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子路十三 第9章-1

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

<白話>
9-1 孔子去衛國,冉有駕車。孔子說:「人真多啊!」
<文義>
1. 適:往
2. 僕:駕車
3. 庶:眾多,指人口眾多。

<思惟提綱>
1. 在治國的“庶之”、“富之”、“教之”這三個階段中,夫子為什麼會先強調人口多這件事兒呢?
2. 對”庶矣哉”,管仲、墨子、孔子的看法如何?
3. 詩經中有哪兩篇讚美多子多孫的觀念?
4. 體會“庶矣哉!”所蘊含的夫子由衷的心意為何?

<義理解釋>

一、引用經文及資料

1. 蕅益大師《論語點睛》:卓吾曰:「一車問答,萬古經綸。」
2.《管子・重令》:「地大國富,人眾兵強,此霸王之本也。」
3.《尚賢上》: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為政於國家者,皆欲國家之富,人民之眾,刑政之治,」
4.《論語·子路·4》:「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繈負其子而至矣。」
5.《大學》:「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
6.《文獻通考》水心葉氏曰:「為國之要,在於得民,民多則田墾而稅增,役眾而兵強。田墾稅增,役眾兵強,則 ... 然則因民之眾寡為國之強弱,自古而然矣。…」
7.《詩經·周南·螽斯》:「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螽斯羽,揖揖兮。宜爾子孫,蟄蟄兮。」
https://www.epochtimes.com/b5/9/9/3/n2644615.htm
8.《詩經·周南·麟之趾》:「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麟之定,振振公姓, https://www.epochtimes.com/b5/16/2/18/n4643042.htm
9.《論語·衛靈公·28》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10.《書經》:「克昌厥後,斯文在茲。」
11.《論語·八佾·14》子曰:「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12. 錢穆《論語新解》:「道由人興,亦由人行。」

二、重點摘記
(原文):
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一) 本章白話解讀
本章和上一章一樣,也是講衛國的事兒。這是夫子第一次來到衛國,當時,弟子冉有為夫子駕車。夫子看到衛國城裡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很熱鬧的樣子,就感慨地說了一句:“這兒的人口可真多呀!”冉有聽夫子這麼一說,便馬上請教夫子:“人口已經很多了,那接下來該怎麼辦呢?”夫子說:“要使百姓富足。”冉有又接著問:“已經很富足了,那還要怎麼做呢?”孔子說:“要教化百姓。”
(二)總說本章的旨意
1.我們看,師弟之間一段極為簡要的對話,卻完整傳遞出古聖先王的治國之道,蕅益大師評點為“一車問答,萬古經綸。”
2.夫子引導弟子,若想治理好一個國家需要經歷三個階段:首先,人口要多,人多就說明國家政通人和、國泰民安,老百姓都願意來歸順。但光是人口多還不行,還必須讓百姓過上富足的日子。人多了,富有了,也還只是治國的基礎,最重要的是要教化百姓,讓百姓都沐浴在文化的光輝中、得到禮樂的潤澤,這樣天下才是真正的安寧祥和。
(三) “庶之、富之、教之”三階段,夫子為何先強調庶之?
我們先來看,在“庶之”、“富之”、“教之”這三個階段中,夫子為什麼會先強調人口多這件事兒呢?
關於國家人口多,
1. 管仲、墨子的看法
管仲認為:“地大國富,人眾兵強,此霸王之本也。”墨子也認為:“國家之富,人民之眾,刑政之治”
2. 孔子(儒家)的看法
當然,夫子要推行的是王道,而不是霸道;是仁政,而不是刑治。自然與管仲、墨子的治國理念大不一樣,但是在注重人口增多上他們是一致的。
(1) 〈子路篇〉第4章,夫子就說過:“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夫子認為,只要為政者推行仁政,老百姓就會拖家帶口從四面八方雲集而來,
(2)正如《大學》中所說的“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
(3)南宋思想家葉適也曾說:“民之眾寡為國之強弱,自古而然矣。”他詳細分析了人口眾多對於國家治理的必要性、重要性:“為國之要,在於得民,民多則田墾而稅增,役眾而兵強。田墾、稅增、役眾、兵強,則所為而必眾,所欲而必遂。”就是說人口多,生產多,賦稅多,兵員廣,那麼國力就增強,也就有能力進行救災、度荒。並且人均稅賦輕,人均承擔的國防任務也輕,老百姓日子就好過,國家也就容易管理,社會就更加穩定。
(四)引詩經說明:華夏先民多子多福的觀念
就一個國家來說,人口數量充足是富國強兵的基礎;就一個家族而言,人丁興旺就是家庭幸福、家族興盛的象徵。華夏先民多子多福的觀念,早在堯舜之世就已深入民心了,這種觀念在《詩經》中多有記載。比如,《詩經·周南》中的《螽斯》、《麟之趾》都是讚美多子多福、子孫繁昌的歌謠。
1.傳說螽斯之蟲能生九十九子,古人常用以比喻多子多福。
2.麒麟有蹄不踏、額不抵、角不觸的仁厚之德,被古人視為“仁獸”。《麟之趾》這首詩就是祝賀喜得貴子的人家,多子多孫,且子孫品德高尚,如同麒麟。
(五)“庶矣哉!”蘊含夫子的心意
再進一步來看,人口眾多也是一個國家生生不息、一切政治文化活動得以展開的物質基礎。
1.夫子在《論語·衛靈公》篇中曾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自有人類始,智德日成,文物日備,學思益進,道的興起與發展都離不開人。而人之所以為人,使命就是得道、傳道,就是繼承古聖先賢流傳下來的文化精髓。一個家族人丁興旺,就意味著傳承家風有了後人;一個民族人才輩出,燦若星辰的文化才能代代相傳,綿延不絕。
2.正如《書經》所言:“克昌厥後,斯文在茲”,後世子孫興旺發達,那麼,“郁郁乎文哉”的中華文化就可以透過一代代不間斷的傳承,含藏永駐于中華兒女子孫萬代的心中。這一切都要由人來擔當,由人來傳承。因此,從“道由人興,亦由人行”的角度,我們似乎可以更深一層體會到這句“庶矣哉!”所蘊含的夫子由衷的心意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