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子路十三 第13章

子曰:「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白話>
孔子說:「如果執政者能端正自身,那麼從事政治有何困難呢?
如果不能端正自身,如何能端正別人呢?」

<文義>
1.苟:誠也,如也。

2.正其身:指執政者要端正自身的言行舉止。

3.何有:何難之有,有什麼困難。

4.如正人何:如何能端正別人。

<思惟提綱>

1. 為什麼「苟正其身」,從政這件事就不難?

2.「正其身」與「從政」有關係嗎?為什麼 ?

3. 為政者要「正人」,最重要的是先做到什麼?

4. 若要「正人」影響人,最好德位兼備。你認為呢?
   如果沒有位,可以影響人嗎?



<義理解釋> 

一、引用經文及資料

1.《論語•子路•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2.《論語•顏淵•17》: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3.《論語•顏淵•19》: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4.《論語•子路•3》: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5.《論語•子路•11》: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媵殘去殺
矣。』誠哉是言也!」

6.《論語•子路•12》: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

7.《中庸•17》: 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詩曰:『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宜民宜人,受祿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8.《論語•里仁•14》: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二、重點摘記

 (第13章原文)

  子曰:“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一)解釋文意 :

1.從政的政,就是端正的正。從政就是正人,就是要領導他人走上正路。

2.孔子說:為政者如果能夠自正其身的話,從政這件事又有什麼難的?如果不能自正其身的話,又怎麼能正人,不能正人又怎能叫從政呢?

(二) 本章的道理出現在《論語》其他篇章

這個道理在《論語》多處提到: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2.“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

3.“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

4.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三)為什麼這麼說?

1.因為從政者雖有一定的地位,可以宣講道理,可以發號施令,但那些勸人的道理自己都不照做,誰會相信那些道理呢?

2.要求別人做的連自己都不做,誰又會服氣呢?反之,如果從政者身體力行,大眾自然信服效法。

3.所以,孔子認為正人靠的不是權威,而是靠德行的感召力。

4.但是權威也並非無用,因為有權威者自然成為大眾所重視的對象,權威有使道德影響力更加彰顯的作用。這就好比貴重的東西若加以精美的包裝則顯得更加昂貴。

(四)引經證成

1.正如第 10章所述,孔子雖具聖德,在不被見用時,也無法彰顯於世人。

2.又如孔子所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

3.一旦如第12章所說:聖人若居王位,就可以經世而後仁。

4.而如第11章所說:善人雖不及聖人,若得以為邦百歲,亦可以勝殘去殺。

(五) 若要正人,最好德位兼備

1.綜合這幾章可見:若要正人,最好是德位兼備,無德則失去根本,無位則失去憑藉。

2.德越高,代表自正其身的水平越高,則正人之效也越大。善人的正人之效是勝殘去殺,聖人的正人之效則是天下歸仁。

3.位並非人人可以求得,刻意求位反而有追名逐利之嫌,而德則人人可求,因為完全是自心的功夫。

4.如果真有德行,也必得其位。如《中庸》說: “故大德,必得其位。”“故大德者必受命。

5.孔子雖未被見用於當時,卻被尊為大成至聖,一直影響著中國乃至世界,豈非 受命得位達到極致啊!

(六) 總結: 善用位的影響力,正己更是要務

1.其實位的內涵很廣,也並非只限於行政地位。

2.例如父母對子女就是一種位,哥哥對弟弟也是一種位,老師對學生也是一種位,每個人相對他人可能都處於某種上位,有位就有位的影響力。

3.如果善用這種影響力,借用它傳遞智慧和仁義,這卻是人人可為的。

4.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所以真正的難度不在於有沒有位,而在於有沒有值得傳遞的東西。正己才是真正的要務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