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子路十三 第20章-1


20-1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20-2 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
20-3 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
為次矣。」
20-4 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白話>
20-1 子貢問孔子:「要怎樣做才可以稱為士呢?」孔子說:「對自己的行事能知恥而有所不為,出使四方諸侯之國,不辱國君所託付的使命,便可稱為士了。」
20-2 子貢再問:「敢問次一等的呢?」孔子說:「宗族的人都稱讚他孝順父母,鄉里中的人都稱讚他能行悌道。」
20-3 子貢再問:“敢問次一等的呢?”孔子就說:「講話必定信實,做事必定果
斷,做起事來像石頭般態度強硬,卻不知權宜變通,這是氣量有點不足的小人。這也可以算是次一等的士。」
20-4 子貢再問:「當今從政的人是怎樣的人呢?」孔子就說:「哎呀!這些人像
   是量器、竹器一樣(只能承載少量的東西,才識淺薄),怎麼稱得上士呢! 」

<文義> (僅就20-1部分)
1.士:在古代貴族中位於最低層。是社會知識分子的通稱。
2.行己有恥:己之行事,能知恥而有所不為。
3.使於四方:出使於各國。
4.不辱君命:不辱沒國君託付的使命。

<思惟提綱>
1.本章的章旨為何?
2.子貢「善問」,何以說?我們要學會善問,為什麼?
3. 何謂「士」?其在歷史上的演變為何?
4. 孟子說「士,尚志。」,請試著解釋?

<義理解釋> 
一、引用經文及資料
1.《論語.顏淵.7》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以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2.《孟子.盡心章句上.33》
王子墊問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
曰:「何謂尚志?」曰:「仁義而已矣。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居惡在?仁是也;路惡在?義是也。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

二、重點摘記
(一)本章章旨
〈子路篇〉第二十章 “行己有恥”章,這章是在講孔子討論這個“士”,它有三個層級的高下之別。

(二)原文及白話解釋
1. 原文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2. 簡譯
子貢問孔子: “要怎樣做才可以稱為士呢?”孔子說:“對自己的行事能知恥而有所不為,出使四方諸侯之國,不辱國君所託付的使命,便可稱為士了。”子貢就問道:“敢問次一等的呢?”孔子說:“宗族中的人都稱讚他孝順父母,鄉里中的人都稱讚他能弟,也就是能尊敬長輩。”子貢再問道:“敢問次一等的呢?”孔子就說:“講話必定信實,做事必定果斷,做起事來像石頭般態度強硬,卻不知權宜變通,這個是氣量有點不足的小人。這也可以算是次一等的人。”子貢就說:“那當今從政的人是怎麼樣呢?”孔子就回答:“哎呀!這些器量,又更小了!像是量器、竹器一樣,只能用以承載淺薄少量的東西,才識相當的淺薄,又怎麼能夠稱得上士呢! ”
以上是這一章的原文跟白話翻譯,這一章其實有很豐富的內涵值得我們去解析。

(三)子貢的善問
我第一個要解析補充的部分是有關於子貢這個善問的弟子,他常常一直問下去。
1.子貢的善問也出現在〈顏淵篇〉
這一章的問法就跟〈顏淵篇〉裡面提到的子貢問政,孔子回答說: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就要接著問:“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孔子回答說:“去兵。”子貢再接著問: “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孔子又回答:“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2.要學會善問
我們要學習子貢這樣的一個善問,一路這樣問下去,很多的一些理路會越來越清楚。

(三)何謂士
1. 孔子之前的士是政治階級
古代孔子之前的士、君子都是階級的意涵,政治階級的意涵。
2. 孔子以後,士注入德行內涵
但是自從孔子以後將士注入了德行內涵。所以這一章顯然是凸顯的是有政治階級意義再加上德行的意涵,所以才有這個問答。
3. 孔子的出生是士的階級
孔子是大夫之後,因為孔子的父親叔梁紇被封為魯國的陬邑大夫,因為孔子也不是嫡長子,所以他也沒有繼承大夫的這種資格,所以呢,他是屬於次於大夫階級的士的階級。
4. 士,尚志
(1)所以問到這個士,是剛剛提到經過了孔子注入了德行的內涵以後,經過了孟子在〈盡心章〉的裏邊說:“士,尚志。”就是士這個階級是以有志向為執志的。
(2)“士,尚志。”也就是說,士到底是從事什麼樣的工作呢?孟子就接著回答說:“仁義而已矣。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3)所以,士就是懷抱著聖賢的仁義理想志向,從事仁義之道的人。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從事仁義之道的人,所以這樣的士,這樣才稱為所謂的士。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