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對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
<白話>
冉有退朝晚了,孔子問說:「為什麼這麼晚?」冉有答道:「因為有國政要處理。」孔子說:「那是家事吧!如果是國政,雖然我不在位當官,但會告訴我的。」
<文義>
1.冉有退朝:冉有當季氏的家臣,「退朝」謂退於季氏之私朝。
2.晏:晚。
3.有政:有國政討論,故退遲。
4.事:私事,指季氏的家事。
5.雖不吾以:雖然我不被用,不在位當官。「以」,用。
<思惟提綱>
1.從冉有退朝晚了,夫子與他的對話,您可以看出師弟之間的關係嗎?
2.孔子為何說冉有為季氏所忙的是「事」不是「政」呢?
3.孔子為何要糾正冉有,那不是「政」那是「事」呢?
<義理解釋>
一、引用經文及資料
二、重點摘記
(原文)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對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
(一) 冉子這個人
冉子就是冉有,是孔子的主要弟子之一。他雖不擅長跟孔子學習道德,但很擅長政事。他曾任季氏家的總管,專門負責財務。他因為幫季氏聚斂財貨,曾受到孔子的批評。
(二) 冉子與夫子之間師弟的關係
這一段是說:有一天冉有退朝很晚,來向孔子報到。孔子問:為什麼回來晚了?冉有回答道:因為有國政沒有處理完,所以延遲了。
從這段可以看出,大概冉有每天下了班都要來看望老師。今天雖然晚了,但也照來不誤。老師對他也非常操心,一見面就問他來晚的原因。可見他們師弟之間的關係是非常親切的,就像父子一樣溫馨。然而真正的故事卻在後半段。
(三) 夫子糾正冉有「其事也!非政」
1. 夫子關心學生的道業
冉有退朝比平時晚,孔子問他原因,冉有說:因為有國政沒處理完,所以回來晚了。對於具體是什麼內容,冉有並未多說,似乎也不想多說。
孔子畢竟是老師,老師既要關心學生的生活,更有責任關心他的道業。
2. 季氏家務是「事」不是「政」
聽了冉有的回答,孔子就知道冉有有糊塗的地方。這是因為冉有退朝之朝,指的是季氏的家朝。政之一字,專指國政。家族內務只能稱為事,不能稱為政,而且國政不能私議於家朝。
因此,不論冉有是將事誤說為政,還是他以為在家議政也無妨,總之都違背了禮。孔子隨即婉轉地指正道:你不應該說是處理國政吧,應該說處理家事。
3. 如果是國政,孔子會知道
如果是國政的話,我雖然不在位,但是我過去曾為大夫,從禮上講也應該有資格聽取國政。既然我沒有聽說,你也沒告訴我,想必不是國政,而只能是家事。別人的家事,當然我就不必知道了。
4.在家朝議論國政是違禮
事實上,因為季氏專魯,竊國為己,在家朝議政恐怕是常事。冉有作為其重要家臣也參與其中,其實也跟著走向了非禮。孔子雖然沒有直接說破,但是冉有應該能領悟到孔子意趣。
5.順著主人違禮並非君子之道
冉有擅政且為季氏所用,食人俸祿似不得不順著自己的主人。而這在孔子看來,並非君子之道。因為君子應謀道不謀食,不應該為衣食而屈就人非,也不應該只圖施展才幹而模糊道德界限。孔子自己的準則則是:“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這正是冉有所不及的。
(四) 結攝:孔子教人不昧自心,堅持明明德
孔子時代雖然已過去2500年,但做人的基本原則是不會變的。人如果為物慾所奪,為功名所累,亡失了真正的氣節,又怎能與天地並稱三才呢?孔子之教,正是教人不昧自心,堅持明明德以發揮大用,這才不致於將明珠投於污泥,將堯舜之資泯滅於凡情俗務之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