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子路十三 第9章-3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白話>
9-1 孔子去衛國,冉有駕車。孔子說:「人真多啊!」
9-2冉有聽夫子這麼說,就請問說:「人已經很多了,那接下來該怎麼辦?」
夫子說:「要使百姓富足。」
9-3冉有接著問:「已經富足了,那還要怎麼做呢?」孔子說:「要教化百姓。」
<文義>
1.加:增加。
2.教:動詞,教化、教導。

<思惟提綱>
1. 治國三綱領:庶之、富之、教之,彼此之間的關係為何?
2. 為何要教之?人為何需要教育?
3. 教之,最該要教的是什麼?
4. 一個人的舉手投足呈現其教化程度,請問我們繼承了聖賢的教化傳統嗎?

<義理解釋> 
一、引用經文及資料
1. 朱子《四書集注》:「富而不教,則近於禽獸。」
2. 《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
3. 《孟子•滕文公上》:「聖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4.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5. 《禮記•禮運》:「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
6. 《論語•述而•2》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二、重點摘記

 (一)上次討論的重點
我們繼續共學〈子路篇〉第九章。上一次我們探討了一個問題,夫子的 “庶之”、“富之”、“教之”這治國三綱領,它們彼此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是先後遞進的關係,還是相互觀待,相互支撐的關係?夫子真正的心意又是怎樣的?雖然我們現在只能“瞎子摸象”,但這些問題還是非常值得探討和思考的。

(二) 人需要教育
我們再來重點討論一下“教之”。
1.朱子《四書集注》說: “富而不教,則近於禽獸。”這句話出自孟子。
《孟子•滕文公上》說:“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
2. 人和動物最大的不同在於人是有道的,在飽食暖衣這些物質生活之上,還要
  接受趣向於道的心靈教育,如果不能接受心靈教育,那麼,人活著就和動物沒
  什麼區別了。
3. 就像我的老師常說的“教育是人類升沈的樞紐”,人類升與沈的樞紐關鍵在
於教育,教育辦得好,就向上升;辦不好,就向下墮。

(三) 要教些什麼?要教怎麼做人
1. 孟子說: “聖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
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很明確,就教一件事:人倫,也就是教怎麼做人。
2. 儒家對人的教育是先從“小學”的灑掃、應對、進退開始的,再進入“大學”,
學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的大人之學。無論是“小學”,還是“大學”,貫穿始終的就是教“人義”,也就是人之為人的意義。
3.《禮記•禮運》說:“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
4. 夫子開壇講學幾十年,“學不厭、教不倦”的就是教人怎樣才能“成人”,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大人”,怎樣才能在人與人的相處之中,修己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5. 可以說,儒家教育的突出特徵就是將這“五倫十義”做為教化民眾的根本,將“五倫十義”作為一個人之所以為人必須懂得,也必須具備的基本德性。

(四)現代人未能繼承聖賢的教化傳統
1.遺憾的是,歷經兩千多年的風雨飄搖,我們現代人並未很好地繼承古聖先賢的教化傳統,改革開放 40年來,我們的物質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精神文明卻遠遠落在後面。
事例:
※前一段時間,全國各地接連發生了一連串挑戰人們道德底線的事件。因坐過
了站,重慶萬州一個乘客與司機爭執互毆,車輛墜江,15人死亡。
※同樣也因為坐過站,北京一個乘客抄起整箱牛奶砸向司機,造成事故;
※高鐵和公交上有人公然“霸座”,乘務員來勸說時,還蠻不講理,無理取鬧
※還有人面對警察的正常執法,撒潑打滾、胡攪蠻纏……
這些事件的發生著實讓人驚愕,讓人痛心!
2.主席曾說:“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那麼要讓靈魂跟上前行的腳步,要讓美德和善舉擠壓自私與冷漠,就一定要構建匹配新時代的精神文明,而這也必定要靠對社會大眾的教育教化,提升大眾的整體道德修養才能達成。

(五) 教之就是教化和教養
1. 儒家教育強調 “教化”,也就是夫子這兒說的“教之”,所謂教化的“化”
就是春風化雨,潛移默化;除了“化”,還強調“教養”,“養”就是慢慢的去培養,在一個良好的環境和氛圍中去滋養,將人本有的天性慢慢顯發出來,長養出來。
2. 按照儒家“仁”的教育理念,合乎人性、道德人格的培育一定是慢慢“養”
  出來的,慢慢“化”出來的,而不是強求強加出來的。
3. 如果我們能夠追隨擁有“道德仁義”的好老師,生起對古聖先賢生命境界的
真實嚮往,進而產生一種內在的心靈自覺,那麼,假以時日,那種“根植於內心的修養,無須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這些美好的道德修養就會在我們的身心上呈現。

(六) 每個人的舉手投足折射出社會的文明程度
1. 事例
前兩天,看到微信圈流傳一個視頻,成都地鐵一號線上,一個中年女子乘車時隨意嗑著瓜子,漫不經心地將瓜子殼扔到地上。等她下車後,一個小伙子默默地蹲下身來,用手把地上的瓜子殼一片片撿起來,再用餐巾紙小心翼翼地包好,把地面收拾得乾乾淨淨。小伙子的這一舉動給人的感覺不但是暖心、給力,更讓人們對培植提升現代公民的道德素質看到了光明與希望!
2. 有人說,相較於物質生活的日益富足,我們每個人日常生活舉手投足之間的有禮有節,更能折射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公共場合不大聲接打電話、自助餐廳按需取餐不“哄搶”、後面有人趕著過來別著急關電梯、看到老人過馬路扶上一把,這樣的文明細節不僅僅是行為上的規範,更是一種精神上的自製、自覺和對他人的尊重。

(七) 總結:給傳統以新生,給歲月以文明
聖人的教化、禮儀的重建就是從這一舉手一投足,一點一滴的改變中漸次展開的。因此,承繼夫子的“庶之”、“富之”、“教之”這治國三綱領,實現精神上的現代化確實是一次文明再造的契機。相信只要我們持之以恆不停地努力下去,必當給傳統以新生,給歲月以文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