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車,必正立執綏。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
<白話>
上車時,一定要端正站住,手拉上車的繩索。坐在車內,不回頭看,不大聲說話,不親手指物。
<文義>
1.綏:用來攀援登車或下車的繩索。
2.內顧:在車中回頭看外面。
3.疾言:說話高聲而又快。
4.親指:用手指來指去。
<思惟提綱>
1.孔子升車(上車)“必正立執綏”,有什麼作用(內涵意義)在?
2. 孔子乘車時能做到“不內顧”“不疾言” “不親指”, 各有什麼作用?我們能做到嗎?
3.您覺得乘車的禮節應該有什麼的精神內涵?
4. 如何將禮儀實踐和日常生活融為一體, 做個不要讓人討厭的人?
學習本章後,您得到那些啟示?
<義理解釋>講師: 夢 秋9'46"
一、引用經文
1.《論語˙學而˙15》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2.《禮記曲禮選講講記》曲禮曰: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
3.《四書集解釋義》禮曰:「顧不過轂。」三者(內顧、疾言、親指)皆失容且惑人。
4.《論語•為政•4 》:從心所欲, 不逾矩”。
5.《大學•1》:“所薄者厚,所厚者薄”
6.《大學•6》:誠於中而形於外”
7.《閑情偶寄•頤養部》 李漁著 :“….繪出一幅時哉聖人,宜乎崇祀千秋,而為風雅斯文之鼻祖也。 ”“風雅斯文之鼻祖”
二、重點摘記
原文:
升車,必正立執綏。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
(一). “升車”
1.“升車”呢,就是上車。
2. “綏”,是指設在車上的繩子,上下車的時候,駕車的人遞給乘車的人。
3. 孔子上車的時候,接過這個繩子之後,必定會先正立站好,然後再拉著這個繩子,安安穩穩的上車。
4. 古人說:“君子的莊敬無所不在,升車則見於此也。”
5. 我們現在可以選擇的交通工具有很多,我們無法想像在春秋時期的馬車,那是相當的珍貴,那時候一個國家的強盛衰弱,甚至都用兵車的數量來表示,比如說“道千乘之國" 君子的莊敬無所不在,升車則見於此也。
6. 《說文》當中呢有一句話說:“君子德車。”意思說:只有君子才能登車,而且登車也有著嚴格的禮儀。因為稀貴,那有的人修養不夠,乘車的時候,就會顯露出耀武揚威、招搖過市的樣子;那夫子不然,他嚴格的遵守禮儀,謙虛低調,一定會端端正正地站好,拉住繩子謹敬的上車。
(二). “不內顧”
“不內顧”,就是說:上車之後不要往後看。車上的空間小,在狹小的空間裡你往後看,後面人的就會不安,會疑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三) “不疾言”
1.“不疾言”呢,就是說:不要急急忙忙的高聲講話。
2.在車上要“安定辭”。不安定,就會擾亂別人的心,尤其不能擾亂駕駛人員的心,因為駕駛員一分心,就容易出事。
3. 親身實例分享:
(1).一次我開車的時候,旁邊有人忘記了帶什麼東西,他突然想起來,就“哎呀”一聲,我嚇了一跳,趕快踩刹車,等明白了他是忘記了東西的時候,已經被嚇出了一身冷汗。
(2).所以呢,車上不要特別著急的講話,因為開車的人全神貫注,就會以為發生了什麼緊急事故。“不疾言”呢,也就避免了驚擾別人。
(四). “不親指”
1. “不親指”,就是指不要用手指指點點。不要在車上指這指那,不要向車內指,也不能向車外指。
2.向車內指,車裡的人就有疑惑了;向車外指,車外的人也不明白你要幹什麼,同樣會產生疑惑。
(五).做個不要讓人討厭的人
1.“內顧”、“疾言”、“親指”,這三者都會失去乘車應有的禮儀,而且也讓別人感到不安,“失容,且惑人”;而“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這是孔子在車裡的樣子。
2. 夫子的生命呢,一直在內仁外禮的攝持下,極度的謙恭寧靜,他走到哪兒,哪兒就會被他所具備的禮的精神安頓下來,顯得井然有序。
3. 禮的精神一定包含著對自己的克制,克制自己的不代人著想,克制自己的隨心所欲,克制自己的自私和放逸。
4. 把對自己最基本的克制做好了,先做一個不要讓人討厭的人,才能在人群中立足,這也是最基本的做人。
5. 所以說:什麼是“禮”?“禮”,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任何情境下,無時無處不在的身心修煉,也是我們想要達成君子人格、聖賢人格的必經之路。
(六). 把禮儀實踐和日常生活融為一體
1.《論語》的《鄉黨篇》和其它的篇章很不一樣,它除了最後一節呢,都是在記錄孔子的生活細節。
2. 很多人認為:讀《論語》,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這一章;那我個人認為:這一章非常重要,無可替代。
3. 因為這一章呢,它就是夫子的身教,他把禮儀實踐和日常生活融為了一體--禮儀日常生活化,日常生活禮儀化。
4. 再一個,透過對外在的禮儀形式,我們漸漸探索聖人的內心心法的時候,可以真實的體會到:君子人格呢,就是經由內仁外禮的在體態、心態上的表裡共建,鑄造出來的。
(七). 民族文化的偉大
1.《鄉黨篇》的學習,讓夫子之道、夫子之禮,不再是一種理念了,而是在生活中得到了聚焦和凸顯,從起心動念、一言一行,到做人辦事、養生閒居,一切行為無不是禮。
2. 內化為生命的習慣,那就是“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聖人氣象。
3. 最初,我備到這一篇呢也覺得吃力;可是學到後來,越學越美。
4. 這一篇《鄉黨》,就像是夫子的生活素描。無法想像,要多麼善巧的畫師,才能畫出來,就是用演員技藝演,也要下很多的功夫;可是夫子的弟子們,寥寥數語,就精細地勾勒出來夫子眾多的生活細節、精神氣象。
5. 儘管其中記載的風俗習慣、日用器物、服飾制度,我們有些生疏,但是通過弟子們的描述,我們知道了:兩千年前就有一位叫孔子的人,他怎麼走路,怎麼穿衣服,怎麼吃飯,怎麼講話,以怎樣的面貌面對不同的人。所以我們說,夫子的弟子們真是歷史上最善於學習的一群人。
6. 他們的學習能力讓人驚歎,他們用精細的筆觸記錄了一個中國人:他活的如此精緻、美好,活出了我們全天下的華人都想活出的狀態;他是有著這麼遼闊而又精緻的人生;他又不是一個神,而是我們民族的聖賢教育孕育出來的一個人,印證了我們民族文化的偉大--可以孕育聖賢;他也告訴我們,人人照著學,皆可為堯舜。
(八). “所薄者厚,所厚者薄”
1. 現在的年輕人都愛美,要時尚。都愛在服裝、美容方面裝扮自己,可是是否適中、恰當?標準在哪?就不那麼清晰了。
2. 我們是不是真會講話,真會穿衣服,真會吃東西呢?真的知道生活禮儀嗎?待人處事各種情況之下,該有怎樣的立場,該有什麼樣的態度,我們是否都有明確的標準呢?就算是有人學到了很高的學歷,取得了很高的社會地位,也不見得與人相交都能夠恰當適中,所以說,這個禮是我們人人都需要學習的。
3. 精細的生活一定要重視禮,要注意自己的心態、容貌、態度、語言,要呈現出溫和和恭敬。行儀、舉止,面色,這麼大的事都可以忽略,卻只注重描眉畫眼、穿衣打扮,這就是“所薄者厚,所厚者薄”。本末倒置的努力,也不會帶給人長久的美感。
(九〉.結攝
1. 真的願意美,就讓我們學學孔子、看看孔子,做一個有深度美的中國人,內仁外禮,自我節制,溫良恭儉讓,走到哪兒,就把光明、溫暖帶到哪兒。
2. 孔子美得這麼適中合宜,思需必濟,毫釐不差,這樣的“誠於中而形於外”,可以說,他才是“風雅斯文之鼻祖”,五千年文化孕育出來的,最美的中國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