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子路十三 第18章-2

18-1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
18-2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白話>
葉公對孔子說:「我家鄉有正直的人,父親偷羊,兒子告發了他。」
孔子說:「我家鄉正直的人不同:父為子隱瞞,子為父隱瞞,
          正直就在其中了。」
<文義>
1.直躬:坦白直率。
2.攘:偷竊。
3.隱:隱瞞。
4.直:正直。
<思惟提綱>
1.在儒家看來,什麼是真正的正直?夫子怎麼說呢?
2.父子相隱,看起來就是在互相包庇,夫子卻說 “直在其中”,
  那麼, 直在哪兒呢?
3.有人會說〜父子相隱,雖然順理,但卻破壞了法制。
  您認為呢?而儒家的邏輯是什麼呢?
4.也有人會說〜父子相隱,是在放縱親人作惡、縱容犯罪。
  您有何想法呢?而儒家的觀點又是什麼呢?
<義理解釋>      左玉波 老師     3分52秒

一. 引用經文
1.朱子《四書集注》:“順理為直。”
2.《孝經˙聖治章第九》“父子之道,天性也”。
3.《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孝經˙諫諍章第十五》:“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
                            臣不可以不爭於君。”
二. 重點摘記           左玉波 老師
(一)儒家真正的正直
1.在儒家看來,什麼是真正的正直呢?我們看夫子怎麼說。
(1)葉公誇完了他們村兒的直躬後,
  夫子說:我們鄉里正直的人跟貴村有所不同。
  在我們這兒,兒子偷了羊父親替兒子隱瞞,
  父親偷了羊兒子替父親隱瞞,而正直就蘊含在其中了。
(2)可見儒家認為父子相隱才是真正的正直,
  這與大義滅親派的觀點完全相反。

(二) 順理為直
1.父子相隱,看起來就是在互相包庇〜
  夫子卻說 “直在其中”,那麼直在哪兒呢?
2.朱子《四書集注》中說: “順理為直。”符順於天理叫做直。
3.父子情深,情不自禁的就要互相保護,這是人的天性,
  所以《孝經》裡說“父子之道,天性也”。
(1) 父子相隱看似互相包庇,背後的用心卻是互相保護,
這是符合人的天性的,是符順天理的,所以才被稱作直。
(2)這種直是絕對意義上的直,可以稱之為“絕對直”。
(3)大義滅親,從事項上看好像很正直,
  但卻違背了人的天性,不符順天理,
  所以似直卻非真直,只能稱作“相似直”。
(4)所以夫子所說的 “直在其中”,指的是絕對直,而非相似直。

(三) 父子相隱,破壞法制嗎?
也許有人會說:
父子相隱,雖然順理,但卻破壞了法制。
1.需知儒家的邏輯是這樣的:
制定法令制度的目的是為了平治天下,
平治天下的核心在於“明明德於天下”,
也就是幫助天下人恢復至善的明德本性,
建立一個充滿愛的大同世界。
2.愛的原點在哪呢?
在父子親人之間的愛。
從父子之愛的原點出發,不斷擴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最終才能讓世界充滿愛。
3.父子相隱,維護了愛的原點,護住了愛的根本,
  這不正是制定法令制度的初衷嗎?
4.父子互相揭發,大義滅親,破壞了愛的原點,
  看似在維護法制,其實卻與法令制度的初衷背道而馳。
5.一個沒有愛的世界,法令制度無論多麼完美無缺,
  終究也是一片情感的荒漠,了無生趣。

(四) 儒家特別強調要勸諫引導
或許還有人會覺得說:
1.就算父子相隱護住了愛的原點〜
  可是這豈不是在放縱親人作惡,看似救了他,其實是害了他呀。
2.需知儒家從不提倡放縱親人作惡,
  而是特別強調要勸諫引導,幫助親人棄惡從善。
3.就像《孝經》中所說的:“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
  臣不可以不爭於君。”父親做錯了事,兒子是不可以不諫諍勸說的。
4.所以對儒家來說,既通過父子相隱護住了愛的原點,
  又透由互相勸諫,避免對惡的放縱。兩個方面都兼顧到了。
5.由此可見,儒家的父子相隱,絕不是是非不分縱容犯罪的互相包庇。

6.至於勸諫的手法,可以不拘一格、靈活多樣。
  要根據勸諫對象的性格特點〜
  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情理交融,春風化雨。

勸諫的手法〜觀待緣起  悲智雙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