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白話〉
家中的生活物資稍微增加一些的時候,他就說:『差不多完備了。』再多有一些的時候,他就說:『差不多富麗堂皇了。』」
提示昨日: 公子荊是衛國的貴族,因魯亦有公子荊,故加衛字以區別。善治家業,故孔子讚其儉樸。
〈文義〉
1. 完:完備。
2. 衛公子荊身為公子,從小生長在宮中,長大以後,接受采邑和大夫的爵位,有了自己的家室,經過他自己一番經營,「始有」、「少有」、「富有」,顯示出三個不同的層次,他在生活上所需要的設備,隨著他日常俸祿、稅收的累積而遞增,並非本分以外的營求,他不過份奢望,而能知足,當下就覺得滿意。
〈思維提綱〉
1.思考一下,自己對居家生活物資的多寡在意程度?(1不在乎---過得自在滿足、2普通---無所謂苦樂、3有點---有些勉強度日、4很在意---焦慮憂心苦日子)
2.公子荊的「始有」、「少有」、「富有」相對應的心相「足矣」、「完矣」、「美矣」,您可以體會出其心境否?
3.您對“心靈為主,物質為輔”觀點有什麼看法 ?
4.思量自心對心靈提升的信念強度如何。
5.昨晚課程也提到:少欲並非無欲,關鍵是看你所欲的是什麼,也可以自我省察一下唷!
〈義理解說〉
一、補充資料
1.《論語.述而.15》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2.《論語.雍也.9》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3. 《宋史・道學傳》載,周敦頤讓受學於他的二程(程顥、程頤兄弟)「尋孔顏樂處,所樂何事」,「二程之學亦由此而發源」。程顥後來回憶說:「昔受學於周茂叔,每令尋顏子仲尼樂處所樂何事」(《二程集》)。「孔顏樂處」 從此隨著理學的產生、發展而逐漸家喻戶曉。
4. 《通書·顏子第二十三》:顏子,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而不改其樂。夫富貴,人所愛也,顏子不愛不求,而樂乎貧者,獨何心哉?天地間有至貴至愛可求而異乎彼者,見其大而忘其小焉爾!見其大則心泰,心泰則無不足,無不足則富貴貧賤處之一也。處之一,則能化而齊,故顏子亞聖。
5. 周敦頤,字茂叔,諡號元公,是宋朝儒家理學思想的開山鼻祖,文學家·、哲學家,著有《周元公集》《愛蓮說》《太極圖說》《通書》(後人整編進《周元公集》)。所提出的無極、太極、陰陽、五行、動靜、主靜、至誠、無欲、順化等理學基本概念,為後世的理學家反覆討論和發揮,構成理學範疇體系中的重要內容。《通書》是濂溪先生的代表作,其一生的思想哲學幾乎都在其中,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6.《孟子.盡心下.35》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孟子說:「修養心性最好的方法就是減少物質慾望。他的為人,慾望不多,那善性縱使有喪失的時候,也將是很少的;他的為人,慾望很多,那善性縱使有保存的時候,也將是很少的了。」)
7.《道德經•1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繽紛的色彩讓人眼花潦亂,無法看到真正的樸素本質,有如眼盲。好聽的音樂讓人無法聽到最自然的聲音,有如耳聾。味道豐富的美食讓人無法品嘗到純萃的自然原味,口味錯亂。騎馬快速奔跑打獵,讓人的內心狂亂。難得而珍貴的寶物,讓人行動不便。)
8.《莊子•大宗師》:「其嗜欲深者,其天機淺。」
9.《佛說四十二章經•16》: 「佛言:人懷愛欲,不見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攪之;眾人共臨,無有睹其影者。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汝等沙門,當捨愛欲。愛欲垢盡,道可見矣。」
二、重點摘記
(一)前言
1. 子謂衛公子荊,「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2. 昨天我們主要從為政的角度討論了夫子何以稱讚公子荊,少欲知足對於 “為政以德”的意義、價值何在。今天,我們再從個人修身進德的角度看一看,為何一心向道的人一定要少欲知足。
(二) 先討論《論語》中,誰活得最快樂?
1. 大家一定都會脫口而出,孔子最快樂,顏回最快樂!是的,孔子 “疏水曲肱,樂在其中”,顏回“陋巷簞瓢,不改其樂”,這就是被後人津津樂道的“孔顏樂處”。
2. 本章,公子荊身上呈現出的在生活上的隨遇而安,在物質上的適可而止,頗有孔顏之風。
3. 宋代大儒周敦頤在《通書•顏子第二十三》中說:“夫富貴,人所愛,顏子不愛不求而樂於貧者,獨何心哉?天地間有至貴至富、可愛可求而異乎彼者,見其大而忘其小焉爾,見其大則心泰,心泰則無不足,無不足則富貴貧賤處之一也,處之一則能化而齊。”
4. 富貴是常人所喜好的,而對於像顏回這樣的君子來說,他的樂卻不在於物質的富足,他見到天地間還有一種“至貴至富、可愛可求”的東西,遠遠大於世間的榮華富貴,一旦他看到這種“大”的東西,世間的榮華富貴就顯得格外微小,不值一提了。他的心就安住在這個“大”的東西上,再也不會有匱乏不足之感,無論富貴貧賤,窮通順逆,內心都能泰然處之,不起半點波瀾。
5. 周敦頤的學生程頤不斷探求這個“孔顏樂處”到底是什麼,他說:“顏子所獨好者,何學也?學以至聖人之道也。”孔子和顏回的快樂並不是貧困本身,而是將生命投注於聖人之道,生發出一種綿綿不絕、向上向善的內心喜樂,這種不為外物所累的內心喜樂可以讓人超越現前困境,隨時保有一種內在的精神自足。
(三)次論修養身心之法
1. 再來看,少欲知足,安貧樂道,對於一個有志於道的人來說,其實這也是一個基本功,這點做不到的話,是很難入道的。
2. 孟子講過“養心莫善於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就是說修養身心的方法,沒有比盡量減少慾望更好的了。那些平素慾望少的人,儘管也有失去善心的時候,但為數卻是很少的;那些平素慾望多的人,儘管也有能保有善心的,但為數是相當少的。
3. 物慾熾盛對進德修道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妨害呢?老子的看法是:“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貪求外物,放縱感官,不知饜足,時間久了就會使人心思散亂,精神萎靡,向下墮落。
4. 莊子更直截了當地指出:“嗜欲深者天機淺”,是說一個人如果深陷慾海,難以自拔,那麼,他必然會失去生命中的靈性與智慧。
5. 我的老師曾將這種為外物所牽、心浮氣躁的生命狀態比喻為攪動一潭黑色、污濁的水,裡面什麼都看不見,而只有當這攪動的水漸漸平靜下來之時,裡面的游魚、鵝卵石,還有小蝦米之類的,才能看得一清二楚。
6. 當我們的心耽著於外境,生起強烈的執取心的時候,很難有清明的覺照出現。一顆混亂、蕪雜、攀緣的心,是無法思考和解決生命中深刻問題的。因此,古人有言:“人懷愛欲,不見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攪之,眾人共臨,無有睹其影者。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當捨愛欲,愛欲垢盡,道可見矣。”
(四)少欲知足、明辨取捨,生命才能自在喜樂
1.將心安住於少欲知足、不為物役的狀態之中,去尋覓 “孔顏樂處”(儒家修身之道)。
2. 我們今天正處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刺激消費、拉動經濟成了我們最常聽到的聲音,“雙十一”(周年慶)呼嘯而過, “雙十二”(年終大拍賣)又接踵而至,“買買買”成風,非“剁手”不快。
3. 大肆購物後,一堆堆沒必要的囤貨就把自己的家塞得滿滿的,反而要花費很多時間來消耗這些存貨。猛然發現,人與物質的關係變得不是那麼美好:一方面,我們被太多的物慾所牽累,對擁有更多的物質抱持極大的熱情,而另一方面,一旦擁有之後,卻發覺它們並沒有提升自己的幸福感。不知不覺間,就被物慾所牽、所綁,不得半點自在。
4. 近兩年,一股 “斷捨離”的時尚風潮在年輕人中興起。斷,就是斷絕不必要的物品進入;捨,就是給人生做減法;離,就是擺脫對物品的貪戀,得到自在的人生。
5. 現在看來,“斷捨離”的觀念正合於夫子在本章中對公子荊的讚嘆,其實,古聖先賢早已為我們指出一條不為外物所累,常保內心喜樂,不斷邁向更高人生境界的心靈提升之道。
6. 這些實踐“斷捨離”的人,他們向內省察自己,校正自己將時間、精力耗費在過度消費的種種不當行為,從少買一件衣服,少換一件家具開始做起,慢慢地,他們發現內心多了一分理智與自律,生活也多了一分清爽與清明。不少人說喜歡這樣“斷捨離”、低慾望的自己。不為虛榮,不為攀比,只為簡簡單單的生活,只為內心的豐盈與富足。
7. 我的老師說:一個人活在這個世上需要智慧的引導,要學會自律、自尊,要知道何者對自己、對他人真正地有利,何者對自己、對他人有害;何者應做,何者不應做;有的時候應做的事可能是自己不高興,但是必須做的;有的時候自己喜歡做的,可能是你的生命並不需要的。看來明辨取捨,我們的生命才能獲得真正的自在,真正的喜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