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先進十ㄧ 第2章-3

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白話>
善說講道的,是宰我、子貢。(宰我辨析力很強,子貢說話善巧。)
能治國從政的,有冉有、季路。(冉有多才多藝,子路懂得軍事能辦政務。)
通曉經典禮樂的,是子游、子夏。(子游擅長禮樂 ,子夏傳承儒家經典,貢獻卓著。)

<文義>
1.言語: 能言善辯,論據充分,言辭條理而銳利。
也指善於外交辭令,出使應對之言。
2.政事: 有政治學識、政治方面的才華 而能從事政務工作。
3.文學: 對各種經典的研閱;指詩書禮樂典章制度而言。
<思惟提綱>
1.對情勢發展的洞悉能力,和善巧言語的表達有何關係?
2.為什麼在“文學”的部分,以子游、子夏作為代表?
3.孔子的言談中屢屢褒獎或者舉證弟子的成就,對您有何啟發呢?

<義理解釋> 講師: 蔡忠道老師 11分20秒
一. 引用經文
1.《論語•先進•18》 先進 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
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
2.《論語•述而•14》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 曰:「怨乎?」 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3.《論語•陽貨•21》宰我問:「三年之喪……。」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
4.《論語•雍也•6》曰:「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

二. 重點摘記 講師: 蔡忠道老師 11分20秒 (原文):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 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遊、子夏。 (一) 言語:宰我、子貢 ◎子貢 跟別人對話非常善巧 1.“言語”就是宰我和子貢。子貢我們比較熟悉〜 孔子說他“億則屢中”,後來成為一個非常成功的商人,就是對於 這種物價的起跌、這個漲跌,非常非常的敏銳。 2.那當然推而廣之,對於事理的發展,外在情勢事理的發展有一種洞悉。 因為有一種洞悉,所以在言語的表達上就非常非常地善巧, 也非常非常地到位。 3.比如說,大家在討論孔子繼續會不會留在衛國? 子貢就說,那我去問問孔子老師。他去拜見孔子老師的時候, 就問說:“伯夷叔齊怨乎?”在商末周初,兩位讓國,把國家讓給 兄弟的這個伯夷叔齊,有沒有什麼怨恨或遺憾呢? 孔子的回答說:“求仁得仁,又何怨?”就是他們追求一種 仁義的價值,也追求到仁義的價值,所以即使讓國餓死也是沒有 遺憾的。那子貢出來就說:“老師會離開衛國。” 4.因為孔子有他高遠的仁政王道的理想,在衛國是沒有實現的可能性。 所以衛靈公雖然也很看重孔子,可是並沒有要實踐孔子的王道。 可以見得就是說,子貢在跟別人對話的時候,其實是非常善巧, 非常善巧,問到該問的問題,可是又問得非常的委婉。

◎宰我 論辯時言辭非常有條理 1.宰我,後面我們會學到宰我跟孔子論辯“三年之喪”。 儒家主張父母過世之後要守喪三年,宰我提出不一樣的看法, 他認為守喪一年就可以了。 他提出的理由 : 第一個就是:君子要為禮為樂,學習禮樂,守喪三年,這麼長時間, 就會助長當時禮壞樂崩的這樣的一種狀況。 第二個就是:大自然的運行,一年就是一個循環。 所以基於這兩個理由,一個是效法自然運行的規則,一個是文化學習 的傳承,所以宰我主張守喪一年就可以了。 2.孔子提出不一樣的看法〜 這個我們後面會學習到孔子的一個論證,為什麼要守喪三年? 因為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有三年需要全然依賴父母親。 所以這個守喪三年就是回報這三年全然依賴的一種撫育之恩。 孔子的話就是“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說“三年之喪,是天下之通喪”。 3.宰我在論證論辯的時候,論據充分,言辭也是非常有條理而銳利。 那這兩位(子貢、宰我) 都放在“言語科”。 (二) 政事:冉有、季路 “政事”,當然就是政治方面的才華。 ◎冉求 多才多藝 孔子有一次談論幾個弟子對於從政的能力,認為幾個弟子, 在從政上面是非常有能力的。那這邊的冉求,就是冉有, 孔子說“求也藝”,就是藝術的“藝”,就是多才多藝的“藝”。 “於從政乎何有?”對於從政是沒有困難的。 ◎子路 果斷勇敢 子路是非常果敢,果斷的勇敢,所以對於從政也是極具才華。 那後來,冉有(冉求)就被季康子給重用,子路也在衛國任官。 (三) 文學:子游、子夏。 ◎子夏 承傳經典 關於最後一個“文學科”,就列了子游跟子夏。那子夏呢,是在孔子過世之後,講學西河,對於承傳儒家的經典,尤其是春秋的經典,貢獻卓著。子夏的這個傳經,後來延續到戰國晚期的荀子。所以子夏、荀子是儒門裡面,春秋戰國傳承儒家經典最重的兩位儒門的一個學者。 ◎子游 成就禮學 1.子游,我們比較不熟悉。不過,如果我們打開《禮記﹒檀弓篇》, 《檀弓篇》裡面,談論非常多喪禮的一種細節。那這個討論裡面, ,常常是以子游的回答,作為最後的準則。 2.可以見得,就是說子游在禮學方面,在喪禮或者是禮學方面, 其實是非常有成就的,也受到大家的敬重。所以有關喪禮的細節, 大家最後都會以子游的回答作為根據或作為標準。 3.我們知道孔子其實也是以知禮聞名嘛,所以禮學當然也是儒學裡面 非常非常重要的內容。所以在“文學”的部分,就以子游、子夏作為代表。 4.那剛剛也提過,這個“文學”比較接近今天的學術,就是各種經典 的研閱,它不是很狹隘的只是我們現在的文學創作。

(四)如何看待“四科十哲” 那這個是有關於孔門“四科十哲”的一個舉例。在這裡面,或許有幾個問題,我們也可以稍微提一下。 【第一個】: 為什麼只取這十個弟子呢? 1.那沒有被列入的弟子,是不是都是相對沒有那麼高的成就呢? 在三國魏的王弼,他的看法我覺得是值得參考。 他說:“弟子啊,孔門的弟子其實當然不止這十個。 2.舉這十個,其實主要是要開展孔門弟子的一個成就,各方面的一個成就。 就是“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各方面的成就,那其他的弟子根據所長可以把他放到“孔門四科”裡面。 3.我舉一個例子,比如說曾子,曾子應該就可以放進“德行”,因為後來承傳孔子心法的其實就是曾子。那子張,或許也可以放進政事裡頭。 【第二個】:在這個四科的分類裡面,我們應該保持一種彈性。 1.比如說子貢他在“言語”科,可是孔子談論弟子從政能力的時候, 孔子也說“賜也達”端木賜,達就是通達,子貢通達事理,所以“於從政乎何有?”從政對他來說,應該也是不困難的。 2.子貢後來在外交場合上,也發揮很多關鍵的長才,關鍵的影響力。 那子貢放在“言語”不放在“政事”,是他“言語”這方面的成績 特別突出,成就特別突出,而不是說他在“政事”上面就完全沒有 能力,所以說這個在分類上我們應該保持一種彈性。
【影響性】:就是說孔門四科這樣的分類,影響到後人對於士人的特質 的分類。 1.比如說,在南朝宋劉義慶跟他的門下食客所編寫的《世說新語》, 從東漢到東晉的這一段時期,士人的分類,總共分了三十六門類。 2.前面四個就是“德行、言語、政事、文學”,還是在“孔門四科” 這樣的一個基礎上,再擴而展之變成三十六門類。 3.這三十六門類幾乎都可以含攝在“德行、言語、政事、文學”裡頭。 4.可見“孔門四科”的一個分類,對於後人對士人或者讀書人,或者“士、農、工、商”的這個“士”,這個士人的分類,其實是有一種標的性的一種作用。 那可見孔子以及孔門弟子的這樣,各方面的這種成果,其實這樣的分類也是影響深遠。 (五)孔子和弟子們是我們效學的對象 1.這一則的學習,我們可以看到孔子教育出非常非常多出色的弟子,這些出色的弟子,在孔子的言談中就屢屢加以褒獎,或者舉證弟子的成就、成績來勉勵後學的弟子。 2 .所以後來,弟子們就把它歸納成“德行、言語、政事、文學。” 3.孔子其實是兼而有之。 4.所以,一方面我們可以了解到孔門人才濟濟,一方面也可以體會到孔子的成就境界之高遠,都是值得我們後學效學的對象。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