即使由善人治國,相續百年,連殘暴之人都可以被感化而不再做惡,當人民咸歸於善良,就可以不用死刑了,整個社會也當然不會再有刑戮殺伐的現象。
相信這話絕對是真的!

(三) 孔子此說的緣起
1. 春秋時期,諸侯割據爭霸,禮法被踐踏,臣弒君、子弒父的事情時有發生,亂世中老百姓也一定跟著遭殃。
2. 孔子悲天憫人,引這句古語是想表達:國家是否太平,其主要干係都在於治國者。
3. 不要說治國者是聖賢,即使只是個善人,若能相繼為政的話,也可以勝殘去殺。
4. 而如今殺殘不斷,亂象叢生,說明為國者但謀私利,連基本的善都達不到,真是太不應該了,也太可悲了!

(四) 治國之效取決於國君
1. 從這一段可以看出,孔子認為治國之效主要取決於國君。
2. 照此類推,單位如何主要取決於單位領導,家庭狀況如何主要取決於家長,因為他們居於主導地位,是這個群體風氣的引領者。他們向善,底下的人都跟著向善;他們向惡,底下的人也都跟著向惡,就像車廂跟著火車頭跑一樣。

(五). 總結
1. 事實上,每個人都相對地處在對別人的主導地位,或者對別人有一定的影響力。
2. 因此,每個人對從屬的那一方都負有一定的責任。那麼,我們準備向他輸出什麼呢?是苦還是樂?是善還是不善?你意識到了嗎?你準備好了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