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先進十一 第7章-1

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
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

<白話>
顏回過世的時候,父親顏路來請求夫子賣掉他的車來給顏回買外槨。
可是孔子,並沒有答應他。而說:有無才能也都是自己的兒子啊!......

<文義>
1.顏路:顏淵之父。
2.槨:外棺也。
3.請為之槨:欲賣車以買槨也。
4.才:指的就是有才能的顏回。
5.不才:夫子謙稱自己的兒子,孔鯉,伯魚。
<思惟提綱>
1.孔子為什麼沒有答應顏路的請求呢?
2.夫子沒有答應顏路的請求〜
  (1)要做出這樣的抉擇容易嗎?
  (2)如果換作是您,您會答應嗎?為什麼?
3.夫子真正理解顏回,愛顏回〜
  (1)夫子是怎麼愛他 最惺惺相惜的弟子呢?
  (2)夫子為何說〜對”顏回也會這樣抉擇”〜這麼充滿自信呢?
<義理解釋>   11分22秒
一. 引用經文
1.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顏路,淵之父,名無繇。少孔子六歲,
                  孔子始教而受學焉。
2.《論語•顏淵•1》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3.《論語•雍也•5》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
4.《論語•里仁•5》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5.《論語•雍也•9》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
                        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
二. 重點摘記     講師:張慈芳
(原文)
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
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

(一) 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
1.顏路就是顏淵的父親,名無繇,小孔子六歲。
朱熹先生說,“孔子始教而受學焉”。顏路他是一個初學者,剛剛開始,跟著夫子學習。
2.“槨”指的就是外棺,一般來說,古代的棺木分做內外兩層,
內層叫做棺,外層叫做槨,內棺外槨。
3.顏回過世的時候,父親顏路來請求夫子賣掉他的車來給顏回買外槨。
可是孔子,並沒有答應他。

(二) 孔子為什麼沒有答應顏路的請求
我們繼續嚮往下看。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
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
夫子他從兩個角度來回答顏路,為什麼不賣車來給顏回買槨呢?

【第一個角度】從情的角度來說
“才”指的就是有才能的顏回,“不才”是夫子謙稱自己的兒子,孔鯉,伯魚。顏回和孔鯉,我們知道他們都非常早就過世了,孔鯉在夫子七十歲的時候過世,顏回在隔年也就是夫子七十一歲的時候過世。
不管是有才能的顏回,或是沒有才能的伯魚,不管有沒有才能,唉,說起來都是自己的兒子。我的兒子死掉的時候,也只有內棺沒有外槨。換句話來說,我們做父親的心情都是一樣的,都是愛自己的兒子。即使我這麼愛的兒子,也沒有為他來賣車買槨。為什麼呢?

【第二個角度】從禮的角度來說
“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這邊就有說出了原因,夫子說因為我當過士大夫,出門上朝都需要有馬車,這是禮的規定,並不是我喜歡坐馬車不喜歡走路,也不是我捨不得車子,實在是禮的規定。這裡看到,夫子他禮樂實踐的抉擇。

(三)換成我是夫子,我會如何抉擇
1.我們來思考一下,夫子在面對這樣的境界,要做出這樣的抉擇容易嗎?
(1)如果換作我們是夫子,面對我最心愛,最惺惺相惜的弟子過世,
  這時候他的父親又特別地來拜訪我。想見呀〜他的父親一定非常傷心,
  甚至哭哭啼啼地向我求情:夫子,就求您了,我就這麼一個兒子。
(2)到底說來啊,他也是您最疼愛的學生,想想看,從小啊他就跟著您學習
  您周遊列國的時候,您去到哪裡他就追隨到哪裡。今天他過世了,家裡
實在窮得一點錢也沒有,根本沒辦法幫他來操辦外槨。
(3)您最疼愛他了,你可以幫個忙嗎?讓他的後事能夠像樣一點。您可以把
您的車子賣掉,來幫他買外槨。夫子,可以嗎?就求您了。

2.試問各位,如果遇到這樣的情景,這樣的請求,您會答應嗎?
我不知道各位,但是啊,我肯定會頂不住這樣的人情壓力。
我自己已經夠難過了,又看到他的父親這麼傷心,眾弟子們又在旁邊,
你一言我一語,夫子您不是最疼愛顏回的嗎?車子就賣了吧,再買就有了。夫子就幫幫他吧,都什麼時候了,可不可以讓他後事風光一點,像樣一點,夫子就別想這麼多了。

3.夫子畢竟沒有答應
我覺得要答應反倒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方面滿了顏路這位做父親的心願,也平復了弟子們難過的心情,唉,我自己也好過些。
甚至呢,可堵上鄉鄰的嘴巴,就一個答應嘛,何難之有?
但是啊,依著這人情去做,就算是愛顏回了嗎?真的嗎?

(四)夫子沒有答應的理由
【第一個角度】
我們如果站在德行第一、克己復禮做得很好的顏回的角度,顏回會答應夫子為自己去賣車買棺槨嗎?
顏回會滿足自己的私慾,走得風光一些,會願意夫子為自己賣車買槨,看著老師上朝的時候,別人啊都是駕著馬車進去,夫子卻徒步跟在人家車子後面嗎?
顏回會願意讓夫子做這樣違禮又失禮的事情嗎?
我相信顏回肯定不願意的。

【第二個角度】
顏回他沒有當過士大夫,依禮而言,是不能夠用士大夫的禮來置辦外槨的。這一點,或許說他的父親顏路不清楚,其他的同門師兄弟,因為難過的情緒所障礙,可能也沒想到,但是顏回他自己肯定清楚的。
夫子也說,他的兒子沒當官,所以不能這樣去操辦。顏回沒當官,所以待遇也是同樣的。這是非常合於禮制的抉擇。
所以我相信顏回也肯定會同意夫子他這樣子的抉擇。

(五) 夫子真正理解顏回
1.“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從這個抉擇當中我們看到,夫子他是真正理解顏回,愛顏回〜
〜以德來愛他,以禮來愛他,以道來愛他。
而不是一般人用人情來愛他,而陷顏回和自己於不仁不義當中。

2.為何說對顏回也會這樣抉擇這麼充滿自信呢?
(1)大家記得嗎?因為顏回可是經過夫子認證的。
“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什麼叫做“其心三月不違仁”呢?
我們引用夫子的話來理解一下〜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2)好的機遇,風光體面的待遇,是人人所盼望的,但是啊,不用正當的
  方法,不用合乎禮制的方法去得到它,這是君子不會接受的。
  窮困和下賤,是人人所厭惡的,不用正當的方法,合乎禮制的方法,
  君子是不會去擺脫它的。君子呀拋棄了仁德,那要怎麼樣去成就他的
  生命呢?所以君子啊,沒有所謂說在吃一頓飯這麼短的時間內去離開
  仁德的,也就是在倉促匆忙的時候,也一定和仁德同在。就是在顛沛
  流離的時候,也一定和仁德同在。
(3)“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生前吶,尚且不在乎簡陋的物質生活;死後,又怎麼會為了一副外槨,
 來放棄自己堅持已久的仁德呢?

(六) 省思
1.聖者的標準
我們看到夫子和顏回面對境界的抉擇〜
都是以道為標準,以仁德為標準。
2.反觀我們
在順境中要這麼做可能比較容易。
一旦面對人情壓力下,情急之下,悲痛難抑之下,
就不容易以道、以仁德、以規矩來作為標準,不知不覺啊〜
就會把標準放低,甚至啊“此一時彼一時”了。
3. 顏回德行第一
這一章用夫子和顏回這種不同世俗的抉擇,共同的抉擇〜
體現了顏回德行第一的原因,也同時證明了夫子他在《先進篇》開始
所點出的〜“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禮樂的內容和形式都很重要,但是如果要去抉擇,夫子寧可掌握到的是禮樂的根本〜
就像代人著想,克己復禮,忠恕和仁德這些實質內容的掌握。
不像世間人只注重外在的形式,卻把可貴的仁德啊、道義呀放一旁。
4. 夫子的大仁大愛
(1)感謝夫子冒著不被世人理解的眼光,在艱難中〜把關乎家國天下、天下蒼生的禮樂,透過正確的實踐留下來。把維護禮制的重責大任,自己承擔起來,這正所謂的〜大仁大愛。
(2)夫子沒有責怪世人,一切向內求,努力地做到克己復禮,做到修己以安天下,不論世人理解與否,卻實實在在從自身做起,對天下蒼生做出了最大的饒益與貢獻。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