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 「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
<白話>
15-3 魯定公繼續追問:「一句話可以喪失一個國家,有這事嗎?」孔子回答道:「話可不能這樣簡單機械地理解。大家常說:『做君主沒有什麼別的快樂,唯一的樂趣,就是我所說的話無人敢違背。』
<文義>
1. 『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言為君別無可樂,唯一可樂者,無人敢違抗吾之言。
<思惟提綱>
1. 張居正怎麼說明「一言興邦」「一言喪邦」?從中可以體會什麼?
2. 老師怎麼說明「幾」的深意?
3. 老師引用了論語中哪些章節闡明孔子對「從政與學習正心」的看法?
4. 老師對今天進度做的結語?
讀誦/ 魏琳蓁老師 領讀 / 20 ’15”
子路篇 第15章第一天進度 ,慢讀、緊讀、背讀各10遍 ,共30遍
15-3 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
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
子路篇 第11章 ~第15章第三天進度,各讀5遍、串5遍,共10遍
11. 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
12.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
13. 子曰:「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14.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對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
15-1 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
15-2 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
15-3 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 「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 『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
<義理解釋> 王凱老師 / 8’26”
一、引用經文
1. http://m.haimiyuedu.com/xiaoshuo/m/6557403751959/lunyudaquanji/28.htm
張居正說:“夫邦之興亡,非細故也,而皆始於一言。《大學》所謂一人定國,一言僨事,意亦如此。人君審其所以興,鑑其所以亡,則可以永保天命而長守其社稷矣。
2. 《大學・11》…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
3. 《論語新解》錢穆先生說:“本章孔子專指在上者之居心言。後儒承之,以正心誠意為治國平天下之本。”
4. 《論語點睛》蕅益大師在《論語點睛》中註解說:“四個'幾'字一樣看,皆是容易之意。
5. 《周易正義[孔穎達疏]繫辭下》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6. 《論語・子張・13》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7. 《論語・公冶長・6》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
8. 《論語・泰伯・12》子曰:「三年學,不至於穀,不易得也。」
二ヽ重點摘記
一、前言
朋友們好,我們繼續學習《論語•子路篇》第十五章。今天我們作第三次講解。上一次我們分析了一言興邦或喪邦的正反面案例,對「一言如何興邦,一言如何喪邦」產生直觀認識。
二、進一步分析「一言而興邦VS一言而喪邦」
今天我們繼續作分析。一言而興邦或一言而喪邦,雖然從一言開始,但似乎再重要的言語或見解,只有在位高權重的君臣身上產生作用時,才會有與此相應的興邦或喪邦功效。
(1) 一言可興邦或喪邦的真正推動力量,就是我們的心念
張居正怎麼說?
張居正說:夫邦之興亡,非細故也,而皆始於一言。《大學》所謂一人定國,一言僨事,意亦如此。人君審其所以興,鑑其所以亡,則可以永保天命而長守其社稷矣。”
意思是?國家之興亡,雖然不是由某些細小、偶發的事件決定的,但都是從一言起始,並由言至行,增長廣大。《大學》中講,一人可以安定一個國家,一句話可以使整個事業失敗,也是這個意思。作為人君如果從這些言語所詮釋的見解中,審察正確的見解為什麼可以興國,不正確的見解為什麼可以亡國的道理,那麼可以保持與天命運行規律一致而不失江山社稷。
*從張居正所說,可以體會到?
從張居正的這段講解中,我們體會到,一言是否可以興邦或喪邦,是由人君對言語的審察、鑑別的功夫決定的。這種審察、鑑別的功夫,也就是正心誠意之功夫。由此我們找到一言可興邦或喪邦的真正推動力量,就是我們的心念,是我們內心的修證功夫。
(2) 正心誠意為治國平天下之本。
*《論語新解》錢穆先生說:“本章孔子專指在上者之居心言。後儒承之,以正心誠意為治國平天下之本。”
(3) 「幾」的深意
甲. 蕅益大師在《論語點睛》中註解說:“四個'幾'字一樣看,皆是容易之意。非常有意思的是,蕅益大師啟發我們要參這個“幾”字,並讓我們參閱孔子《易傳》上的這幾句話,從中體會到本章所要表達的更深一層的內涵。
乙. 四個“幾”,第一個“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第二個,“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第三個,同樣是“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第四個,“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這四個“幾”字,蕅益大師說,從整體上看,都是容易的意思。
丙. 善念感善果,惡念感惡果
《易傳》上說,“幾”是“動之微”,就是細微一動,那麼這個“微動”到底是什麼呢?如果能夠覺察到“微動”,就可以“知幾其神”,彷彿與神道相合,有神通一般,能夠預測吉凶禍福。這種“微動”是一種預兆,這種預兆最初是非常細微的。故這種“微動”,其實就是我們的剎那剎那的心念。當我們的心念微動的時候,即使沒有發出來,沒有行之於身口,吉凶禍福的因已種下,其果報雖未呈現,其實已是“因中果號”。
如果發出來的是善念,一定感招樂果;如果發出來的是惡念,一定感招苦果。能夠時時刻刻覺照到自己“微動”的心念,並努力斷惡修善,此人就算是有神來相助了。故命運不用去卜算的,能夠善於觀察並控制自己念頭的人,就是掌握命運的人。
丁. 心念與興邦喪邦的關係
我們把話題拉回來。蕅益大師說這四個“幾”字,一樣看都是“容易”的之意,背後有深深的禪意。對一言興邦或喪邦,如果我們不了解其背後的真正的“微動”、“預兆”是什麼,不知道是我們心念力量的推動,看上去好像一句話就那麼容易興邦或喪邦,其實很不容易;反過來,雖然說一句話就可以興邦或喪邦不那麼容易,但如果我們能夠“知幾其神”,能夠掌握“預兆”,控制心念,其實一言興邦或喪邦的事實也是非常容易成立的。
(4) 何為“政者,正也”?
《論語》中講為政,都說“政者,正也”,所謂“正”,包括了自正與正他。那麼什麼是“正”呢?就是我們的心念要正,心念正了,才可以身正。自己的心念正了,才可以正別人之不正。
(5) 從政VS正心
甲. 那麼何謂心念正呢?就是《大學》中講的“正心、誠意”。
乙. 在《子張十九》篇中,子夏說“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就是你當官出仕了,一定要不斷地學習,這個“學習”,就是學如何正心誠意,不斷覺悟,直至“內聖”。此章孔子其實是諫言魯定公,要不斷正心誠意,如果有了“內聖”的品德,“一言興邦”其實易如反掌。所以“內聖而外王”是儒家個人修養的最高理想。
丙. 反過來,當正心誠意功夫不到的時候,即“學”不夠的時候,不可以出仕。在《公冶長第五》中說到:“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孔子讓他的學生漆雕開去做官。他答道:“我對做官還沒有什麼信心。”就是做官還沒有到火候,孔子所以聽了很高興。
丁. 在《泰伯第八》中,孔子說到:“三年學,不至於穀,不易得也。”就是讀書三年還沒去做官,這是難能可貴的。也就是說,當我們的內聖之德不能與官位所匹配的時候,是不輕易去當官的。否則的話,德不配位,易產生“一言而喪邦”的悲劇。
(6) 把控剎那的念頭在善是為政的根本
孔子針對魯定公的提問,巧妙地將為政之道的秘笈告訴了他,即為政之道的根本在於為政者的心念 ——正心誠意之功夫。歷史上的興邦或喪邦都是這個時代的宏大事件,在這些宏大事件的背後,其實都是由看上去微不足道的“微動”之心念在有力推動。這些從內心深處發出來的剎那剎那之念頭,是善還是惡,是正還是邪,都需要為政者一生都要去學習、領悟和把控的。
好,今天先學到這裡,謝謝大家!(注:文字部分為講師手稿,與音頻稍有出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