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
<白話>
孔子說:「愛一個人,能不勸勉他勤勞嗎?
忠於一個人,能不以正道教誨他嗎?」
<文義>
1.勞,就是勉勵他勤勞。
2.誨,就是以正道教誨他、匡正他。
<思惟提綱>
1.孔子教導我們用什麼方式愛?用什麼方式忠?
來達到我們愛他、忠他的目的呢?
2.義理講解老師引用了哪四位大德的說法來詮釋本章呢?
給了我們什麼啟發呢?
3.人與人之間到底建立一種什麼樣的關係,才符合天理人倫之道?
4. 我們每個人可捫心自問:
(1)在我們的朋友圈裡,充斥的是善友還是惡友?
(2)而我們自己是在扮演著善友還是惡友的角色?
<義理解釋> 王凱老師 14分10秒
一. 引用經文
1. 錢穆先生說:“愛其人,則必勉策其人於勤勞,始是真愛。
誨者,教誨使趨於正。忠於其人,則必以正道規誨之,始是忠之大。”
2.張居正說:“父母之於子,有以姑息為愛而驕之者矣。
驕則將縱其為惡以取禍敗,此乃所以害之,非所以愛之也。”
“若慈親之於子也,愛之也切,則其為慮也遠。或苦其心志,
或勞其筋骨,禁其驕奢淫佚之為,而責之以憂勤惕厲之事。
蓋其心誠望之以為聖為賢,故自不肯以姑息豢養而誤之。”
“臣之於君,有以承順為忠,而諛之者矣。
諛則將陷君於有過,以致覆亡,此乃所以戕之,非所以忠之也。”
“若忠臣之事君也,其敬之也至,則其為謀也週。
或陳說古今,或譏評時事,不避夫拂意犯顏之罪,而務竭其納誨輔德
之忱。蓋其心誠望其君以為堯為舜,故自不忍以緘默取容事之。”
3.朱熹在《論語集注》中引用蘇氏的註解:
“愛而勿勞,禽犢之愛也;忠而勿誨,婦寺之忠也。”
4.程樹德《論語集釋》中引《四書蒙引》中所說:
“愛不但父之愛子,兄之愛弟,士愛友,君愛臣民,師愛弟子,亦有如此者。忠不但臣之忠君,子亦有盡忠於父處,士亦有盡忠於友處,凡為人謀亦有盡其忠處,但不必貫忠愛而一之也。”
5. 明代名士蘇竣在《雞鳴偶記》中把朋友分為四類:
“道義相砥,過失相規,畏友也;
緩急可共,死生可托,密友也;
甘言如飴,遊戲徵逐,暱友也;
和則相攘,患則相傾,賊友也。”
二. 重點摘記
<原文>
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
<白話>
孔子說:「愛一個人,能不勸勉他勤勞嗎?
忠於一個人,能不以正道教誨他嗎?」
(一)前言
我們愛一個人,是為了讓他得到快樂,
我們忠於一個人,是為了幫他成就一番事業。
這裡就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們用什麼方式愛?用什麼方式忠?
才達到我們愛他、忠他的目的。
(二)錢穆先生的說法
“勞”,就是勉勵他勤勞,“誨”,就是以正道教誨他、匡正他。
錢穆先生說:“愛其人,則必勉策其人於勤勞,始是真愛。
誨者,教誨使趨於正。忠於其人,則必以正道規誨之,始是忠之大。”
愛一個人,只有勉勵他勤勞,才是真正的愛;
忠於一個人,只有用正道來規勸教誨他,才是最大的忠誠。
(三)張居正的說法
1.“愛之,能勿勞乎?”
(1)明兩朝帝師張居正在講解這一章時,對“愛之,能勿勞乎?”
是以父母教育子女為例,說明什麼是真正的愛。
(2)張居正說:“父母之於子,有以姑息為愛而驕之者矣。
驕則將縱其為惡以取禍敗,此乃所以害之,非所以愛之也。”
有一種父母對子女嬌生慣養,縱容子女作惡而招致禍端、失敗,
其實這是害他而不是愛他。
(3)又說:“若慈親之於子也,愛之也切,則其為慮也遠。或苦其心志,
或勞其筋骨,禁其驕奢淫佚之為,而責之以憂勤惕厲之事。
蓋其心誠望之以為聖為賢,故自不肯以姑息豢養而誤之。”
另外一種是真正慈愛的父母,他們對自己的子女愛得越深切,
為他謀劃也就越長遠。
(4)所以教育的時候,或苦其心志,或勞其筋骨,嚴禁驕奢淫逸之事,
常以憂勤惕厲之事來要求和鞭策。為什麼要這樣做呢?真正望子成龍
望女成鳳的慈父慈母都有一個遠大目標,都真切地希望子女能夠成聖
成賢,所以用的是聖賢教育,而不用這些苟且偷生、豢養貓狗一般的
方法來教誨子女,耽誤子女的終身大事。
所以真正的“愛之”,一定是“勞之”。
2.“忠焉,能勿誨乎?”
(1)張居正是以臣對君的“忠”為例來說明的。
張居正說:“臣之於君,有以承順為忠,而諛之者矣。
諛則將陷君於有過,以致覆亡,此乃所以戕之,非所以忠之也。”
臣對君的忠誠,一種是阿諛奉承式的,這種阿諛奉承實質是對君的
一種陷害,讓君王陷於過失而不能自拔,以致於將國家覆亡,
這樣的“忠”簡直是一種謀殺,完全不能稱之為臣對君的忠。
(2)那什麼樣的忠才是真正的忠呢?
張居正又說:“若忠臣之事君也,其敬之也至,則其為謀也週。
或陳說古今,或譏評時事,不避夫拂意犯顏之罪,而務竭其納誨輔德
之忱。蓋其心誠望其君以為堯為舜,故自不忍以緘默取容事之。”
(3)一個真正的忠臣,如果他對君王的恭敬非常至誠的話,那麼他為君王
謀事也一定非常周備、圓滿。或以古說今,或抨擊時弊,即使違背
君王心意乃至觸犯君王威嚴之死罪都不迴避,竭盡忠臣應有的進諫、
規勸、輔助君王之赤誠之心。
(4)因為真正的忠臣一定是期望他所承事的君王能夠全心全意
行堯舜之道, 所以萬萬不敢以沉默和取悅等諂媚之道來侍奉君王。
3.各盡其道的可貴
張居正最後說,如果知道“愛之必勞”的話,作為子女就不能害怕被勸之以勤勞,如果拒絕父母對自己的勸勉,就不能說是自尊自愛。
同樣,如果知道“忠之必誨”的話,作為君王就不可以拒絕忠臣的進諫、規勸、匡正,否則的話,君王不可以說是在對臣勸忠。
君臣父子之間最難能可貴的是能各盡其道。
(四)朱熹的說法
“勞”和“誨”道出了“愛”與“忠”最本質的特徵〜
朱熹在《論語集注》中引用蘇氏的註解:
“愛而勿勞,禽犢之愛也;忠而勿誨,婦寺之忠也。”
如果愛他而不以勤勞勸勉,這等同於動物之愛;
如果忠誠而不規勸、扶正他,這樣的忠等同於嬪妃、太監之愚忠。
如此把“愛而不勞”視同畜生,把“忠而不誨”視為愚昧,
把愛和忠的內涵提到了一個非常高的境界!
(五)程樹德的說法
本章講的“愛”,不僅僅是上對下的“愛”;“忠”,不僅僅是下對上的“忠”,可以有更廣泛的理解。
程樹德《論語集釋》中引《四書蒙引》中所說:
“愛不但父之愛子,兄之愛弟,士愛友,君愛臣民,師愛弟子,亦有如此者。忠不但臣之忠君,子亦有盡忠於父處,士亦有盡忠於友處,凡為人謀亦有盡其忠處,但不必貫忠愛而一之也。”
由此可知,愛與忠、勞與誨,在五倫關係中都可以廣泛存在。由此本章所揭示的內涵,在處理人與人之間所有關係中具有共通性。
(六)人活著的意義
本章再再地啟發我們〜
人與人之間到底建立一種什麼樣的關係,才符合天理人倫之道?
我的師長曾經說過:“人與人之間的相遇,都是為了彼此心靈的提升!”人群不同於蟻群、獅群,把人從動物中分離,將人活著應有的意義呈現
出來,孔子及其儒家建立了最最核心的思想,就是“仁”。
(七) 儒家為什麼要建立“仁”的思想呢?
1.“仁”字,左邊是一個站立的人,右邊“二”代表多數, 不僅是我
一個人,還有我以外的很多人,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
及人之幼,將心比心對待每一個人。
2.儒家為什麼要建立“仁”的思想呢?
因為作為一個人不可以離群索居,離開其他人而獨立生存。
我們對我們自己的了解,對我們生命的認識,
要在人和人的互動當中呈現,我們希求達到的那個生命成長的目標,
也是在人和人互動當中呈現。
3.我們不透過別人的眼睛,不透過別人對我們的想法和感覺,
不透過與人的互動,完全沒有機會真的認識我們自己!
人和人在緣起上,是相互依賴的,有我才有你,有你才有我。
所以一定是靠兩個人關係共同經營我們才會找到一個最好的結果出來。
(八)“仁愛”真正的內涵
1.基於這樣的認識,儒家所建立起來的“仁愛”,它不是溺愛、貪愛、
寵愛……等等,不是一種隨順我們習氣、以眼前苦樂作為抉擇標準
的一種情緒,而是含攝智慧的大愛。
2.忠也不是愚忠,而是含攝智慧的虔誠。所以人與人在互動中,
不是什麼時候都是溫情脈脈的,很多時候免不掉的是真刀真槍式的
切磋琢磨,少不掉的是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靈魂相對,
如此才是“勞”與“誨”的真正內涵。
(九)結語
1.善友惡友的省思
在我們生命中,一直被善友或者惡友包圍著。
真正的善友,一定用正道來引導你,讓你的生命不斷成長;
真正的惡友,一定用邪道來腐蝕你,讓你的生命不斷下流。
我們每個人可捫心自問:
在我們的朋友圈裡,充斥的是善友還是惡友?
我們自己是在扮演著善友還是惡友的角色?
我們是否一直被一種仁愛的力量鼓舞著?
或者用仁愛的力量鼓舞著別人?
2.“愛”與“忠”的省思
也許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有自己的至親、好友,乃至閨密、至交,
但他們是否用“勞”詮釋“愛”的內涵,用“誨”詮釋“忠”的本質?
我自己是否也以同樣的方式去與他人互動?
你是喜歡平時投你所好,哄你、順你的人?
還是喜歡挑你毛病,害怕你走上邪道而始終如一注視著你不足的人?
有一種所謂的溫情叫作溫水煮青蛙,它讓我們的生命在不知不覺中趨於
平庸,乃至下流,他們不是真正的善友,而是惡友。
這是我們每個人要警惕自己的!
3.辨別四類朋友
明代名士蘇竣在《雞鳴偶記》中把朋友分為四類:
“道義相砥,過失相規,畏友也;
緩急可共,死生可托,密友也;
甘言如飴,遊戲徵逐,暱友也;
和則相攘,患則相傾,賊友也。”
在道義上能夠相互砥礪,出現過失時相互規勸,
這是畏友,就是敬畏之友;
無論是平時還是出現危急時,都能共同面對,生死大事都可以託付,
這是密友,就是親密之友;
互相吹捧說好話,一起追逐遊戲過浪蕩日子,
這是暱友,就是親暱之友;
見利益相互利用爭奪,遇到患難時,避之唯恐不及,乃至相互傾軋(ㄧㄚˋ),落井下石,
這是賊友,就是像盜賊一樣的朋友。
在這四種朋友中,我們要的是畏友與密友,避免暱友、賊友。
4.相互策勉
蘇竣對上述四友行相的刻畫入木三分,
也是對本章內容所作的最好、最恰當的詮釋。
如果能夠“愛之必勞”、“忠之必誨”,這是畏友、密友的行相;
如果是“愛而勿勞”、“忠而勿誨”,這是暱友、賊友的行相。
我們要成聖成賢,一定要結交畏友、密友,
也要做別人的畏友、密友;
萬萬不可以結交暱友、賊友,
也不要做別人的暱友、賊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