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或問子產,子曰:「惠人也。」問子西。曰:「彼哉彼哉!」
10-2問管仲。曰:「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
<白話>
10-1有人向孔子提問子產這個人怎樣?孔子答說:「是個寬厚慈惠的人。」
又問到子西這個人怎樣?。孔子答說:「他呀,他呀!」
10-2又問到管仲這個人怎樣?,孔子回答:「他是個人物。剝奪了伯氏駢邑三百戶的領地,使伯氏全家只能吃粗糲的飯食,但是他們到死沒有抱怨無怨言。」
<文義>(僅10-1)
1. 子產:名公孫僑,字子產。出身貴族,為鄭穆公之孫。
2. 惠人:惠愛於民。
3. 子西:當時叫子西的,有多個。朱熹認為此處的子西,是楚國公子申,楚平王的兒子,楚昭王時,任楚國令尹。
4. 彼哉:無足稱之意。
<思惟提綱>
1.本章提到有人問孔子對哪三個人的評價?
2.孔子對這三個人的評價為何?
3.請問在《論語》公冶長篇中,孔子如何說子產這個人?
4.反思我自己,別人會如何評價我?「惠人也」或「彼哉彼哉」或?
<義理解釋>
一、引用經文及資料
1.《朱子集注》: 「子產之政,不專於寬,然其心則一以愛人為主。故孔子以為惠人,蓋舉其重而言也。」
2.《論語.公冶長.16》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3.《朱子集注》:「子西,楚公子申,能遜楚國,立昭王,而改紀其政,亦賢大夫也。然不能革其僭王之號。昭王欲用孔子,又沮止之。其後卒召白公以致禍亂,則其為人可知矣。」
二、重點摘記
(原文)
或問子產。子曰:“惠人也。”問子西。曰:“彼哉!彼哉!”問管仲。曰:“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
(一)白話翻譯
有人向孔子提問,子產怎麼樣。孔子答道:“是寬厚慈惠的人。”又問到子西。孔子答道:“他呀,他呀!”又問到管仲,孔子回答:“他是個人物。剝奪了伯氏駢邑三百戶的領地,使伯氏全家只能吃粗糲的飯食,但是他們到死沒有怨恨的話。”
(二)字詞註釋
1.惠人:其人存心惠愛於民(錢穆《論語新解》);皇侃《論語義疏》雲:“言子產之德於民不吝家資,拯救於民甚有恩惠,故云惠人也。”
2.彼哉:是表示輕視的習慣語,意思是無足輕重。
(1)楊伯峻《論語譯註》引《公羊傳》,定公六年陽虎謀殺季孫之事,說陽虎謀殺未成,在郊外休息,忽然望見公斂處父領著追兵而來,便道:“彼哉彼哉!”
(2)毛奇齡《論語稽求篇》因云:“此必古成語,而夫子引以作答者。”
(3)轉為今天的話,可說:“他這個人啦,他這個人啦!”
3.伯氏:齊國的大夫。
4.駢邑:地名,今山東臨朐縣,隸屬濰坊市
5.沒齒:即終身。
(三)本章論及三位賢相
或問子產,是承接上一章“東里子產潤色之”而來。這一章談及了三位著名的賢相:一位是鄭國的子產,一位是楚國的子西,一位是齊國的管仲。
我們分別來看他們的執政理念。
(四)子產及孔子對他的評價
1.子產的政治事跡
(1)《朱子集注》說 : 子產之政,不專於寬,然其心則一以愛人為主。故孔子以為惠人,蓋舉其重而言也。
(2)子產名叫公孫僑,字子產,一字子美。出身貴族,為鄭穆公之孫。所處的時代正是王權衰落,諸侯征伐的時期。而其所處的鄭國,在晉楚兩個大國之間,處境尷尬且國力微弱。
(3)子產年少之時就表現出不同尋常的政治才華,深受國人欽佩。鄭簡公十二年拜少正卿,正式踏上政治舞台。此後的幾年裡他以出眾的外交能力為鄭國贏得了數次勝利,奠定了日後執政的基礎。
(4)任鄭國宰相後,對鄭國的經濟、政治和法律作了重大的改革;作溝洫,改革田制;作丘賦,改革稅制;鑄刑鼎,改革刑制;立謗政,不毀鄉校。通過一系列的改革,使鄭國得以較快發展,形成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國泰民安的繁榮盛世。(5)與當時許多專權跋扈的卿大夫不一樣,子產執政期間尤其注意廣開言路,重視人才,也正是因為如此,他身邊聚集了許多擁有才華的人,決斷果敢的馮簡子,儒雅翩翩的子大叔,熟知各國的子羽,足智多謀的裨諶,他們都是被子產的才華與人格魅力所折服而團結在一起。
(6)使得子產執政的二十幾年,國家大事很少失誤,從上一章我們知道,孔子對此種多人合作,各有所長的“命”之確立方式表示讚許。
(7)子產一生,“以救世”之理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犧牲精神與愛國情懷,使鄭國中興、百姓安居樂業,對於一個夾在楚、晉兩個大國之間的小國來說,非常難得。
2. 孔子對子產的評價
(1)孔子曾評價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2)這裡被問到子產的時候,孔子的評價是“惠人也”,就是說他能夠做到對老百姓有恩惠,給老百姓帶來了切實的好處。
(3)也難怪孔子會在聽到子產去世的消息後,流著淚說“子產,古之遺愛也。”
(五)子西及孔子對他的評價
1.是那一位子西?
(1)春秋時期有三個子西。第一位是子產之同宗兄弟公孫夏,二人相繼執政於鄭國。其他二個子西,都是楚國大夫,一個叫鬥宜申,另外一個是公子申。鬥宜申,是楚國帶兵的司馬,此人曾追隨令尹子玉,被晉國軍隊打敗。他的身份是一個帶兵打仗的司馬,未曾身居要職,孔子所言的子西不會是他。鄭國的公孫夏是一個缺少頭腦的人,也不是鄭國重要的輔政。
(2)文中所提的管仲和子產,都是權傾一時,身居要職,輔政多年之人。從這個角度看,鄭大夫子西和楚國司馬鬥宜申,沒有可比性。
(3)這裡,筆者傾向於朱熹的說法,子西指的是楚國公子申,楚平王的兒子,楚昭王時,任楚國令尹。
2.子西勸阻楚昭王封地給孔子
(1)魯哀公六年,即公元前489年,孔子周遊到楚國,楚昭王想要重用孔子,封地七百里給孔子,被令尹子西勸止。
(2)《朱子集注》中說:“子西,楚公子申,能遜楚國,立昭王,而改紀其政,亦賢大夫也。然不能革其僭王之號。昭王欲用孔子,又沮止之。其後卒召白公以致禍亂,則其為人可知矣。”
(3)孔子到達楚國後,楚昭王為了表示自己對孔子的敬重,想把有居民的七百里方圓的土地封給孔子。
(4)楚國令尹子西對楚昭王說:“大王出使諸侯的使者有像子貢這樣的人嗎?”楚昭王說:“沒有。”子西又問:“大王的相國有像顏回這樣的人嗎?”楚昭王說:“沒有。”子西又問:“大王的將帥中有像子路這樣的人嗎?”楚昭王說:“沒有。”子西又問:“大王的各部長官有像宰予這樣的人嗎?”楚昭王說:“沒有。”令尹子西說:“況且楚國的祖先在周朝受封時,封號為子男爵位,封地僅有方圓五十里。現在孔子修治三王五帝統治天下的道術,彰明周公、召公的德業,大王如果重用他,那麼楚國還想世世代代保住泱泱數千里的土地嗎?周文王在豐地,周武王在鎬地,以百里領地的小國君主最後稱王天下。現在孔丘如果占有七百里土地,又有賢能的弟子輔佐他,這不是楚國的福分啊。”
(5)楚昭王聽了子西的話,意識到分封給孔子幅員廣闊的土地,確實會對楚國構成嚴重威脅,於是放棄了封給孔子土地的想法。
3.孔子對子西的評價
(1)子西雖有兩次讓王於楚君的事蹟,但誤召白公勝,並任之為朝大夫,而在公元前479年,被白公勝作亂所殺,所以孔子無所論矣,只能說:他呀!他呀!
(2)這裡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楚國的國君本來從爵位上來說只是子爵,但是楚子就僭稱為王,我們知道“王”在當時只有周天子才有資格稱的,楚子甚至於去問九鼎的輕重,所謂問九鼎輕重就是心懷不軌了,就是想取天王以代之。子西他沒有幫助楚子革去僭越的“王”的稱號,加上楚子當時想用孔子,子西又不答應,所以孔子知道子西的氣量和為政的得失,在這個問題上,就採取了不予評價的態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