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子路十三 第20章-2
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
<白話>
子貢再問:「敢問次一等的呢?」孔子說:「宗族中的人都稱讚他孝順父母,鄉里中的人都稱讚他能行悌道。」
<文義>
1.弟:去聲,通「悌」。
2.其次:若人知有自己,便做不得無恥之行。此句,便是士之根本,三節,祇是 前必具後,後不具前耳。(藕益大師《論語點睛》)
<思惟提綱>
1. 您覺得當一個使者要具備哪些條件?
2.「行己有恥」為什麼是擔任使者的一個必要的條件?
<義理解釋>
一、引用資料
1.《論語·憲問·26》蘧伯玉使人於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2.《中庸·20》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二、重點摘記
(原文)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一)今天主題:談當使者的條件
好,講完了 “士”,我們再進入到我們的原文,跟「出使」這個問題就是出使的條件,成為當使者的一個條件。
1.所以在這裡我就補充《憲問篇》另外有一篇跟出使的使者有關的原文,就是孔子到衛國,然後蘧伯玉是衛國的大夫,孔子到了衛國之後,蘧伯玉這位衛國的大夫聽到孔子來到了衛國,蘧伯玉就派人去訪問孔子,使者他到了孔子的地方。“孔子與之坐而問焉”,就請他坐下來,“夫子何為?”你的主人蘧伯玉先生他到底平時都在做什麼呢?使者回答說:“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我們的主人他是一直想要減少自己的過錯,但是都不能做到。哇!聽到這句話,使者出去的時候,孔子讚歎道:“使乎!使乎!”也就是說,真的好個了不起的使者啊!好個了不起的使者!
2.《憲問篇》這段蘧伯玉使人於孔子,這一章裡面其實這個出使的人,他這樣 “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這樣一個回答,他是能夠增長主人的德性,而不是炫耀主人的才華、或者能力、或者名利。所以孔子才會讚歎 “使乎!使乎!”真是一個了不起的使者。
3.這是一個使者充滿智慧的一個回答,可是這個智慧的回答他也不造作,他就是把他的主人平日在做的行為裡面如實的表述出來,這個也就是我們看到一個擔任使者的一個條件,他到底在應對進退的過程當中他要回答什麼,這個是我們可以進一步思維的。
(二)「行己有恥」是擔任使者的一個必要的條件
1. 因此,回到我們本文為什麼這裡擔任使者,出使的人他要行己有恥,換言之,行己有恥是擔任使者的一個必要的條件。
2. 關於行己有恥,關於這個羞恥的恥,事實上《中庸》裡面也有孔子的一句話,說:“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也就是因為使者代表國家,洞見觀瞻,國家的尊嚴跟顏面都在你身上,如果你不知恥,其實會有辱國格跟君命。
3. 就像孔子在擔任夾谷之會的兩君會盟的使者,如果當時他受迫於齊君,夾谷之會就變成喪權辱國的會盟。所以使者能不能保住國格跟君命,就變成非常非常的重要!
4. 我們再把層次往低一點,其實每一個人都有擔任使者的角色的。比如說,我們是中國人,我們到外國去,我們總得檢點一下我們自己的行為,要行己有恥,否則丟臉如果丟到外國去,不僅羞辱自己也羞辱國家。
5. 例如我的學生,他到外國去交往,或者留學,在臨行的時候我都會跟他說:「你代表本系或本校,你不只是你。」
6. 那換言之,我們都有可能擔任戶外使者的角色,只要出門在外,都是提醒自己,要行己有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