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子路十三 第27章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白話>
孔子說:意志堅強、行為果斷、性情質樸、說話遲鈍,這四種品德的人近如仁人。
<文義>
1. 剛毅木訥:王肅曰:「剛,無欲。毅,果敢。木,質樸。訥,遲鈍。」與巧言令色相反。
<思惟提綱>
1.請試著引用前面的篇章來解釋“剛”、“毅”、“木訥”?
2.為什麼要“欣賞剛毅木訥,辨別巧言令色”?
3.為什麼說”剛毅木訥,近仁,但並不就是仁本身”?
<義理解釋>  夢秋 老師  10’/17”
一、 引用經文及資料
1.《中庸・31》:「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
2.《論語・子罕・25》:「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其志也」
3.《論語・公冶長・11》:「棖也欲,焉得剛?」
4.《中庸・20》:「力行近乎仁」
5.《論語・泰伯・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6.《論語・子路・22》: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善夫!『不恆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7.《論語・為政・9》: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8.《論語・憲問・27》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9. 程頤《河南程氏遺書卷第十五》64:「剛毅木訥」,何求而曰一作以。近仁?只為輕浮巧利,於仁甚遠,故以此為近仁。此正與「巧言令色」相反。
10.《四書藕益解》蕅益大師:“不是質近乎仁,只是欲依於仁者,須如此下手耳”。

二、重點摘記
(一)第27章原文
各位同學大家好!今天我們一起共學子路篇第27章,一起恭誦原文。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二) (注釋及消文)       
孔子說:“剛強、堅毅、質樸、謹慎這四種品質接近於仁。”(楊伯峻解釋說“訥”是言語不輕易出口)。 
(三)解釋”剛”
1.首先來看“剛”,“剛” 就是剛強不屈。一般我們會認為仁是善良柔軟的,這裡卻首先提出了“剛”這一個德。那麼,“剛”在“ 近仁”的過程中到底是指什麼?有什麼作用?張居正說:“資禀柔懦而萎靡者,不勝其物慾之私(天性柔軟懦弱的人就戰勝不了物慾、私慾)”“仁者治亂,而弱者縱之,柔弱者德之賊也,非剛強不能仁”。一個真正能學習仁德的人一定得有不屈於物的堅毅的品質,不柔懦,這樣在身體力行之際,才不易為外物所動,輕易的改變了志向。
2.《中庸》上說“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就是說有了剛這個的德,才能牢牢執持志向不變。
3.“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其志也”,說的就是仁者的志向堅定。所以,學仁的過程中一定要靠剛德的輔助,才能任遇何境而不失宗旨。
4. 孔子說“棖也欲,焉得剛”。這又指出了“欲”和“剛”的關係,一個人慾望多,就剛不了。
5.趙又春在《論語真義》上說:“剛者無欲”是指不做非分之欲。非分的慾望,會損害他人的利益。一個人真有愛人之心的仁人,就會堅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宗旨,自覺的約束自己的慾望,用「剛」幫助自己去私慾、強恕人,不為外物所動。
6.梁啟超有一篇文章談到“剛毅”,
(1)說泰西多出剛毅之人,泰西,過去是指西方國家,他們多出剛毅的人。有人說是由於天氣沍寒,軀幹堅實,土地磽確,非勤勉不得食。也就是說有人認為剛毅是因為他們那兒生存環境惡劣造成的。
(2)梁啟超說“可能有這個原因,但根本原因卻並不在此。一個人有剛毅之行,是因為有剛毅之質。”那麼,什麼是剛毅之質呢?曰:“慈也,信也。”剛毅的本質是由慈心、愛心、信念、信心構成的。
(3)他以西方傳教士為例說:他們愛人如己、確信其道、痛苦不避、死生不易、必達其志而後已。存此心不喪,有這樣的心志,想不剛毅,都不可能。“由此可見,剛毅是心志之力,慈與信實其原質也”。
(4)也就是說,一個人不夠剛,還是因為他的仁愛之心不夠篤厚,學仁的志向不夠堅定。
(5)反過來說,如果有一個人強忍有力,意志堅定,但他的作為卻不源自於慈愛之心,而是出於嗜欲之私,那就更麻煩了,在歷史中也很多這樣的公案,剛毅之人又嗜欲、又利欲熏心,這樣的人造成的禍害就更大了,通常的結局都是身喪國敗。

(四)解釋”毅”
1.再看“毅”,毅就是果斷不游移。仁者必有勇,週窮濟急,殺身成仁,這都需要毅者的果敢。《中庸》上說“力行近乎仁”,《劉氏正義》認為力行就是剛毅。
2.《論語》上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說的就是這個毅,他可以讓“剛”長期堅持下去。任何事情想要取得成功都需要堅持。
3.《論語》上說:“人而無恆,不可以做巫醫”,“不恆其德,或承之羞”。人要是沒有恆心,連巫醫都做不了,什麼事都半途而廢,羞辱也會常隨身後。而能做到有恆,必須要先具備剛毅。

4.有了剛毅的內在,才會有行為上的質樸、言語上的謹慎。剛毅是內在根基,木訥就是外在的表現。
(五)解釋“木訥”
1.“木” 就是質樸無華”;仁者不尚華飾,不注重裝飾自己,所以說木者近仁。“訥”就是言語遲頓、訥訥然如不出諸口,看起來有些遲鈍。“木訥近仁”,木訥是靠近仁德、是美好的。
2.可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多人都不喜歡、也欣賞不了木訥。假如今天我們有幸和顏淵做同學,看到顏淵聽老師講話一整天,不違如愚,我們就只會覺得“如愚”卻看不出他近仁的特點。所以這個問題很要命,木訥近仁,可是我們大部分人都沒有智慧去喜歡有這個特點的人!
3.我們都喜歡華麗的人、喜歡聽恭維的話,喜歡看討好的臉色,喜歡自己提出問題,別人迅速回答,因為這樣才顯得重視自己。我們也不喜歡別人說我們木訥,每當有人說“這個人怎麼這麼木呢!”這都是表達不喜歡這個人。現實生活中,巧言令色,是世人所喜歡的;剛毅木訥,恰恰為世人所厭惡。 
(六).欣賞剛毅木訥,辨別巧言令色。
1.那麼,木訥的人到底是怎麼回事?又是怎麼近的仁呢?木訥者以真樸立其心,木訥的人心裡存的是真誠樸實,不飾偽,不售欺。
2.《論語》上說:“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君子是以說得多而做得少為羞恥的。
3.君子不輕言怠行,因為“放言容易力行難” 。放言容易,所以要木訥;力行難,所以要剛毅。換句話說,剛毅木訥就是要力行實踐。
反之“巧言令色”則完全與力行實踐背道而馳。所以,我們學仁要有正確的見解:什麼是真正的仁?什麼是近仁?“剛毅木訥”而非“巧言令色”。我們要學會正確的標準:欣賞剛毅木訥,辨別巧言令色。
(七) 剛毅木訥,近仁,但並不就是仁本身
1.有一點很需要注意:“剛毅木訥”這四種品質是近仁,並不就是仁本身。程子說:“以四者為質則失之也,但只為輕浮巧利,於仁甚遠。”也就是說針對人們喜歡“輕浮巧利”的特點,孔子提出“剛毅木訥”才是更靠近仁德的。
2.《四書困勉錄》上說:“春秋之末,漸成一利口世界。莊子以利口談理,戰國策以利口議事,這是夫子所以思木訥之近仁。
3.那麼思剛毅者又是為何呢?以其鄉愿多也”。因為不能夠堅守信念,隨波逐流的老好人太多了,所以夫子又提出剛毅。剛毅近於高明,木訥近於沉潛,雖各得一偏,然二者絕無取巧習氣。
4.蕅益大師說:“不是質近乎仁,只是欲依於仁者,須如此下手耳”。也就是說,學仁從對治自己的巧言令色下手,從“剛毅木訥”這四個字學起更靠近。但圓滿的仁者可不只有這四個特點,卓吾雲:剛毅木訥都是仁,但仁真正圓滿時,則並不剛毅木訥。仁者必有言,而且質樸也文質彬彬,剛毅但威而不猛。 
(八)結論:
       孔子說:“仁為心德,人人所固有,但是資禀柔懦者,不勝其物慾之私;文飾而口辯者,每蹈於外馳之失”。資禀柔懦,就需要剛毅來對治:剛者,強勁而不撓;毅者,堅韌而不餒,就可以戰勝物慾之私。“文飾而口辯、蹈於外馳”,這就需要木訥來對治:木,質樸而無華;訥,遲鈍而不佞。木訥就不外馳,心不馳於外,自然能存於內,豈不與仁相近乎?張居正說“剛毅木訥”這四樣資質,若加以自強不息的學習,則天理易於純全,必將與仁為一矣!願我們都學會欣賞剛毅木訥的美,並藉此走向仁德!

(注:文字部分為講師手稿,與音頻稍有出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