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
棄也。」
<白話>
樊遲問怎麼樣做才是「仁」呢?孔子說:「日常起居要態度端莊,執行工作或任務的時候要有恭敬、謹慎的態度,和人交往的時候要忠心誠懇。雖然到了未開化的蠻夷地區,也不可背棄前面為人處事的態度」。
<文義>
1.居處恭:日常起居態度端莊。
2.執事敬:執行工作或任務恭敬、謹慎的態度。
3.與人忠: 和人交往忠心誠懇。
4.夷狄: 未開化的蠻夷地區。
5.不可棄也: 「棄」背棄 , 不可背棄為人處事的態度。
<思惟提綱>
1.請回顧《論語》中“ 樊遲問「仁」有哪些篇章?
2.弟子問知、問仁,為何孔夫子的回答都不一樣?
3.本章孔子說實踐仁有哪三種方法?分別有哪些內涵呢 ?
4.「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三者的次第關係為何 ?
5. 孔子提出「恭,敬,忠」三個行仁準則之後,為什麼還要加上「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
一、引用經文及資料
1.《論語.雍也.20》: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2.《論語.顏淵.22》: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3.《論語.顏淵.1》: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4.《論語.學而.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5.《論語.里仁.5》: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6.《論語.衛靈公.2》: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二、重點摘記
(一)本章消文
(原文):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消文)
樊遲問怎麼樣做才是仁呢?孔子說:“日常起居要態度端莊,執行工作或任務的時候要有恭敬、謹慎的態度,和人交往的時候要忠心誠懇。雖然到了未開化的蠻夷地區,也不可背棄前面為人處事的態度。
(一)對樊遲的介紹
這一章原文很短,以下幾個重點作為一個解析跟延伸。第一個,我們對樊遲的介紹。
1.樊遲是孔子的弟子,大概比孔子少三、四十歲。
2.《史記》裡面也記載,孔子在公元前 484年齊國跟魯國的一場戰役裡面,魯國的季康子曾經派冉求率領左軍,然後,樊遲是率領右軍,所以樊遲是能夠帶兵打仗的,他常常擔任孔子駕馬車的任務。
3.我們知道六藝裡邊有一個禮、樂、射、禦、書、數。“ 禦 ”,就是控制馬車。4.古代控制馬車其實是很不容易的,當然這個禦呢也是控制馬車,也會拿來作為 一個控制、駕馭人的一個管理人的才能。所以呢,樊遲也是孔門弟子裡面算是很優秀的一個弟子。
(二) 《論語》中樊遲問仁、問知的篇章
再來要補充的就是《論語》裡邊有“ 樊遲問仁 ”,還有其它兩個地方,都是跟問“知 ”結合在一起的。
1.〈雍也.20〉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這是其中一章,另外一章是出現在另外一個地方。
2.〈顏淵.22〉
樊遲問仁。孔子說:“愛人。”問知。子曰: “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我們看到,以上包括這一章就有三處 “ 問仁 ” 的這個部分。
(三) 弟子問知、問仁,孔子的回答都不一樣
1.可能大家會有疑惑:面對弟子問知、問仁,而孔子的回答都不一樣?這是因為孔子因應弟子的根性不同,以及情境脈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回答。
2.關於問仁,
(1) 孔子對顏淵的回答
孔子在〈顏淵篇〉裡面回答顏回的是:“克己復禮為仁。”
克己復禮為仁,這是從仁的本質去回答,它涉及本心的根本問題,因為克己 ” 就是約束自己不當的私慾,約束自己本心不當的私慾,這是心法的根本的地方。
(2)孔子對樊遲的回答
樊遲問仁,說:“仁者先難而後獲”,或是這一章“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這些都是從實踐仁的方法去回答,也就是操作的實際面向。
3.總之,無論回答問仁有各種答案,但都不離開從仁的本質,以及從實踐仁的方法,兩個層次去回答。
(四)實踐仁的三種方法與次第關係
我們回到這一章,我們看到實踐仁的三種方法: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也就是恭、敬、忠。接下來就想問大家:恭、敬、忠,這三者有沒有次第的關係?
1. 實踐仁的三種方法
第一個:居處恭
我們看到居處恭是對自己,可以說要求自己,平時生活作息的時候,都要保持恭敬跟謹慎的態度。這麼做其實的目的不是為了要給別人看,而是要做給自己看,內心這樣恭敬的要求自己,才能後面臨事需要執事敬,對人的時候也要與人忠,這是第一個 居處恭,是對己的部分。
第二個:執事敬
執事敬是對事的部分,就是執行工作或任務的時候,或者你對自己的工作,有沒
有敬重的態度,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敬業的精神。
例如你的工作是產品的品管人員,對這一份品管工作有沒有敬重,如果品管不周到,產品出去可能害了公司的聲譽,甚至瑕疵的商品會害了人。所以我們看到很多汽車的剎車的品管不嚴,事實上也會出人命的,這個是有關於執事敬,對事的
部分。
那麼我再舉個例子,關於執事敬。譬如說
※醫療從業人員,你是醫生或護士,你的工作涉及到人命,你能不敬重嗎?
※教育從業人員,攸關學生的生命人格的成長,你能不敬重這份職業嗎?
所以執事敬是針對這個工作或職場的這件事情,如果任務的時候,應該要有一個敬業的態度。
第三:與人忠
與人忠,是對人的部分。我們看到有了前面的對己的居處恭,跟對事的執事敬,自然對人會與人忠,也就是忠誠待人,代人著想。
所以〈學而篇〉第四章,曾子就說: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就是說這個道理。
(五)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是內心的三種狀態
當然也有老師提到:這個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提到是我們人的內心的三種狀態,這樣的解釋也非常好。譬如說:
1.居處恭:是慎獨的內心狀態,也就是平日我們即使一個人獨處的時候,都不忘我們要自己保持著內心的恭敬的態度。
2.執事敬:是一個什麼樣的內心的狀態呢?就是對大事情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恭敬、會敬重;但是呢對小事的時候,我們就不敬重了,內心常常出現怠慢 的狀態。
3.與人忠,就是在面對別人的時候,常常出現內心自欺的狀態,待人不夠忠誠,只是做表面,所以常常要提醒自己,內心有沒有自欺的狀態。
以上所提到的這種內心的三種狀態來理解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也 一個非常好的解釋。
(六)“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非常的重要
再來我們要強調的一個重點,就是這一章裡邊最後這一句話 “雖之夷狄,不可棄也。”這一點也是非常的重要。
1. 兩個可能
大家也可以思維,為什麼要補上這一句話呢?以下我提出兩個可能:
第一個,就是在凸顯 “ 恭、敬、忠 ” 這三個行事準則,常常會在千變萬化的外在環境當中,無法確切地把握而放棄了、或丟失了,所以要非常、恆常地不放失,即使在一個千變萬化的外在環境中,都不放失“ 恭、敬、忠 ”這三個行事原則,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雖之夷狄,不可棄也。”它是預設了一個極端的處境,即使處於一個困頓的環境當中,依然不忘行持。
2. 孔子在惡劣的環境也不放失
所以《論語》裡邊〈里仁篇〉孔子特別提到: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所以恭、敬、忠這三個行仁的方法,都不可在任何極端惡劣的環境裡面放失。
所以我們看到,孔子在陳蔡絕糧還堅守仁德,所以才會講出 “君子固窮,小窮斯濫矣 ”這樣的警世名言。
(七)總結 :讀經典要用經典檢查內心
1.我們讀經典,最後都希望它能夠一定回到自己的內心來檢查一番,如果不這樣做,經典就是經典,我還是我,沒有什麼用處。
2.我自己在這三方面,都是有時做到,但有時又常不做到。譬如說:
(1) 居處恭
平日起居生活的時候,自己有時候就鬆懈了,常有怠惰之心,上班回家了,很累了,就打開電視,看些肥皂劇,這個都是自己在平日獨處的時候放鬆了自己。
(2)執事敬
就是我自己有沒有敬重的心來面對我的教育工作呢?有時候事情忙了,匆匆忙忙地去開會或去教書,就忘了我為什麼要開會,我為什麼要教書,失去了自己行持的宗旨。
(3)與人忠
◎因為常常事情很忙,就忘了教育呢應該是以學生為重,所以有時候學生來求教或者請問,常常會說自己沒空。
◎還有的時候跟同事相處的時候,常會因為自己的好惡心呢,而呈現特別喜歡某些人,或不喜歡某些人。
所以自己在修己、處事、待人方面,對於能否本著恭、敬、忠的這三個行仁的 態度或方法,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3.以上是我對〈子路篇〉第十九章的講解。大家與經典同行,與經典為伴,歡喜讀經典,用經典潤澤我們的心田,用經典改變你我的世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