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先進十一 第2章-2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遊、子夏。
<白話>
以品德稱道的,是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能說話講究道德的,是宰我、子貢。能治理國家政事,是冉有、季路。文學方面可稱道的,是子遊、子夏。
<文義>
1. 德行:善良的品德操行。

2. 顏淵: 顏淵名回,字子淵,魯國人。是孔子門下較年輕的學生,也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
言行舉止、優點和特質有:一、不違如愚 . 二、聞一知十. 三、無伐善、無施勞
四、好學. 五、不遷怒、不貳過. 六、敬事行仁 七、安貧樂道. 八、用行舍藏.
九、追隨孔子欲罷不能. 十、不惰. 十一、進而未止. 十二、德行第一.
十三、對孔子之說無所不說. 十四、視師如父. 十五、幽默. 十六、孔子痛失顏淵.

3.閔子騫: 閔損字子騫(公元前536~487年),春秋時魯國人,孔子弟子,少孔子十五歲,生於西元前五三六年。稟性至孝,少年時常為後母虐待,冬天用棉絮做衣服給親生的兩個兒子穿,用蘆花做衣服給子騫穿,使他冷得無法替父親駕車,他父親知道此事,要把後母趕走,子騫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遂止。從此後母頗受感動,便待他和兩個親生兒子一樣,鄉里傳為美談,其孝名聞於當時。

4. 冉伯牛: 冉氏,名耕,字伯牛(公元前544)。春秋末年魯國(今山東曲阜)人。生於魯襄公二十九年,卒年不詳,少孔子七歲。出身貧寒,與冉雍同宗。孔子為魯司寇,行攝相事,曾使伯牛為中都(今山東汶上西)宰。孔子周游列國,他始終相隨。孔子周游列國返魯后不久,他得了“惡疾”,從此一病不起,先孔子而死。

5. 仲弓: 冉雍(公元前522) 冉氏,名雍,字仲弓。春秋末年魯國(今山東曲阜)人。生於魯昭公二十年,卒年不詳,少孔子二十九歲。出身寒微。早年拜師孔子,隨孔子周游列國。回魯后的第三年(魯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四十一歲的仲弓當上了季氏家族的總管,並曾向孔子問過政。

<思惟提綱>
1. 這一章就是著名的孔門“四科十哲”,是那“四科”那“十哲”?
2. “德行”都是居首,因為德行是根本, 它對我們生命有何饒益?
3. 請問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四人的行誼為何?給您什麼樣的啟示?

<義理解釋> 講師 : 蔡忠道老師 / 12’15”
一、 引用經文
1. 《史記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傳第七》:“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異能之士也。”
2.《鹽鐵論》:“七十子皆諸侯卿相之才”
3. 《史記》:“不食污君之祿”
4.《論語•雍也•8》:“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5.《論語•雍也•4》: “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6.《論語•雍也•1》:可使南面”

(原文)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遊、子夏。

二、重點摘記
(一) 四科十哲
1. 這一章很特別,在這一章的章首並沒有“子曰”這兩個字,所以一般認為這個是孔子平常所提到的,然後弟子加以記錄,可能不是一個時間提及完整的內容,或許是幾次的言談之中,弟子最後總結整理出來的。
2. 這一章就是著名的孔門“四科十哲”,那孔門“四科”就是:德性、言語、政事、文學;那“十哲”就是這十位弟子,從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貢、冉有、季路,季路就是子路,還有子遊、子夏等,這十人。
3. 從孔門“四科十哲”可以看出,孔子對於弟子教育的方向,或者因材施教,而各成其器。就是我們都知道,孔子在教育弟子的時候,對於弟子的能力、偏向非常的清楚,那他們的優點、缺點也了然於心,所以可以針對各個弟子不同的才性、才氣,而成就他們的一種能力,那主要的就是包括德行、言語、政事、文學。
4. 《史記》的《仲尼弟子列傳》,司馬遷有說到,孔子弟子裡面“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異能之士也。 ”這個“異”,同異的異,就是特殊才能,就是出類拔萃的弟子有七十七人。
5. 東漢的《鹽鐵論》也提到:“七十子皆諸侯卿相之才”,這些有才德的弟子都是國家的棟樑之才,都可以作為諸侯的卿相之才。
6. 可見孔子教育的成果,是非常非常的高的,就是成就提得非常非常地高,成果斐然。這是第一個。第二個,就是說,在《孟子•公孫醜篇》裡面有提到說孔子兼有之,也是“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如果是孔門裡面最突出的四個面向,那這四個面向,孔子也都具備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
7. 那當然能夠教出這樣的弟子,老師也必須兼具各種的才能跟德行,所以孟子會從這個角度去體會。可見孔子本身,在學習上已經到達非常高的一個層次跟境界。
8. 談到孔子的教育,在這個《論語》裡面也提到,就是孔子教弟子叫“文、行、忠、信”。這個“文”就是這裡的文學,等下會再作解釋;“行、忠、信”,這個“行”也就是這裡邊的德行;“忠、信”這兩個,應該是非常重要的實踐德行的一種內涵。
9. 所以有包括文學、包括典藉的學習,也有包括德行的實踐,那這個德行的實踐,主要是以“忠、信”這兩個為主,那這個也可以作為這一篇相互參證的一個篇章。
10. 關於“孔門四科”,在順序上有一些不一樣,我們剛提到的司馬遷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裡面就它的順序是:德行、政事、言語、文學。這不同的順序,其實有不同的系統。就是這四個,應該是孔門裡面我們說弟子最主要的成就,那當然也是孔子教育弟子非常重要的一個方向。


(二)德行科
1. “德行”都是居首,因為德行是根本,這個應該大家學習《論語》或者儒家,應該是沒有什麼問題。
2. 儒家主要學習的,其實是一種實踐的學問、生命的學問,所以要把這個知識內化成自我生命的內涵。用這些聖人的教誨,來饒益我的生命,豐富我生命的內涵,楷定我生命的方向,這個都是“德行”的內容。所以“德行”是根本,“德行”是第一。
3. 相對於“德行”,“政事”,如果是《史記》的順序的話,“德行”是內聖之學,“政事”就是外王的功業,就像《學而篇》,接著就是《為政篇》一樣。

(三)言語科
1.“言語”是對事理的一種洞察,因為對事理的一種洞察,發而為具有說服力的言辭。
2. 在孔門“智仁勇”三達德的面向,是比較偏重於“知”,是對事理的洞察,以及一種
很到位的、具說服力的、有條理的一種言辭。這個是在不管是與人應對,或者是外交的一種
談判,乃至於宣揚老師的學說、孔門的學說,這個都是非常重要的。
3. 就自身的學習來說,對於孔子的教誨在實踐過程中深有體會,所以也才能成就這種具有說
服力以及動人的一種宣說。
4.所以“言語”有些會接在“德行”後面,也就是個人的實踐發而為具感動力的宣說;以及對
事理的洞察,發而為具說服力的言辭,甚至在外交場合上面能夠為國家貢獻心力。這些都是“言語”重要的內容。所以“德行”,接著就是“言語”。

(四)學習以文學為首,開展言語、德行、政事三科
1.“文學”,主要就是經典的研閱跟深入。我們知道,所有重要的文化資產,最後會化為經典
的方式承傳。或者說,經典是主要的承傳文化,或者聖者教誨最重要的一個根據。
2. 所以對於經典的一種深入的研閱,對於學說的保存,這個都是非常重大的,所以“文學”
就放在最後。
3. 學習的順序,其實是從“文學”開始的,也就是一開始不是趨入德行的實踐,而是把經典
學會、學懂、學到位,然後才能開展為“言語、德行、政事”等三科。
4. 孔門四科在順序上雖然會有不同,可是都包含了內聖外王之學,包含了學說的傳揚以及聖人之學的一種流傳跟弘傳,等等各個面向。

(五) 德行之首顏淵
1.“德行”的部分,“德行”之首是顏淵。那顏淵作為孔子的心子,孔子在很多時候是引為,
在孔門裡面比如說不管是好學,不管是用行舍藏,都是只有顏淵可以跟孔子相提並論。
2. 也是對於好學的一種持續不懈,學習的持續不懈,或者是面對外在際遇的進退出處,對於時
間或者是時機、分際的把握,孔子是引顏淵為唯一可以和他相提並論的知己。所以作為孔子
的心子,顏淵作為“德行”之首,應該是沒有什麼問題。

(六) 德行科閔子騫
1. 閔子騫是一個孝子,他也在二十四孝裡面。他不只是一個孝子,他的孝悌可以感動,就是對他一開始不是非常友善的這個後母。
2. 除此之外,閔子騫對於季氏,就是魯國三桓之一的季氏的一個招聘延攬,其實是婉拒的,那婉拒的原因是 “不食污君之祿” (《史記》)。
3. 所以在這個進退出處、仕隱之間的抉擇,實在是非常高潔的,是一種清廉高潔的情操。
4. 閔子騫在孝悌跟仕宦之間,也是抉擇得非常非常清楚,實踐得非常的深透。

(七) 德行科冉伯牛
1. 冉伯牛的事蹟比較少。不過,孔子曾經去探望冉伯牛,生病、染重病的冉伯牛。
2. 冉伯牛染了這個傳染性的疾病,所以孔子,在窗戶外面執著、握著冉伯牛的手說: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論語•雍也•8》)連講兩次,非常痛惜有德行的人,卻染上了惡疾。

(八) 德行科仲弓
1. 仲弓,我們在〈雍也篇〉裡面也讀過幾章他的事蹟。
2. 他出生微寒,父親可能在社會上的評價不高,孔子把他比喻: “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論語•雍也•4》)也就是說,他雖然出身不好,可是德行非常的高潔,不止德行高潔,而且有一種領袖群倫的領袖氣質。
3. 所以孔子說仲弓 “可使南面” (《論語•雍也•1》)。古代的君王是坐北朝南,所以南面就是君王之才。
這個是有關“德行”的這四位。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