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
<今天進度>
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若是其幾也!
<白話>
魯定公問:「一句話可以興盛一個國家,有這事嗎?」孔子回答道:「不可以這樣簡單機械地去理解這句話」。
<文義>
1.「其幾也」中的「幾」,有多種解釋:
(1)朱熹和錢穆先生釋為「期望」,就是對一句話不必一定期望它產生如此這般的功效。
(2)李炳南老先生釋為「接近」,雖然不能說一言可以興邦,但是說一句有道理的話,可與興邦接近。
(3)楊伯峻先生釋為「拘泥」,即對「一言興邦」不要簡單、機械地理解。
<思惟提綱>
1. 您認為一個國家的興盛和衰敗是由什麼決定的?為什麼?
2. 孔子在本章舉了哪兩個例子來證明在某種程度上,一言的功效,可以接近於興邦或喪邦?
3. 如何理解這個「言」,「言語」會成為國家興衰的根本呢?
<義理解釋>
一、引用經文
1. 朱熹《論語集注》:幾,期也。詩曰:「如幾如式。」言一言之間,未可以如此而必期其效。
2. 錢穆《論語新解》其幾也:三字連上讀。幾,期望義。與下“不幾乎”,兩“幾”字義別。
3. 李炳南《論語講記》孔子對定公說:「言不可以若是」,一句話就把國家興起來,大概不如此,但是「其幾也。」幾字當近字講,較好。雖不能說一言興邦,然說一句有道理的話,可與興邦接近。
二ヽ重點摘記
(原文)
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
孔子對曰:「言不可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
曰:「一言而喪邦,有諸?」
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
(一)本章文義與消文
1. 定公,就是魯國國君魯定公,他向孔子請教問題。問:「一句話可以興盛一個國家,有這事嗎?」。「一言而興邦」,是一個古成語,大家都說一言可以興邦,定公有點不相信,或不理解,一句話就這麼厲害,就能夠興邦麼?
2. 孔子回答道:「不可以這樣簡單理解」。其中「其幾也」中的「幾」,有多種解釋。
(1)朱熹和錢穆先生釋為「期望」,就是對一句話不必一定期望它產生如此這般的功效。
(2)李炳南老先生釋為「接近」,雖然不能說一言可以興邦,但是說一句有道理的話,可與興邦接近。
(3)楊伯峻先生釋為「拘泥」,即對「一言興邦」不要簡單、機械地理解。
上述三種解釋都可以貫通。總的意思是,對一言興邦或喪邦,不可以簡單、機械理解,但在一定條件下它可以成立,或接近成立。
3. 孔子針對定公的提問,就藉機諫言,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 「大家都說:『做君主很難,做臣也不容易』如果知道做君主的艱難,而能慎重其事,這不就是接近一句話可以興盛國家了嗎?」。意思是,如果國君對這句話能夠採納而建立在內心,並能夠付之實踐的話,這一句話等於產生了「一言可興邦」的功效了。從中我們也感受到了孔子的「善教」。
4. 魯定公還不死心,繼續追問:「一句話可以喪失一個國家,有這事嗎?」「一言而喪邦」同樣是當時的一句成語。如果採納一個好的建議可以「一言興邦」,那麼「一言喪邦」的事難道也存在嗎?
5. 魯定公的疑問,又給孔子帶來了一個「諫言」的機會。孔子一開始的回答和前面一樣:「話可不能這樣簡單機械地理解」。接著孔子又舉了一個反面例子,將國君常想常犯的錯誤舉出來。孔子這樣說:「我再舉一個大家常說的話:『做君主沒有什麼別的快樂,只是我說任何話都沒有人敢違抗。』」孔子接著解釋說:「如果說的話正確而沒人敢違抗,不是也很好麼?如果說的話不正確也沒人敢違抗,這不就接近一句話便喪失一個國家了嗎?」
(二)本章深究
1. 這就是孔子與魯國國君魯定公的一次對話。這個對話意味深長,讓千年之後的我們仍然願意去揣摩其中的深深禪意。
2. 通常我們認為一個國家的興衰,涉及到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眾多方面,是一個國家綜合治理能力決定的。「一言之間」、「一言之微」,怎麼就可以決定一個國家的興衰呢?一個國家的興盛,可以表現為經濟繁榮、軍事強大、國富民足,社會安定,文化自信等等;國家的衰弱,與上述正好相反。
3. 但這些都是外在的表現,是外在結果的呈現,那麼它的內在根源、源頭在哪裡呢?孔子舉了兩個正反例子,證明在某種程度上,一言的功效,可以接近於興邦或喪邦。那麼如何理解這個「言」呢,言語是否真的成為國家興衰的根本呢?
4. 古人說:「言為心聲」,即言語表面上看是一句話,而實質是我們內心的見解。某種程度上說,見解決定一切,我們所有的苦樂,都是隨著見解的改變而改變。對個人而言,見解決定行為,行為影響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改變命運。
5. 而對一個國家或民族而言,國君對民眾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影響很大,而全民的主流見解和價值觀,決定了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及興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